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0例患儿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及时抢救。结果:所有患儿穿刺成功,得到及时救治,痊愈出院。结论: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不用反复多次穿刺,便于抢救用药,患儿活动不受限,且外表美观。可极大程度地减轻患儿痛苦,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标签: 新生儿;腋下静脉;套管针;应用
静脉输液技术是临床抢救、治疗新生儿的重要手段之一。自静脉留置针技术推广使用以来,临床上多数患儿采用头皮、上肢、下肢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而很多新生儿由于皮肤薄、嫩,血管细、脆性大等原因,给留置针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即使穿刺成功,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局部渗出、肿胀等现象,很难达到理想的留置效果。我科自2003年开展了腋下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技术以来,为及时抢救治疗高危新生儿提供通畅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留置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180例。男84例,女96例。日龄:出生后10 min~20 d。体重:1 900~4 200 g。其中早产儿9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48例,其他疾病40例。
1.2选择血管
腋静脉在腋窝底部,位置较表浅,仅有浅筋膜及皮肤遮盖,易于分辨。腋静脉在血管神经束中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并略有重叠,当臂外展时重叠更甚,此时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面。穿刺点选在距腋静脉0.5~1.0 cm处进针。
1.3操作方法
按常规准备液体、输液器,排气后备用。另备一装有2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将患儿平卧于已预热的开放式辐射台上,头转向对侧,在肩胛下垫一软枕,将一侧手臂轻轻地拉直背伸,使穿刺侧上肢的肢体与躯干成110°~145°角,由助手协助固定躯干,暴露腋窝,常规消毒皮肤,面积8 cm×10 cm待干后操作者右手食指和拇指持套管针针翼,左手转动针芯,以消除套管针和针芯的粘连,使针头斜面朝上,拇指后折叠针翼,左手稍绷紧腋窝外皮肤,在距穿刺点0.5~1.0 cm处与皮肤呈10°~25°角进针,见回血后,放平套管针呈0°~5°角,再将套管针整体缓慢送入血管内0.2~0.5 cm以确保针在静脉内,然后拔出针芯。用预先抽吸好的生理盐水试通畅后,用无菌透明胶贴固定套管针。撤下注射器更换输液器于套管针上,调整所需滴数。
2结果
本组180例患儿均穿刺成功,得到及时救治,痊愈出院。
3讨论
新生儿腋下静脉血管相对较大,血管壁相对较厚,管径较粗。留置针套管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承受持续输液对局部血管壁的侧压,可避免或减少特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腋下静脉处于上臂肌肉丰满处及腋窝中央。留置针受患儿活动的影响小,从而减轻了机械性摩擦,减少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因而能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通常能保留5~7 d。
很多极低体重儿因为皮肤薄嫩,血管细,脆性大,给穿刺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使用留置针技术中常常不易成功,而选择腋下静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腋下静脉血管相对较大,血管壁相对较厚,加上极低出生体重儿烦躁和挣扎的情况较少,即使挣扎起来,腋下静脉也是比较安全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极低体重儿选择腋下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应为首选。对于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为了防止加重颅内出血,应尽量减少头部搬动,此时选择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进行静脉输液,既可为抢救提供通畅的静脉通道,又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腋静脉的位置相对隐蔽,腋窝内充以结缔组织,少量液体渗漏时不易被发现。因此在输液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最好使用输液泵装置,根据输液泵的功能设置报警项目,以确保液体顺利进入机体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进行腋下静脉穿刺时,最好有助手配合。故对于夜间独立值班时,进行腋下静脉穿刺有一定的限制性。同时,对于皮下脂肪太厚的患儿,因不易暴露血管,选择静脉困难,故不推荐选用腋下静脉输液。
[参考文献]
[1]李少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2]周慧敏.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6,12(4):44-45.
[3]杜萍,廖希玲.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2):2-3.
[4]张玉友,贺红玫.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体会[J].全科护理,2009,7(19):1750.
[5]张文玉.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效果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1(3):62-63.
[6]潘晓桔.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3):56-57.
[7]张素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9,1(21):77-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