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慧的论文

高慧的论文

来源:爱go旅游网


[摘要] 俄勒冈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伦·贝葛多说:“儿童的创造力并不会消失,但是在特定环境下,创造力会受到抑制。”教师的教育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师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幼儿创造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来阐述教师不同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从而发现教师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促进教师教育方式改进的建议及幼儿创造性培养策略。

[关键词] 教师教育方式, 幼儿创造性, 教育影响

Abstract: University of Oregon's education psychologist roentgen · shell Ge Duo said that,”

Child’s creativity cannot vanish, but under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creativity can come under the suppression.” Teacher's education way is profoundly affecting baby's lif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baby's creativ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educates the way to the teacher the type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children's creativ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To illustrate different ways of teacher’s education affect children's creative development, so the teacher education mode existing problems,And aims at the question to propose some instances to promote th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hildren’s creativity raise strategy.

Key words :Teacher's education, Children's creative,Education influence

1

目 录

1 绪论························································3 1.1 选题缘由····················································3 1.2 选题意义····················································3 1.3 文献综述····················································3 2 教师教育方式介绍与创造性的内涵······························6 2.1 教师教育方式的内涵及分类····································6 2.2 创造性的内涵················································9 3 幼儿教师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12 3.1 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12 3.2 放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12 3.3 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12 3.4 慈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13 3.5 不一致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13 4 改进教师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13 4.1 教师教育方式的完善·········································13 4.2 幼儿创造性培养策略·········································15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2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在幼儿园实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所在的各个班级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多差别,在不同教师的不同教育方式下,幼儿在创造性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从而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教育方式怎样影响着幼儿的创造性发展,以及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发展,这就是我的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创造性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最新的研究指出,相比智商而言,想像商数更能准确地预知幼儿未来的学业是否成功。针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教师教育方式是否有失偏颇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了解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来看教师教育方式是否适宜,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

1.3 文献综述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热点问题,为人们所重视,对于教育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方式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方式的研究,教师对幼儿创造性的研究也多数是从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本文将从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和创造性的发展及表现等进行文献综述,这对我们了解教育方式现状和创造性具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我们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对指导幼儿教师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1 教育方式的研究

(1)教师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方式分类有很多种,例如:一些研究者将教师教育方式分为极端型、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四种教育方式类型进行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教师这一特定的群体中,民主型占70%,在4种教育方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说明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的主流是好的,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氛围。其它三种教育方式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偏颇,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对教师教育方式的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1]

也一些研究者将教师教育方式分为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民主型、放任型。该研究表明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年纪和性别差异明显,高年级学生创造性低于低年级学生,性别

3

上也有差异,男生低于女生。教师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社会创造性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在四种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最为可行的,坚持“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进行创新教学和培养社会创造能力的前提。[2]

教师教育方式的分类受制于教育对象的年龄阶段、教学领域、教育目标等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教师教育方式进行分析。 (2)家庭教育方式[3]

家庭教育中,有些学者将父母的教育方式被分为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有些学者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以及九种混合气质类型( 胆汁—多血质、多血—粘液质、粘液—抑郁质、胆汁—抑郁质、胆汁—多血—粘液质、多血—粘液—抑郁质、胆汁—多血—抑郁质、胆汁—粘液—抑郁质、胆汁—多血—粘液—抑郁质)。亦有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类型。

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多种多样,是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方式进行的分类研究,如从教育者对教育的态度,教育者对幼儿的情感态度、教育者个性等角度。

1.3.2 创造性的研究

(1)关于创造性研究的回顾

创造性研究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1869-1970年)。1869年,英国学者高尔顿(Galton)出版了《遗传和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辩论。这一阶段尚缺乏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划入“人格心理学”,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分析。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阶段(约1931-1950年)。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 第四阶段(约1951-1970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以往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加强创造力的研究。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种动力。 (2)创造性的发展特点

4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专家学者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发展进行了研究。安德鲁斯(E.G.Andrews,1930)等采用图画、不完全物体图片和墨迹图研究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结果发现4岁的幼儿创造性想象得分最高,自五岁后逐渐下降。托兰斯(E.P.Torrance,1960)对15000多名幼儿进行了研究,也发现3-5岁幼儿的创造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向正方向发展,5岁后又向负方向发展的趋势。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就是创造性的萌芽。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尤其是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

