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人的自我生成与公共归属的悖反特性——兼论马克思“完整的人”

论人的自我生成与公共归属的悖反特性——兼论马克思“完整的人”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35卷第4期 2014年7月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K..ashgarTeachers CoUege V0l-35 No.4 Ju1.2014 论人的自我生成与公共归属的悖反特性 兼论马克思“完整的人"与新自由主义“民主人”在人性上的差异 朱荣英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西方人性论认为,人若是过分注重对于公共精神的归属和对文化的生成与开放,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立完 善的人格,更遑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了;而若是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并自主定制自己,使自己尽可能成为精神 上的独立自我,则极可能陷入无家可归的绝对孤独并普遍遭遇荒诞。人的这种自我生成与公共归属的悖反特性 表明,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内在统一的过程,人的自我生成与社会归属作为人发展的两个侧面,是相反相成、 不可两离的。人对社会的开放与生成说到底就是对实践的开放与生成,因为社会实践是人特殊的存在方式与内 在本质。 关键词:人的自我生成;公共归属;悖反特性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2X(2014)04—0018--04 中外伦理史上对人的自我生成与社会实 现问题的探讨 一、启蒙并开启了人性自由的缓慢进化过程f】l。 而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苏格拉底认为信神是行 善的先决条件,神性即理性,是完全的善,人并不完全受理 性支配,有作恶的可能,只有对神性开放获得神性之善,才 在道德本源及其人性论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 究的是先验的人性与后天的养成关系、人性善恶及其如何 发展的问题、社会道德状况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关系等 问题。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的讨论, 不仅是道德本原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是中国 能永不作恶。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性的后天养成与社会 驯化,认为人的“德性并非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自然 给我们以获得美德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由习惯而完善的”翻 弘换言之,完善人格并非自然生成亦非天赋所出,是成德抑 或成恶,皆在于行为与习惯,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会本能地 道统论中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论争的主题之一。无论 孟子的“性善论”抑或苟子的“性恶论”,都是先验的人性论, 都脱离社会生活谈论人性的生成与发展。董仲舒提出“性三 品说”,认为“性善恶混”,善性乃教化的结果,但是“善教”仅 限于圣人,“中民之性”与“斗苜之性”则不可移易,仍然忽视 一过一种道德生活。霍布斯基于近代西方社会的悲凉现状,认 为人性本恶,“人对人象狼” ,认为人类的生存状态可分 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整个社会没 有道德也没有政治权力,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 不受任何约束的率性而为、我行我素。趣乐避苦是人自私、 自爱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求利”、“求安”和“求荣”,每个 人整天追求的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要求尽可能多的实 了人性的社会化生成。两汉以后的儒家,特别是程朱理学, 般以气秉论善恶、以善恶论人性、以人性论道德,提出了 “性善才恶论”、“性善情恶论”等伦理学主张,认为人之所以 或为善或为恶,其根源就在先验的人性与社会的教化是互 相生成的,个人的性善抑或性恶,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个 人气秉不同则会造就不同的人格,不同人格的个人对社会 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但是,又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 与“气质之性”,前者是先天的后者是养成的,这种把本体论 与伦理学内在统一起来、并从本体论高度论证抽象性的人 性,构成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另一个基本特 征是,在宋明道学之前,长期以“天理”或“天命”压制“人 欲”,片面强调人对社会或公共精神的生成与实现,明清之 后才开始了对抽象性的天理说进行挑战,逐渐获得现代性 现由自己占有的一切,包括占有他人或者社会的各种权力。 在这种“自然状态”中,存在的只是尔虞我诈、互相为敌,根 本不存在善恶问题或者只以自己的善恶为善恶,也无所谓 是非曲直或者只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因为没有考量的统 标准与价值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与标准,都有自 己的价值取向。“人对人像狼一样”,在这种“一切人反对一 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中,谁也不会感到安全,谁也得不 到名和利,人人自危、互相敌视。这种“自然状态”实质是一 种无政府状态,每个人为了保存自己,人类必须设法摆脱这 种状态。