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来源:爱go旅游网


七年级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2. 难点:

对商业缓慢发展的理解。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秦汉时期,我国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中原经济相对停滞,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的局面。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

1. 江南迅速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

2. 士族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而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与封建国家争利,斗争非常激烈。

3.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由于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政权分立,原来繁华的城市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反复争夺的结果是反复破坏,很多城市夷为荒丘;一些交通要道关卡林立,商品无法流通,南北贸易减少。加之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膨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缓慢。

4.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 概况

范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2. 发展原因

(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3. 江南农业开发的历史意义

江南农业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北方农业发展几经起伏。北方战乱不断,农业几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又几度被战乱破坏。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的农牧业有很大影响。传统的游牧生活在最初阶段被保留下来,使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与汉族融为一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表现:(1)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如:曹魏时,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已推广到西北嘉峪关等。(2)兴修水利。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3)开发了边疆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都得到开发。

(四)手工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门类与秦汉时期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

有所提高。

1. 纺织业: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2. 冶炼业: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3. 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后来传到北方;北方创制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 造纸技术进步明显。东汉三国时期纸尚不普遍。东晋南朝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很重要的进步。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出现著名的造纸中心。

(五)商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相比之下,南方由于相对稳定,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小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权分

立,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等特点。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 数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1000年。祖冲之还著有《缀术》等书,对数学发展有杰出贡献。

2. 农学: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这部著作的产生,反映了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和要求。

3. 地理学:地图学家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 道教的官方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了变化。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至此,民间兴起的道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工具。

2. 佛教的盛行

(1)盛行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需要精神的解脱。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适应了穷苦百姓的精神需求,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2)危害

第一,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忍受剥削;第二,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土地、劳动力和税收。

(3)反佛、灭佛斗争

反佛:南朝齐梁之际的思想家范缜,著《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他针对佛教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在,形亡神灭。范缜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灭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灭佛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兵役和徭役,但也使佛教文化遭受了一定损失。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斐然,主要是由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面决定的:一是社会动荡,道教传播、佛教盛行,使当时思想活跃,文学创作也随之活跃;二是社会变动剧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三是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融,使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诗歌是最突出的成就。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作了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1. 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书法家创造了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书写字体增多。

东汉末年的蔡邕是著名的书法家。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不仅是书法精品,也是文学佳作。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很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这一时期,北方的书法艺术以魏碑为代表,气势雄浑,古雅端庄,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2. 绘画和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著名的画家有三国时的曹不兴,他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以擅长人物著称。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佛教对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方面,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山西大

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小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既有秦汉时期的遗风,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文化具备了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少数民族与外来文化的传入,使得魏晋南北朝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一面,并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B.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C.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D. 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加强

2. 六朝时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是( )

A. 洞庭湖地区 B. 鄱阳湖流域 C. 成都平原 D. 三吴地区

3. 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蜀汉培育出八辈之蚕

B. 魏晋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C. 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D. 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出白瓷

4. 下列书籍中哪一部堪称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A.《齐民要术》 B.《禹贡地域图》 C.《水经》 D.《水经注》

5.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我国( )

A.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 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6.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分析此语应出自(A. 荀子 B. 董仲舒 C. 范缜 D. 陶弘景

7. 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羯族 D. 羌族

8. 梁武帝时,“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民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北)周武帝时“自废佛以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岂非有益。”这表明的中心问题是( )

A. 南北朝统治者尊崇佛教尤甚

B. 佛教的兴盛便于统治者维护统治

C. 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一直很盛

D. 寺院占有大量人力、财力,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表现在( )

① 土地大量开垦;② 耕作技术进步;③ 农田水利兴修较多;④ 农作物品种增多;⑤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 ①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②③④⑤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有( )

① 建筑 ② 雕塑 ③ 绘画 ④ 书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

二. 材料解析题

下列材料摘自贾思勰《齐民要术》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即荷条丈人:指劳动人民)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在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则以避祸。……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或由年谷丰穰,而忽于续集,或由布帛优赡,而轻于施与。穷窘之来,所以有渐。……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醋与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其有五谷瓜果非中国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已。种莳之时,盖之闻焉。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鄙夷晓示农童,未敢闻之有识,方提其耳。自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归纳贾思勰的经济思想。(不得照抄原句,须用自己的话归纳)

2. 说明其成书原因。

3. 评价贾思勰的经济思想。

三. 问答题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各自的特点,当时的文化成就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些特点。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有哪些异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

2. 这些反映说明了什么?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D 3. A 4. D 5. A 6. C 7. B 8. D 9. D 10. B

二. 材料解析题

1. 认为耕织是人民衣食之源,是社会文明安定的基础;主张勤、谨,反对懒惰;主张节俭与蓄积,反对浪费与奢侈;轻视商业,认为经商终不能致富。

2. 研究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实地考察农业生产情况,历时12年,写成该书。

3. 贾思勰总结了北魏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写成此书。认识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稳定的基础,主张勤俭、蓄积;这些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它忽视商业的重要性,是其历史时代的局限。

三. 问答题

1. 异: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北方出现描写战乱的《木兰辞》。北魏孝

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敕勒歌》等。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科学文化也得到相应发展,出现了刘徽、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成就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艺术等。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同:南北方都出现了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很多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范缜写了《神灭论》。

2. 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