(3)幼儿创造性的表现[4]

有学者认为,对成人来说,创造性是指成人形成了有创意的想法,制作了有创造力的作品,对幼儿来说则应关注其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创造性的结果。幼儿期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幼儿的创造更多的是“初级创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幼儿创造性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

接触和了解事物的“心向”,即具有好奇心是幼儿创造性的前提。3-6岁的儿童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如车子来了,为什么有的人上车,有的人不上车等。

②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对幼儿来说,创造性并非要创造一个新奇的产品,而更多表现在能根据相关经验,组织这些经验与材料。比如说有个小汽车玩具,拆散然后按自己的意愿重新组装,这些都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③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与游戏活动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幼儿的创造性在很多时候表现在想象力上,这与年龄特点有重要关系,3-6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周围事物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较少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桌子在成人看来就是吃饭、写字、看书的地方,但孩子还会认为它是可以躲猫猫的地方,幼儿想象力十分丰富,较少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有创造性的表现。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结果。

1.3.3 对教育方式和创造性研究的反思

(1)对教育方式的研究反思

已有的对教育方式的研究主要是从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方式的角度进行的研

5

究,幼儿发展有其年龄特点,每个阶段的幼儿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已有研究表明五岁之后的幼儿的创造性就呈下降趋势,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意想象逐步占主要地位,想象的目的性、概括性、逻辑性都有了发展,中学的学生更是与幼儿园幼儿思维差异显著,那么对待不同阶段儿童的教育方式必然需要有所不同。而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环境,家庭教育采用的是多个成人对一个幼儿的模式,而幼儿园教育则是两个教师对三四十名幼儿的模式,家庭教育方式虽然与幼儿教师教育方式有类似的方面,但仍然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综合的教育行为,很难从某一角度进行划分,本文将从教师对幼儿态度的角度将幼儿教师教育方式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慈爱型和不一致型这五种类型来进行阐述。 (2)对创造性的研究的反思

已有的有关创造性的研究,深刻表明了创造性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则多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从教师教育方式的现状谈论对幼儿创造性的影响的研究则较少。

所以,本文将从教师教育方式的利弊、幼儿创造性的发展特点,来谈教师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方式的改进和幼儿创造性更好的发展。

2 教师教育方式介绍与创造性的内涵 2.1 教师教育方式的内涵及分类 2.1.1 教师教育方式的概念

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行为模式,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是教师教育行为风格的定型。[5]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作用于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1.2 教师教育方式的分类

依据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态度,将教师教育方式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慈爱型和不一致型五方面来谈: (1)民主型教育方式

民主型教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师注重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主精神;尊重幼儿的个性和独立性,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出积极的应答;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抓住学习时机,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幼儿思维开阔,常常突发奇想,在学习中、生活中、游戏中都会迸发出奇思妙想,教师能耐心的倾听幼儿的想法,欣赏幼

6

儿的创造性思维,并为幼儿能更好的迸发出美好的奇思妙想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师幼关系和谐融洽,幼儿乐于和教师交谈、游戏。幼儿独立性和思考能力强,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点、正确的儿童观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因此,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方式。 (2)放任型教育方式

放任型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对幼儿态度冷漠,幼儿得不到教师的注意和关心,缺乏归属感;给幼儿绝对的自由,教师完全不加管理,也不参与,由幼儿自己决定、处理事情,虽然有沟通和交流,但是对幼儿没有具体的要求规范,缺乏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很少有奖励和惩罚,幼儿容易养成很多坏习惯。这样的教育下,幼儿往往偏向于冷漠、任性、缺乏自信、随意、放纵自己。 (3)专制型教育方式