在霍布斯看来,摆脱这种状态的办法有二:一是建 立公共道德,普遍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但是 一收稿日期:2014—06—06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心资助课题“西方哲学人陛沦与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本质差异”(H201 3—050)的成果。 作者简介:朱荣英(1963一),男,河南尉氏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l8・ 人性是自私的,人总是不顾一切地企图占有所有的“自然权 力”,所以道德的约束只能是软强制,不足于改善人与人之 间关系。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第二种,那就是通过“自然 法”,建立社会契约来对人进行硬限制,用政治权力约束个 人的利己主义本性,使人的言行在法律规定的秩序内进行。 对此,现代存在主义者萨特,也曾巧妙地利用戏剧情节的安 排,更隐秘地揭示了“地狱就是他人”的人生伦理主题。在他 看来,每个人的地狱,不是另外一个空间,也不在彼岸世界, 而在El常生活中,就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中。萨特认 为,工业文明的世界是荒谬的世界,自私的人生是孤独的人 生。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必然使人产生巨大的心灵痛苦,这种 荒谬性、孤独感和痛苦感严重阻碍了正常个体的自由人性 的完善。“他人就是地狱”,一方面表明,人类生活之间就是 一种地狱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就处在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 系中;另一方面表明,人间地狱不在别处,恰恰来源于每个 人内心世界对自己罪行的自我观照,这种观照就像梦魇一 般追逐着人,虚无感、荒诞感、负罪感紧紧缠绕人的心灵,一 生一世都不放开。人性在向社会开敞时,导致了堕落与邪 恶,完美人性的生成与实现不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而 只能在对孤独个体生命悲歌的纯粹个人感悟中获得。r31 二、人性生成的两种重要路径:“人对人的依 赖”与“人对物的依赖” 事实上,在现代生活世界巾,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 意味着是一种竞争对手,都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因包容力 上的差异,他们或可为友、或可为敌。但是,在古代社会,互 相超越的人们,在精神上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共同归属,即使 是彼此常常存在利益纷争甚至反目成仇,一旦遭遇外敌凌 辱,往往也能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此时的个人,只是纯粹 自然意义上的个体,是没有独立自我人格的自然人。每个人 尚没有专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话语体系与私人领地,没有 精神上的自我而只有身体上的自我。身体就是自我的独立 边界和全部所有,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公共的精神资源。公 共精神代表了并替代了个体意识,精神总是“我们的”精神 而根本不存在“我的”精神,精神上的公共归属吞噬了个人 的自我意识。“我们的”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个体的人 只有在精神上隶属“我们的”才是现实的人,才能活出他的 品格、意义与价值。换言之,对自我品格与价值的评价,参照 的也是“我们的”普遍原则、公共标准与社会规范。这种人, 除了自己的本能需要根本没有其他需要,严格按照公共精 神及其社会公德、时尚标准来打造自己、定制自己,无论是 对自己的肯认与接纳抑或对自己的辩护与捍卫,特别注意 按照时尚潮流、集体共识、社会习俗来塑造自我。时尚可以 提升那些不太重要的个体,集体可以增强个体生活的自信 心与荣誉感,公德可以造就个人的文明风范,但是以完全放 弃个人品性、自我人格与独特个性为代价,将自己精神上的 一切都毫无保留地融人社会中,貌似成就了自我,其实是泯 灭了自我。人的自我并没有独立,或者说这种独立其实是依 赖于社会精神而独立,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公共精神与社会 原则而存活,他“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问, 他宁愿将自己作为庄严的祭品、作为行尸走肉的傀儡,而奉 献给某种社会精神,希图像中国古代的仁人君子那样,“道 成肉身”、“以身体道”,做“杀身成仁”的殉道者。可见,人对 人的过分依赖,事实上构成了社会对人的奴役,人若是过分 注重对于社会、对于文化、对于公德、对于公共精神的归属, 过分强调自己对于社会、集体、家国、文化的生成与开放,过 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并以社会规范来自我约束,过分 强调身份认同与家园意识,就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表达,也 不能形成自己独立完善的人格,更遑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 化了。在资本主义早期,普遍的精神垄断与文化霸权,势必 导致个性迷失、自我崩塌。[51 在西方近现代伦理思想的发展中,随着人文主义的复 兴与现代性的思想启蒙,个人通过内在的思想反思,不断实 现自我反省与自我发现,从仅仅塑造身体性的自我、本能性 的自我,转而塑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自我、人格上的自我。超 越了公共精神的桎梏和社会标尺的羁绊,不再追逐浮云般 的时尚潮流和虚无缥缈的公共归属,不再为社会营造、不再 为“我们”担当,不再向公共原则和价值标准看齐,而是张扬 了一种反社会、反传统、反道德、反文化的纯粹个性的自我。 时时处处以“我的”而非“我们的”的眼光去审视一切、评估 一切,“我的”而非“我们的”需要的满足,就是衡量与检验一 切的价值标准,“我”即使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我们”或者 “我们的”则因微不足道而被无情地予以悬隔。