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 (题后含答案及

解析)

题型有:1.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填空题

1. “我们在开会”中,“在”是_______词。(北京语言大学)

正确答案:副

解析:时间副词,相当于“正在”的意思。

2. “龟缩”的构词法是_______。(北京语言大学)

正确答案:偏正

3. 复句分为_______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种。(北京语言大学)

正确答案:联合

4. 祈使、陈述、感叹、疑问是按_______划分出来的句类。(北京语言大学)

正确答案:语气

5. 根据两词根之间的结构关系,“眼热”属于_______式复合词。(中国人民大学)

正确答案:主谓

6. 根据能否_______可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国人民大学)

正确答案:充当句法成分

7. “中式”“慢性”“大型”都属于实词中的_______词。(中国人民大学)

正确答案:区别

8. 从谓语构成的角度出发,“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是_______句。(厦门大学)

正确答案:主谓谓语

9. “好像在哪见过这个人”中,疑问代词“哪儿”表示_______。(厦门大学)

正确答案:虚指

10. “事实总是事实,不管你信不信。”是_______关系的复句。(厦门大学)

正确答案:条件

判断题

11. 从语义上看,句子宾语可以是施事。(上海外国语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宾语有施事、受事和中性三类,施事宾语如: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出太阳了。

12. “着”和“正”都是表示动作的时间发生在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如:他穿着白色上衣。“穿”的动作已经结束了,“白色上衣穿在他身上”的状态还持续着。

13. 特指问句和反复问句,句末都可以使用语气词“啊”。(上海外国语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反复问句指的是正反问句,如:你知道不知道啊?

14. “他在用电脑”与“他用左手写字”两句中“用”都是动词。(上海外国语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他在用电脑”中“用”是动词,使用的意思,“他用左手写字”中“用”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手段等。

15. “笔挺”的构词方式是主谓式。(厦门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偏正。

16. 现代汉语的动词不能充当主语。(厦门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名词化了的动词可以作主语,如:走为上计,盗窃是违法的。

17. 属于同一句类的句子可以是不同句型。(厦门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句类是句子的语气类。语气词有无,不影响句型。

18. “有个小村子叫中国最美渔村”是主谓句。(厦门大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选择题

19. 下列句子中,不涉及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中国人民大学) A.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B.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C.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D.晋侯饮赵盾酒

正确答案:A

20. 下列各句子,关联词语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厦门大学) A.我是可以原谅他的,只要他认错。 B.既然接受了任务,更要努力干好。 C.任凭怎么说,他也不还嘴。

D.无论谁来,都没关系。

正确答案:B

解析:应该是“既然……就”。

21. 下列各句子,不正确的一句是( )。(厦门大学) A.大家高兴地唱起歌来了。 B.老王是今天刚从北京回来的。 C.他每天都要洗两次澡。

D.小王把邮件已经发出去了。

正确答案:D

解析:改为“小王已经把邮件发出去了”。

22. 下列各句子,有歧义的一项是( )。(厦门大学) A.甲方与乙方的辩论 B.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C.货币与商品的流通 D.想象与艺术的构思

正确答案:D 解析:“想象”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问答题

23. 比较“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说明语序的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正确答案:“客人来了”是主谓结构,“客人”是主语,“来”是谓语,表示的是说话人已经知道的、正在等待的客人。“来客人了”是述宾结构,“客人”是宾语,“来”是谓语,谓语表示的是说话人没有想到的,说话人并不知道他要来。语序的不同,可以引起句法和语义的不同。

24. 分析说明名词“山、水、鸟儿、人家、书”等,跟名词“朋友、青年、老师、同志”等在语法特点上的不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正确答案:“山、水、鸟儿、人家、书”是物质名词,单复数同形,前面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后面不能接“们”表示群体的语法意义;而“朋友、青年、老师、同志”是个体名词,单复数不同形,前面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后面可以加“们”表示群体的语法意义,比如:“朋友们、青年们、老师们、同志们”。

25. 什么是“把”字句,说明“把”字句的特点。(北京语言大学)

正确答案:“把”字句是在谓语中心词前头用介词“把”“将”组成介词短语

作状语的一种主谓句,意义上多表示对事物加以处置,如:把房间收拾一下吧!特点: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单独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如:把课本放在桌子上。“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肯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的修饰。如:把这支笔拿走吧!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意义,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的影响。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作谓语。“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之前。如:我没有把作业写完。

26. 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中国传媒大学) (1)他走丢了一只猫。 (2)田野里一个人也没有。 (3)从工作的实用性来看,学习哲学与什么都不学没有什么两样。

正确答案:(1)他走丢了一只猫。 ①句法:属于主谓句。其中的谓语或谓语中心有时用及物动词,有时用不及物动词,后面一定有宾语。 ②语义:中性主语+谓语动词+施事宾语。这句话里,“他”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是中性主语,只是跟谓语有关联,宾语“猫”才是施事,主宾语之间有语义上的领属关系,宾语可以移到动词前面作主语或主语中心语,如“他的猫走丢了”,但是不能删去宾语而只用主语,否则句子不能成立或者改变了原义。 ③语用:陈述句语气和句调,叙述一个客观事实。 (2)田野里一个人也没有。 ①句法:主谓谓语句。 ②语义:“田野里”是大主语,是施事,“一个人”是小主语,是受事,受事具有周遍性,可能前面有任指性词语,后面有“都”“也”等呼应,全句的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可以变换为“田野里没有人”。 ③语用:“一个人也没有”强调田野里没有任何人,有往小里说的夸张意味。 (3)从工作的实用性来看,学习哲学与什么都不学没有什么两样。 ①句法:陈述句。“从工作的实用性来看”是介词短语作状语,本句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的,主语是“学习哲学与什么都不学”。 ②语义:施事+动作+受事。 ③语用:“从……来看”是句首状语,不等于主语,但可以作为话题。“什么都不学”“没有什么两样”中的“什么”疑问代词作名词不表示疑问,引申为任指,表示所说的范围没有例外。

27. 举例说明什么是主谓谓语句,并写出它的分类。(复旦大学)

正确答案: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主谓短语作谓语是汉语语法的显著特点。全句主语又叫“大主语”,主谓短语里的主语叫作“小主语”。 根据大主语和小主语的句法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主谓谓语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大主语和小主语既非受事也非施事。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 例如:那个剧本‖我看过五遍。这些零食,‖你带回去给孩子吃吧。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 这种句子的小主语(主谓短语的主语)有时是周遍性主语,强调其所指具有周遍性意义,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含有夸张的意味。 例如:老王‖哪儿都去过。他‖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他‖一个人也不认识。 (3)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没有施受关系,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有广义上的领属关系 我‖肚子疼。(我的肚子)。他‖心情舒畅。(她的心情) ②大主语和谓语中的某一成分有复指关系。如: 这孩子,‖我不喜欢他。(“他”复指“这孩子”) 那个贩卖盗版软件的,‖他被工商局查处了。(小主语“他”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③大主语前暗含“对、对于、关于”或“无论”等虚词。 大主语与主谓短语中的成分没有关系,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而整个主谓短语对这个话题加以说明。 例如:这种问题‖你的经验还不够。电脑软件‖我是门外汉。什么事情‖他都抢在前头。现代汉语‖我们多少知道一些。 (4)小主语是述宾短语,与大主语存在施事和动作的关系。 这个人‖说话不留余地。小王‖待人有礼貌。 常见的动词谓语句有“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双宾句、兼语句、存现句和“是”字句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