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对幼儿不够热爱和尊重,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幼儿,幼儿感受不到温暖;重视权威,要求服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过分看重管理和纪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紧紧跟随自己的步伐,幼儿稍有违背便加以严厉的训斥;专制型的教师还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本应该是“跟随儿童”,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却成了“跟随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教师不讲究因材施教,不会用欣赏的眼光来正确全面的看待幼儿,对在某一方面表现较弱的幼儿随便打击;专制型的教师多是本着传统教育理念,要求循规蹈矩,忽视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幼儿的创造性的想法则被教师看做是胡思乱想、天方夜谭。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幼儿处在狭隘的世界中,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被允许做出与他人不同的事,幼儿被训练成只能执行命令的“机器人”。 (4)慈爱型教育方式

慈爱型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对幼儿真诚、充满爱心、同情心、体贴入微,幼儿乐于和教师亲近,师幼关系融洽,但是教师对幼儿所有事宜,无论大小,都要过问,导致幼儿对教师的强烈的依赖;对幼儿宽容,慈爱,对幼儿的犯错行为轻易原谅,幼儿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慈爱的教师略欠威严,在教学中难以控制局面。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幼儿表现出对教师的强烈的依赖,独立性差,自制力不佳。 (5)不一致型教育方式

不一致型的教育方式表现为,教师在处理幼儿情况的方式随着时间、地点及教师心情的改变而改变,有时较为宽容,让幼儿觉得教师可爱可亲,有时则是较为严厉,对幼儿的错误表现出严厉的训斥。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比较混乱的教育方式,缺乏始终如一的要求和

7

态度。幼儿对教师的不明了的态度也做出不同的反应,一些幼儿在与教师的交流和交往中表现的较为拘束,一些则是较为放任。

2.1.3 影响教师教育方式的因素

(1)师爱

师爱是教师对幼儿无私的爱,爱幼儿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态度。热爱儿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无私的、无血缘关系的、不求回报的、是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对孩子无私的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爱幼儿的教师会把幼儿放在心上,对孩子有十分的责任心,他们保持热情,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教育,用欣赏的眼光看幼儿,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而不爱幼儿的教师,则是常常忽略幼儿的感受,不顾幼儿发展特点和需要,容易将个人情绪带进幼儿园,将怒气与怨气发泄在幼儿身上,对幼儿冷淡,缺乏耐心。幼儿在这样的教师手中往往不愿与教师交流,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在行为、情感、个性等各方面都收到消极的影响。一个教师是否有师爱将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影响教师教育方式。 (2)教师性格

性格是指决定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学者针对教师性格对教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性格和善有爱的教师,办事都偏向于民主,幼儿情绪稳定、积极,待人态度友好;性格严厉、苛责的教师,教育都偏于专制,幼儿情绪紧张,偏向于冷漠就是带有攻击性;性格冷漠的教师,则教育中对学生放任,学生情绪漫不经心,言行处于放任状态。由此可见,教师的性格对教师教育方式是有一定影响的,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影响的学生的性格发展。 (3)教师持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教师持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决定着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持有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主导地位,教师是施予的一方,是领导者,幼儿则是接受者,服从者,教师教育幼儿的形式是“灌输”和“填鸭”,教师本着公平、一视同仁的原则,进行集体活动、统一要求。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

现代的教育观中,教师看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是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环境和条件的提供者。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发展特点来改变教育教学手段,并通过观察、启发、引导、鼓励和促进最大限度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

2.2 创造性的内涵 2.2.1 创造性的概念

对于创造性的定义,目前还是众说纷纭。不同学派心理学者的视角各不相同于是产生了对创造性的不同解读,但都主张创造性是超越普通逻辑推理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历程。我们将幼儿创造性界定为: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6]

2.2.2 幼儿创造性的特点

早在1943年,陶行知先生就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性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内在心理能力,我们不可小看幼儿的创造性,但也不可将幼儿的创造性与成人相提并论,幼儿的创造性在质上、量上、目的性以及价值等诸多方面与成人的创造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其特定的年龄发展特点和水平。 (1)幼儿的创造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知识越来越丰富,个性逐渐形成,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各方面的认知不断发生着变化,幼儿的创造性也在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发生了变化;2.幼儿创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断增强。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逐渐从无目的创造向有一定目的、解决问题式的创造过渡;3.创造活动或产物逐渐从仅具有个人价值和意义逐步向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方向发展。