一切为“我” 而在,一切为“我”而生,反之亦然之,我为一切而存生。“我” 既是考量一切的价值原点又是判断是非的理性支点。“个人 中心主义”或者“极端利己主义”,就是“我的”处世原则,无 论何时何地都极力营造一个标新立异、不同流俗的自我意 识,建立专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与话语风格,成就一种不同 于他人的主体性能力与自主性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 想领地而没有一个共同归属的精神世界,彼此都存在于以 自己的私人言语所创造的独特精神空间里,每个人只是在 听从着自己的真切召唤,每个心灵就是一个单子式的纯粹 自足的世界,他们之间没有可供穿越的公共思想走廊,很少 能够彼此欣赏和公共商谈,因不能互相理解而常常彼此隔 绝,因不能互相欣赏而常常自我欣赏,因不能互相交流而常 常自言自语,常常对着孤灯言说、对着冷风表白。彷徨寂寞、 孤立无援,几乎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性状,谁也不知道自己 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不知道为何生存、生存为何。每个人都 热衷于自我欣赏自己的内心独自、情感体验与精神自传,人 天生是冷血动物,对于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虽然彼此之间 都拥挤在一起,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跟星球之间的 距离一样。每个人都没有自身限制或者自我约束,也没有社 会性的外在本质和文化道德的基本规训,每个人都能够自 由选择并自主创造单单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人人都是自 己的主人,人生而自由,现代人以自由定义自己做人的基本 本质,使自己尽可能成为精神上独立的自我人,或者尽可能 成为拥有自主性、主体性的现代人。此时的人,相信能够成 就自我就是一切,相信自己是自己的精神权威,夜郎自大、 唯我独尊,自己完全有能力和资格去全权处理一切事物,去 进行自我肯认与接纳、去进行价值评估与判断、去进行文化 认同与皈依,自我意识与主体精神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群 体、任何民族国家而存在,并且具有完整的意义、至高的价 值和绝对的权威。 三、人性实现的两种理性依据:“普遍立法”与 “神性迷狂” 由于自我具有无可置疑的主体性地位与能力,根本无 须从他人或者社会借鉴公共的生活经验与智慧,人人排他 与离群,且人人自恋与自贵。人人都重要结果导致无人重 要。人人都渴望被聆听结果导致无人被听,人人都期待被尊 ・19・ 重反而导致无人被尊重。每个人只能陷人无家可归的绝对 孤独状态,这种孤独不是因为彼此存在误解而不能互相理 解,而是认为根本不值得去理解,才会落入彻底的空洞中并 普遍遭遇荒诞。可见,精神自我的确立只是在精神的意义上 使人作为人而存在,并没有保证在现实意义上也使人成为 独立而完善的人。精神自我的完成大大提升了人的主体性 地位与能力,使人都能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而存在,但是接下 来的问题是,自我精神的合法性依据什么得以确立?在康德 看来,人是依据理性为自己的自我立法的,这种立法具有绝 对命令的权力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实现意志自律。然而,自我 的膨胀必然导致自私的放大,并将自私演变成贪婪,人人盲 目追求排他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集体非理 性并陷入共同的灾难中。“极端个人主义”不是一条坦途更 不是一种家园,而只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悲剧宿命与自我 崩溃的毁灭逻辑。对此,康德所注重的在人人心中都存在的 那种“内在善的”昀,善良意志,显得多么苍白为力,根本不 能“克倒”私欲又焉能实现自我拯救?正如赵汀阳所说:“自 我是一把无刻度的尺子,而主体是个最大的虚构作品,因 此,基于自我或主体性之上的个人是非良基的存在”用。仅仅 依靠自我膨胀的理性,很难兑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个人理 性不仅难以克服各种冲突反而助长了冲突,科技工具理性 张扬之时,也就是人文价值理性泯灭之日。主体性的自我发 展反过来变成了危害自己存在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敌视人 了,这样,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反而危害了所有人的 精神世界,造成了普遍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分裂。自我理性的 无限放大及其异化效应的无边发展,使得人人成为极端排 他性的存在,难以与他人或者社会达成共识与协助,既解构 了一切可以共同享受的资源与价值,又消解了和谐共生的 幸福基础。这表明,人的自我理性并非最优选择,理性与非 理性唯有内在统一,才能创造完善的个人。 自从叔本华、尼采以来,非理性的存在状态往往被描述 为日常的生活情态,认为非理性精神就是一种充满生活性 情的努斯精神。在中国古代,它常常与言意之辩、顿渐之 悟、以诗喻禅以及象思维内在相关,意味着某种反理性的 神秘主义状态或生活情形的存在,在言语道断、思维路绝 时,往往依据非理性的直观、非逻辑的链接而实现思想层次 的跃迁。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及其逻各斯精神,当然是 哲学的主导,而非理性主义则是它的附属物。但是,到了现 当代以来,理性思维普遍遭到拒斥,后现代更是将之视作桎 梏而加以颠覆。这样,非理性主义思维不断抬头,都认为非 理性对个人自我的成长来说,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常常是在 理性思维基础上再上层楼的结果,整个理性思维都要依赖 非理性来支撑,个人自我理性的成熟不能离开非理性。换言 之,一切非理性哲学其实都是理性的,而且是理性发展的极 致状态,是更高级的并借助于神来渲染的理性主义[81。譬如, 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因为它有自 动性、主动性的特质,它能够实现理性的自我建构与自我推 动。