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 民族大学

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 民族大学

来源:爱go旅游网


古代汉语 大二上学期 一,名词解释 1.衍文:(1).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

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2).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乃逸”二字衍文。——王念孙《读书杂记》

2.反切:(1).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2).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3.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

二,标点断句

1.《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老子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1)。使(2)有什伯之器(3)而不用;使民重死(4)而不远徙(5);虽有舟舆(6),无所乘之;虽有甲兵(9),无

所陈之(8)。使人复结绳(9)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翻译: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即使有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就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那些车、船等便利的交通工具,也就没人去

乘它了,武器装备,也就派不上用场了。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时不时还可以看到邻国的老百姓,听到他们鸡犬的叫声,而彼此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3.《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道不就象拉弓射箭吗?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目标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弓弦过满,就把它减少一点,弓弦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

天之道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不足的。而人之道刚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那有余的。

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以奉天下呢?那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如此。 所以圣人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并不骄矜,立下功勋也不居功,他永远也不表现自己有多大的能力。

4.《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译文: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

三,其他:

“反”字的反义词是“出”。。。。。。。“达”字的反义词是“穷”。。。。。。。 四,综合分析:

1.《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毛亨传:贯,事也。)!!!!!!(郑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汝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汝三岁矣,会无教令思德来眷顾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陆德明: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郑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

乐土,有德之国。)!!!!!!(陆德明: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郑笺云:爰,曰也。)!!!!!!(孔颖达:“硕鼠”至“得我所”。)!!!!!!(陆德明正义曰:国

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五,词类活用 1.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3.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4.“所”字结构: 5.“者”字结构: 6.判断句: 六.作品与注解

1.《孟子正义》:为焦循(里堂,1763–1820)所编著。据里堂自述,其弱冠即好读《孟子》,立志为《正义》。惜为世务所阻,故“辍而不为”。此外于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孟子正义》点校本。此书以清咸丰10年(1860年)补刊之《皇清经解》本作为底本,并取《焦氏遗书》本加以参校。

2.《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引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 3.《老子注》:的作者是魏晋时期的王弼。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河南焦作)人。生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死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老子注》是魏晋玄学的发端,是第一部系统地阐述玄学理论的著作,在玄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奠定了一代新学说,标志着哲学由宇宙论向本体论,由神学向思辨哲学的转变,代表

和影响了一个时代哲学发展的趋向。王弼通过对本末、静动、体用、一多等范畴,探讨本体世界“无”和现象世界“有”所构成的多重关系,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对我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4.《墨子间诂》:《墨子间诂》,凡十四卷,孙诒让(1848年—1908年)

著,乃集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孙诒让写《墨子间诂》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在这之前,《墨子》长期以来“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他吸收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戴望、俞樾、黄仲弢、杨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黄绍箕称《墨子间诂》:“先生此书,援声类以订误读,采文例以移错简,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发故书雅记之晻昧,

以疏证轶事。”

5.《诗集传》:朱熹《诗经》研究著作。《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今本 8卷。《诗集传》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残存 8卷。元刻本亦存两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现存。明清刻本较多。《四部丛刊三编》有影印宋刊本《诗集传》20卷,尚可见原书面貌。通行的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6.《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六:所涉及文章

1.《逍遥游》: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了,,,,,,适千里者。之二虫又何知,,,,,,不矣悲乎。

2.荀子《劝学》:假舆马者,,,,,,善假于物也。 3.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者,,,,,,父子暴子也。

4.《孟子 夫子当路于齐》:尔何曾比予管仲,,,,,,尔何曾比予于是。 5.《庄子 胠箧》:何以知其然也,,,,,非所以明天下也。(P391)。 6.《诗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