一、 乱世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容易感受人生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这种悲剧性的基调戴上了政治色彩。文学创作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感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对待生接待死)、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祈求长生)、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系企隐逸之风的兴盛 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与玄学的影响有关)。
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三、 曹操古直悲凉,他的一部分诗歌描写汉末战乱,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蒿里行》揭露了袁绍义军由聚到散畏缩不前,最后六句写战乱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表关怀和同情。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四、 曹丕便娟婉约(清,沈德潜),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 曹植文采气骨兼并。地位: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锺嵘《诗品》)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的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
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六、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幹、阮瑀、陈琳、应玚、刘桢。
——王粲。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孙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感物兴怀、忧世悲己。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伤感展开的。“发愀创之词”(锺嵘《诗品》)便陈为他的主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
——刘桢。是纯以气势取胜。“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元好问《论诗绝句》)
——徐幹诗今存四首都是五言诗。《室思诗》为拟思妇诗。“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以流水写哀愁,尤为后人推崇。
七、 正始诗歌:阮籍、嵇康
——阮籍诗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中,情寄八荒指标”“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锺嵘《诗品》)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组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苦闷孤独的情绪。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反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由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直接感叹人生各种深创剧痛,从自然到人事都充
满苦难“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全咏怀诗总纲)”
——嵇康的诗,以表现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为人称道的妙句。
八、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一种过渡
——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藻华丽,诗风繁缛。
——“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说文》曰:“缛,繁彩也。”
——东晋诗坛被玄学笼罩,以王羲之、许询、孙绰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乏诗意。东晋末年陶渊明开创描写田园生活,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九、 太康诗风的繁缛表现为: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复杂向繁复;3句式由散句趋向骈偶。
十、 左思的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价值:左思的《咏史诗》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十一、 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坎壈之怀。“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朱自清)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以游仙写失意之辈,
与左思借咏史抒牢骚不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二、 兰亭诗的价值:兰亭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经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标志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对诗歌流派有重要推动作用。
十三、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
十四、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的差异:南方民歌清丽缠绵,更多的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抒情长诗《西洲曲》背;北方民歌粗犷豪放,广泛的反映了战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叙事长诗《木兰诗》。
——《木兰诗》艺术表现手法特点:1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2通过人物的行为的气氛的烘托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3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和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都服务于木兰的形象塑造。
十五、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1首先是从写意到摹像。“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屙对空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谢灵运《登池上楼》)。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而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下超魏晋”(唐释《诗释》)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险急”或“险俗”: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2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鲍照的诗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模拟和学习乐府,发展七言诗创造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由鲍照创造发展,成熟于唐代)。
《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南西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躇不敢言。”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十六、 永明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483—493)间,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肪、萧衍、陆垂等“竟陵八友”。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繁荣奠定了基础。
——沈约的离别诗有“清怨”的特点。“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新体诗的探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
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他对山水诗的客观描摹的方法,而是通过描摹山水来抒发情境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宫体诗是南朝梁代宫廷中以梁简文帝萧纲为首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特别是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形式则追求绮艳。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 、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梁史·简文纪》:“帝辞藻艳发,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庾信之“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庚集题辞》)。
十七、 北魏温子昇擅长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捣衣》)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沈德潜评之为“直是唐人”。
十八、 南朝文风的北渐。一方面是南方清倚的文风极盛,对滞后的北方文学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质朴的北方气质在南北接触中也显示出某种优势。
——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周书》),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重要方面。《拟咏怀》27首,以五言组诗的体制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咏怀》组诗抒情传统。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典型意义。
十九、 元嘉三大家(诗歌):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中“才高词盛,富艳难踪”;颜延之,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词。
二十、 齐梁时期,文学“新变”的三个方面: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勰)。“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梁时萧绎《金楼子·立言》);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
二一、 《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郦注精博,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溶《荆州记序》)。作者将山水互为知己,因此能将“山水之美”做亲切生动的描述,“知己”说对于“山水之美”作为审美对象的确立,意义重大,晋宋地质中优美的山水散文片段往往随物赋形,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二二、 《穆天子传》对周穆王周行天下的事有许多细节描写,减少神性增加人性;《燕丹子》不仅增加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二三、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三类:地理博物;鬼神怪异;佛法显灵,《搜神记》中有《三王墓》、《韩凭妻》、《董永》、《紫玉》。//志人小说按内容分三类:笑话;野史;逸闻轶事。
二四、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一、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梁诗风。卢照邻、骆宾王的创作
个性,王勃、杨炯的五律。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二、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三、 杜、李、沈、宋等人成功的把这种律诗的黏对应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沈宋并称,语曰:“苏李居于前,沈宋并肩。”
——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四、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
五、 张若虚一篇《春江花月夜》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相类似的诗境创造在刘希夷诗里能看到,代表作《代悲白头翁》。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盛唐诗的到来做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的出现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六、 盛唐诗人群体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区别
——崔颢《黄鹤楼》
——岑参的诗歌三奇:体裁上,军旅生活边塞风光异域风情,都变的神奇瑰丽起来;艺术表现上,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体而自立新题,用韵非常灵活;还有调奇之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杜甫《秋兴八首》《登高》
七、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的风貌。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诗人多有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燕等冷淡色调的词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大多数偏爱使用的,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保证新鲜感)表达出来。
八、 韩孟诗派特点;韩孟诗派的主张有“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九、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有以下内容P304:1核心“文以明道”;2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问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的遗产;3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4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十、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十一、 西蜀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两人差别:1韦庄受白居易影响较深,温庭筠远绍齐梁近诗李贺;2韦词以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等人;3温词是
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醒人一种审美的联想而已。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4温词意象迭出,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5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6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7韦词的抒情,同时又具有婉约低回之致。
十二、 南唐词人
——冯延巳。王国维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他不仅开了南朝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李煜。他的词的本色和真情性,三方面很突出:1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2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辞藻;3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十三、 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上官,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上官体。体裁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