在他看来,人都有追求永恒不朽的本能,在肉的方面,这 就是爱的本能,所以他要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在灵的方面, 就是爱智慧,对智慧的艰苦诉求,它体现为一个长期学习的 过程,从可感到可知的步步精进与提升,就会通达辩证法的 豁然贯通之境。但是,此时,就能回忆起自己在投生为人之 前在理念世界中已经掌握的整个理性知识,于是仰望最高 的善的理念,心中产生一种理性的迷狂,虽不能至,心向往 ・20・ 之。这种精神的自我迷狂就体现了一种非理性精神,这种非 理性能创造出最美的抒情诗,神智清醒的理性之诗遇到迷 狂的非理性之诗,就显得黯然无光了,诗的迷狂高于一切迷 狂,它有爱神与诗神附体,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于美的爱 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最后通达理性的迷 狂,它有着巨大的鼓舞力与感知力,并通过理性思维的瞬间 跳跃(而不会拘泥于概念的细节或者逻辑的限制),达到超 凡脱俗的真善美合一的最高境界。总之,理性主义是主流, 非理性是隐性的支流,作为理性自身的一个环节,最高的环 节,执行的仍然是理性的目的。在自我理性的极限处,才向 神秘的非理性境界做一最后的跳跃,非理性恰恰是使人其 为人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将理性运用到极致,是理性的自我 发挥到不在于反过来危害自己的顶端。原因在于,它具有超 出感性世界通达普遍共相的那种生命冲动,具有凝聚起一 切理智手段而向更高的彼岸世界冲击的理性的迷狂,如果 没有这种神秘的迷狂,理性就不会获得自我提升。诸如叔本 华、尼采唯意志论中的理性洗涤与宗教皈依,狄尔泰、柏格 森生命哲学的内在体验与冥会直觉,海德格尔、梅洛一庞蒂 存在主义的向死而在、以诗未摁等等, }杰 帕旨法。 四、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人性生成与 实现问题上的差异 但是,在当代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看来,人无论依托理 性抑或非理性都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因为无论理性的心 灵自觉抑或非理性的神秘体验都不足于塑造一个现实性的 个人。在它看来,一个人只有在政治上能够对个人事务拥有 全权处置的条件与资格,即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价值、自己的 现实自由与尊严,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得到合法性的确证与 保护,个人的主体性地位与能力才现实地而非抽象地得以 确立。唯有政治法律制度才捍卫个人作为“政治人”而存在, 才能确保人人平等、人人公平的自我独立意识,从而解脱一 切而获得自由,使自己只是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任何组织,让 自己拥有对自我的绝对支配权。无论“自然人”抑或“理性 人”(包括非理性的个人)都无法确证自我并实现自我,人的 自我生成与实现必须获得制度确认与法律保障,必须从自 然存在体、理性存在体变成一个政治存在体,人的思想的自 由才能变成实践的自由,而只有当个人有了合法性的私有 财产作为物质基础时,自由的理念才转化为实际的权力。而 当代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就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它不仅 在道德本源上确证着人的自私本性、在精神王国里不断提 升着人的主体性地位与能力,而且在法律上保护着个人神 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使人的自我生成与实现有了合法 性的政治保障与经济基础。所以,新自由主义认为,当代资 本主义自由民主制使得政治文明进化到了极致,以至于形 成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在福山看来,历史的终结 意味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人类政体之最终形式的普 遍化”[io]1 。从此,西方自由民主制,作为人类的伟大胜利, 将成为唯一的政治政体形式而走向全世界,不再有政治及 其实现形式的选择或者论争,不再有任何重大的政治问题 需要解决,历史已然走到了它的终结点。而“在历史终结处 出现的国家,就其通过法律制度承认和保护人的普遍自由 权利而言,它是自由的,就其必须赢得被统治者们的同意才 能存在而言,它是民主的”[101187任何强权国家和专制主义都 而是作为“实践人”而实现的。真正“完整的人”恰恰是“从事 因缺乏合法性而必将灭亡,而自由民主主义及其政体,因其 实际活动的人”,“其完整本质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劳动的全 “存在于人民的主观感受之中”、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根基、捍 面性和开放性”【l31。实践作为人的生命之根与立命之本,不 卫并实现了人性自私的基本权利,故而,必将赢得最终的胜 断创造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着人与自然、人 利。既然自由民主制解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重大问题 与人、人与自身的双向生成,构成了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与 并使得历史不再进化而走向终结,那么,历史终结后的人, 存在样态,唯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完整的人”及其 也将成为“最后的人”,即为争取承认而进行斗争的“民主 自由全面发展的全部本质和意义。 人”。人的本性是精神的,而精神(绝对理念)按其本质就必 然从事一种“争取承认的斗争”,就是为争取民主而进行的 参考文献: 斗争,人唯有在政治上成为“民主人”,才能成为“作为人的 【1]张世英.哲学导论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1. 人”。这种“最后的人”,是人类伟大的胜利者,是“人类历史 【2】周福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最成功的人,是征服了自然又征服了历史的人”Bo]z ,它同 1987. 自由民主制将实现完美结合。 [3朱荣英.3]孤独个体的生命悲歌——论现代西方生存哲学 与这种竭力美化资本主义人性论的观点截然相反,马克思 的研究视域阴.