(2)幼儿的创造性是简单、初级的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则根据所创造产物的新颖独特性和价值的不同,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表达式的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式的创造、革新式创造和突现式的创造。泰勒指出,在五个层次的创造力中,表达式创造(指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因情境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但是却具有某种创意的行为表现)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幼儿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创造活动没有足够的生活知识经验的支撑,不能进行系统学习,这样的心理结构决定了幼儿只能进行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即是初级的创造,即是泰勒所说的表达式创造。这样的创造虽处于低层次,但仍是不能忽视低层次创造的潜在价值,它是高层次高水平创造的基础。 (3)幼儿创造性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自发性,表现范围广泛

成人的创造活动,目的和要求都十分明确,整个创造活动都是朝着目标在自我控制和

9

意志努力下进行的。较之于成人的创造,幼儿的创造性是随时随地的,他们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束缚,创造性活动的针对性较差,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就会自主自发的去进行创造,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几乎在所从事的全部活动中都可以发现,如游戏、绘画、语言、制作等各方面。好奇心是推动幼儿自发进行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促使幼儿去探索事物的真相。创造性想象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主要途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幼儿园小班或更小的幼儿的创造是无意想象的结果,随着想象的目的性加强,中班及中班以上的幼儿的创造主要是无意想象。幼儿喜欢创造,富于想象,他们在想象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不断成长。 (4)幼儿的创造始于模仿

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的模仿比婴儿要多得多,幼儿常常在不自觉的模仿着周围人的行为,这对于幼儿本来也是一种创造,因为无论是模仿的内容还是方式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同时,幼儿通过不断的模仿,从而获得之前他一无所知的知识经验,为下一步的创造提供条件和基础,因此说,幼儿的创造始于模仿。

总之,我们应当全面、客观、科学的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认识和评价。除了以上列出的几点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创造性是每个健康幼儿都具有的内在心理能力;每个幼儿具有的创造力存在着差异性;幼儿在一个领域的创造力可能比在另一个领域的创造力要高。

2.2.3 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

它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境的感知、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加工和输出过程。然而创造性是一种较特殊的智力品质,但创造性与智力之间并不是智力越高,创造性越高的关系,推孟、吉尔福特、托兰斯等人分别做了大规模的研究,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低智力者难以有创造性;2.创造性高者,智力多在100-130间;3.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性。 (2)认知风格

即认知过程的风格和倾向性。斯滕伯格和洛巴特认为认知风格有三种:立法式认知风格(即乐于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善于解决非预制的问题)、执行式风格(偏向于用现成的规则解决具有形成结构的问题)和司法式认知风格(用判断、分析和批判倾向看待事物,他们乐于对规则和程序作出评价,对现有的结构作出判断,以此来检验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创造型个体常常具有立法式风格。 (3)人格特征

10

个体的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对模糊的容忍力、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以及成长的愿望和自尊至关重要。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不利于创造性发展的最明显的人格特点为从众性、狭隘和刻板性。 (4)动机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驱使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外在条件则是诱因。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为了满足自身好奇心的需要,从而自发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即表明了动机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影响。 (5)环境

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也可以抑制创造性的发挥。从教育的角度来考察,环境因素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①家庭环境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可以促进也可以抑制个体创造潜能的发展。有利个体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因素有:民主的教养方式;家长鼓励幼儿好奇、探索的精神;家长对孩子能力的信任;父母具有创造性,对幼儿潜移默化等。不利的则是:专制的教育;对幼儿的事包办代替;不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和求知欲;孩子缺乏安全感等。

②学校环境

一方面,教师的个性和行为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一般来说,性格开放、民主的教师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帮助,这样的教师教育方式民主,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见,师幼关系较为平等和睦;教学方法多样灵活,启发引导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并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而那些过分强调秩序、分数和循规蹈矩的教育环境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有关的创造性训练项目课和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表明,各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均能有效地促进个体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等品质的发展。

