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了解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理解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森林及其保护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原始林:约占陆地面积的47.7%(8000年前)

——根据林木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和海拔条件估算 2000年: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2.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人类活动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时代 刀耕火种、游耕制度 人口增多,无计划垦大规模商业性机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面积逐渐减少 械采伐 面积锐减 对森林的影响 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 3.森林分类:

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4.我国森林资源:

1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森林的价值 A.生态价值: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2)过滤尘埃,吸收噪音 (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B.经济价值:

(1)制作家具 (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3)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 (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6.森林的后果:

(1)生态失调 (2)环境恶化 (3)导致洪水频发 (4)水土流失加剧 (5)土地沙化 (6)河道淤塞 (7)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二)保护森林:

1、世界:1992年 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二、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2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牧场退化的影响:

(1)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2)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平衡 A.欧洲: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 ——原因:

(1)自然原因: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

有广阔的平原。

(2)人为因素: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乳肉

禽蛋的动物性食品。

(3)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因此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B.北美: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C.澳大利亚: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D.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都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原因:主要是牧场超载。 6、中国牧场:

(1)现状: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 (2)产生原因:

A.过渡开垦 B.过渡放牧 C.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

3

D.鼠害和虫害(主要是蝗虫)严重 E.气候异常等 (二)保护草地 1.草地退化

(1)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2)解决的关键: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改变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4)建立饲草料基地 (5)建设“草库伦”等 三、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湿地 1、定义:

(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理解。(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 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4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2)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 2、湖泊面积减少 A.原因:

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B.产生的影响:

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三)保护湿地

1、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湿地减少(干涸)的危害: 3、保护湿地的措施:

A.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

B.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自然因素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2、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5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口数量与物种灭绝数量的相关性: 2、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关系: 3、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五、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自然背景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C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过牧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形成原因 人为原因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 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土壤侵蚀,森林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 地质条件复杂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 亚热带的横断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导致。 山区、云贵高原 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弱。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6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中温带、亚热带边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南林区 远山区 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属半干旱干旱草原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宁夏、新疆 湿地萎缩 区 养畜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三江低地、湖滨属湿润低平原湖泊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海滨 海洋边缘地区 围垦、退田还湖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物种资源丰富 海海域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半湿润湿润丘陵地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丘陵 区 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属半干旱内陆或春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旱区 旱严重地区 禁砍伐

三、作业设计

7

一、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 16.5% 提

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地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三、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l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 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长时间断流。 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仅0.O0l米3/秒,鄂陵湖至玛多县,断流干河床长达8千米。 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季,码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1)引起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