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1):22—25. 实践唯物主义人学认为,人的自我的生成与实现,是人的社 [4]王鉴平.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自我生成与社会归属作 1988:103. 为人发展的两个侧面,是相反相成、不可两离的,是相伴而 【5]朱荣英.当代哲学的“孤岛写作”与后学视域的“人文空 行、并育而化的。个人特殊的思想品质、情感体验与自我观 场”【J】.河南大学学报,2010,(6):22—26. 念的生成与完善,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才能 [6]翁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 进行,公共的社会精神及其文化教育背景,决定性地影响并 民大学出版社,2002:96. 塑造着个人的独立品格与精神自我。人对着文化、社会的开 【刀赵汀阳.作为产品和作为方法的个人叨.江海学刊,2012, 放与生成,说到底就是对着实践的开放与生成,人是社会化 (2):5—13. 的人同时又是实践性的人,实践是人特殊的存在方式而社 【8邓晓芒.8】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叨.现代 会关系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依据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2011,(3):46-54. 认为人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性阶段、 [9】德里达,等.评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J].马克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阶段和自由个性的发展阶 思主义与现实,1997,(3):52—57. 段,主张“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但是在资本主 【10]姚大志.现代之后——2O世纪晚期西方哲学[ .北京: 义社会中“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ll】,唯有在 东方出版社,2000. 社会主义制度中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社会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的主体性与个体的人的主体性演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 24-25. 不同方面,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个性主体发展的普遍程度恰 【1 2]肖前,等.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恰标志着社会主体在特定历史阶段业已达到的实际水准 , 版社,1996:262. 离开社会实践谈人的自我生成与实现,只能上是虚妄的乌 【13】杨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托邦幻想。与新自由主义根本不同,马克思在是实践的意义 出版社,2000:239. 上而非在精神的意义上谈论人的生成与实现问题的,认为 作为“完整的人”及其自由全面的发展,不是作为“民主人” 【责任编辑:宋祥军】 Concerning on Formation and Public Ownership of Human Ego ——And Concerning Marx”Whole Person”and New Liberalism”Democracy”in Human Fiferences ZHU Rong——ying (He’BallUniversity,CollegeofMarxism;Kaifeng475001,He’nsn,China) Abstract:The wester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olds that if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public spirit nad the cultural formation and open,can form their own independent perfect personality,let alone to realize self value maximization,But if everyone call free choice and independent customize,make oneself as far as possible become the spiritual independent self,it is very likely to be trapped in a homeless absolute loneliness nad generally encounter absurd.This human ego formation and public ownership of iconography count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hte socialization of people and individualized is unity wihtin process,and human ego formation and socila ownership as the person develop of two side,is supplement each other,not two away.People on socila opening and formation in hte final analysis is the practice of opening and generation,because socila practice is the existence of hte special way and the intrinsic essence. Key words:Human ego formation;Public ownership;Iconography count characteristics ・2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