③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跨文化的研究都表明,在倡导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主张男女平等的民主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幼儿的创造性普遍得到较好的发展,且男女差异也较小;而在强调专制、服从、男女地位悬殊的封闭式社会条件下,幼儿的创造性则比较匮乏,男女差异也较大。同时,心理学家的研究还指出,创造性人才在某一时代背景下辈出,而在某一时代背景下枯竭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社会需要也是推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3 幼儿教师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学校教育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其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创造性的影响如下:

3.1 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民主型教育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主张发现儿童,挖掘儿童的潜力,这样的主张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民主型教育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认可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并乐此不疲,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源泉;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干预要恰当,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适时的给予干预和指导,幼儿在不清楚活动规则的时候,乐于创新,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创造性的解决非预制的问题 ;在民主的教育方式下,教师性格乐观向上,给幼儿创造的氛围较为宽松,尊重幼儿人格、自尊、发展规律,面对幼儿的过错,不打击、不过分责备、也不包庇幼儿,使幼儿形成乐观向上、独立、乐于思考、有恒心,自信的良好人格品质,幼儿创造性思维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并且表现范围广泛,教师给与的宽松的环境氛围,也给了幼儿充分想象的平台;主张民主型教育的教师注意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和探索,即使幼儿具备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动机。

3.2 放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放任型教师对待幼儿态度冷漠,与幼儿关系较为疏远,幼儿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幼儿的创造性具有自主自发的特点,且表现范围较广,可能是在美术活动中,可能是在语言活动中(如讲故事等),放任型的教师则对幼儿缺少细致的观察,不能进行及时的引导,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幼儿的创造性是初级的、简单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放任态度可能错失指导幼儿的最佳时期;虽然我们提倡要尊重幼儿的自然发展需要,不过多干预幼儿活动,但是当幼儿无助时得不到教师的帮助和回应,或者出现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时,幼儿易形成冷漠、任性、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幼儿冷漠的性格会影响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幼儿缺乏创造性活动的动机。

3.3 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专制型的教师本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和特点,要求幼儿跟着教师的步伐,忽略幼儿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长期打压下,幼儿会失去对周围事物探索的欲望;教师教育方式较严格,幼儿生活学习环境气氛较紧张,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对幼儿要求十分明确和严格,不许幼儿做出不服从教师的事,幼儿逐渐习惯于遵循现有的规则,认知风格偏向于“执行式风格”;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幼儿往往形成胆小、从众、缺乏活力、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狭隘缺乏创造性等不良性格特征。

12

3.4 慈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慈爱型的教师对幼儿充满爱心,幼儿乐于亲近,师幼关系融洽;教师创设的环境氛围宽松,教师富有耐心,对幼儿观察细致,能及时的发现幼儿创造性活动并给予指导;然而教师对幼儿的缺乏原则的关心和爱护使幼儿对教师过分依赖,独立性差,缺乏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能力;教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轻易原谅,幼儿难以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师应给幼儿创设稳定有序的活动环境,教师缺乏一定的威慑力,教学场景易失控,也不利于幼儿的创造性活动的进行。

3.5 不一致型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不一致型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混乱的教育方式,教师的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对幼儿形成很大的困扰,他们不知道这次犯错,教师会怎么处理,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的幼儿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则是行为较为放任,有的则是很小心翼翼。

每个幼儿的直接存在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它们对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造成的后果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同一种教育方式对不同幼儿个体引起的效果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幼儿的表现行为来评价几种教育方式的实际效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民主的教育方式对所有幼儿创造性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也是我们所推崇的教育方式。

4 改进教师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4.1 教师教育方式的完善 4.1.1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

(1)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就会主动的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将教育事业当成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不懈怠。 (2)以身作则,规范自己

幼儿学习方式以模仿为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热爱教育,倾注爱心

幼儿心灵敏感脆弱,教师应该用真诚的关爱拉近与幼儿的距离,真心热爱幼儿,热爱幼儿就是热爱教育,“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师魂”。

4.1.2 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应有正确的定位

(1)教师是幼儿的平等交往者

13

在这个倡导民主的时代,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由“操纵者”“主导者”逐步向“引导者”“鼓励者”过渡,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更像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

在学习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有利的条件,创设学习和活动的情境,幼儿对活动的反馈,则是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反思和成长的源泉,是教师继续学习的不竭动力。

在生活中,教师不仅充当着母亲的角色,还是一个培养者的角色。幼儿教师从保育着手,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到幼儿园里也有一个关心他们生活起居的老师妈妈。让幼儿觉得在幼儿园里就像在家一样安全塌实。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使之懂得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能让整体活动得以进行,并不是孩子们放弃自己的要求,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若想集体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而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学会考虑如何做才能使集体活动得到最好的保护。[7]要帮助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游戏中、教师充当着伙伴的角色,游戏是幼儿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是幼儿快乐的源泉,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教师不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幼儿的游戏,教师应观察幼儿游戏情况,适时给与指导,甚至以伙伴的关系参与到游戏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师幼关系更亲近,也更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 (2)教师是家园合作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家园合作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重视幼儿在园内的教育工作,还应意识到家长与幼儿园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利用一切机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身心特点和幼儿教育特殊性,交流教育新信息,增进互相的了解与支持,为家长提供多种渠道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发展家长的特长,如请做消防员的家长向幼儿讲解消防知识,有乐器特长的家长为幼儿表演节目,陶冶幼儿性情,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了解,建立新型的家园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幼儿权益,成为架设家园沟通的桥梁。

4.1.3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儿童观能指导教师客观的分析幼儿,分析其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心理特点等因素,并根据这些这些分析结果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因材施教,幼儿乐于接受并和教师充分配合,师幼关系和谐融洽。正确的儿童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关心幼儿

不仅是对幼儿身体上的关心,还应和幼儿建立尊重、平等、理解、信任、合作的师幼关系和伙伴关系。 (2)尊重幼儿

14

不仅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他们的发展需要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创造性的组织幼儿的活动,以幼儿喜爱的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

也许在某一方面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灯和长处,这需要教师的细心的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待幼儿的错误要理解、宽容,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反对粗暴的解决方式;教师在赏识幼儿的同时,要学会赏识性批评、爱心批评、沉默批评、幽默批评、激励批评等。使幼儿在赞扬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 (4)发现每个幼儿

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幼儿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引导幼儿个性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保护他们的天性,发挥他们的特长。

4.2 幼儿创造性培养策略 4.2.1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作为一种动机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大,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引起幼儿的探究反射,即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8]

例如,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能让杯子放进水里,可是杯子里面却是干的。”教师端来一个盛有半盆水的水盆,一个透明水杯,幼儿围绕在教师和水盆周围,教师将杯子口朝下竖在水盆中,再拿出来,却发现杯子内是干的,幼儿们都争着想知道为什么,教师给幼儿每人配备了材料,幼儿们都跃跃欲试,情致高昂。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4.2.2 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的氛围

创造性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因为创造性在后天的教育环境中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允许并鼓励他们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相信幼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充分解放幼儿的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他们更好的进行创造性学习。

4.2.3 有意识的支持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一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9]创造性思维又以发散思

15

维为主,应鼓励幼儿多联想、多想象;克服思维定势;当幼儿提出独特的想法时,我们应该给与肯定,这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独特性的方法,亦是培养幼儿的独创行为。

16

结 论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最受幼儿喜爱的教育方式,也是我们所推崇的正确的教育方式。实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不仅要注重教师为幼儿提供外在的环境和氛围,更要强调教师对幼儿发自内心的爱,以及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要有终身学习的求学精神和动力。

本文的阐述多来自于文献资料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的发现,未作深入的调查,可能导致研究角度和资料不全,如果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也许会有更多有价值的收获。

17

参 考 文 献

[1] 李琼,申继亮,辛涛.中学教师教育方式的类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10:49-50. [2] 刘芳.关于教师的教育方式影响小学生社会创造能力培养的调查[J].教育探索,2011,2:95-96. [3] 刘闯,杨丽珠.父母教育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7,1:57-58. [4]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3-164. [5] 曹俊飞,浅析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方式[J].黑河教育,2011,10:10.

[6]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162. [7] 朱静,试论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J].科技资讯,2006,13:95. [8][9]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2.

18

致 谢

本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及思路方面,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获益非浅。郑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丰富的知识、诲人不倦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