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习心理学试卷六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习心理学〉试卷六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在正确的题后打“√”错误的题后打“×”

1.随意注意主要依赖于人的直接兴趣。( )

2.在学习中,既有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又有后者向前者的迁移。 3.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 4.所有的概念形成,都符合上位学习模式。( ) 5.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可以用好坏来评价( )

6.小学5年级学生学会用积木拼搭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 7.规则例证,就是几个概念的之间关系的例证。( ) 8.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认知失调。( )

9.记忆中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属于学习的迁移现象。( ) 10.“表象策略”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具体形式。( )

11.在相关下位学习中,原有概念的本质属性必然发生改变。( ) 12.在说服教育中,采作双面论据的效果比单面教育论据好。( ) 13.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就是倾向于深思熟虑,但速度较慢。( ) 14.知觉的恒常性等是在偶然学习中获得的。( ) 15.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人格特征(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从迁移的观点看“举一反三”属于:( )

a 顺向正迁移, b 顺向负迁移, c 逆向正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2.在一个很不确定的情境中,确定一个学生的认知方式是否属于冲动型的依据是:a 答案的错误率,b 产生答案的速度,c 反应时间和精确性,d答案的数量。( )

3.国外有座收费的桥。当局规定 ,凡乘一人的车收税,乘两人以上的可免收税,于是人们纷纷多人乘一辆车过桥。根据强化原理,这种行为最适当的解释是:

A 受负强化加强,B 受正强化加强,C 受收税的影响而加强,D人们怕罚款。( ) 4.从众现象在哪个年龄阶段最为突出:( ) a 幼儿园,b 小学,c 中学,d 大学

5.精加工策略之所以能帮助我们记住所学内容,是因为它能:( )

a 加深记忆痕迹,b 防止信息的相互干扰,c 增加提取线索,d 发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6.学生已经形成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现学习“圆是轴对称图形”,这种学习属于: A 上位学习,B 派生下位学习,C 并列结合学习,D 相关下位学习。( ) 7.教师在教学中提示学生回忆一些知识,是为了:( ) a 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 b 促进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

c 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d 激发学习动机。 8.态度的核心成人成分是:

A 认知 B 情感 C 行为 D 意志 ( ) 9.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是:a 能区分概念的正反比例,b 能记住概念的定义特征,c 能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d 、a b c 都对。 ( )

10.精加工策略对何种学习最有效:a 简单陈述性知识,b 复杂陈述性知识崐 c 程序性知识,d 运动技能学习。( )

11.对于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问题“2+4=? 12+8=?”答案

会脱口而出,从程序性知识的类型来看,属于:a 特殊的自动化知识,b 特殊的受控的知识,c 一般的自动化知识,d 一般的受控的知识( ) 12.有的人说话快、声音响亮,有的人说话慢、声音细微,从人格差异看,属于„„( ) a 气质差异,b 性格差异,c 态度差异,d 后天养成的习惯 13.凯尔曼认为价值内化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 认同、顺从、内化,B 顺从、认同、内化,C 内化、顺从、认同,D 认同、内化、顺从。 14.为防火灾寻找起火的原因,人们往往采取下例何种方式„„„„„„„„„„( ) A 辐合型,B 发散型,C 先辐合型后发散型,D 先发散型后辐合型

15.符号“ # ”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它的理解不一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

a 知觉的组织性,b 知觉的理解性,c 知觉的选择性,d 知觉的整体

三.简答题(30分,每题5分)

1.举例说明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2.举例说明“小组道德讨论”法对态度改变的作用。 3.举例说明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4.举例说明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

5.举例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差异。 6.举例说明有关记忆的某一策略。

四.综合题:(25分)

1.分析变式练习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并集合自己所学专业举两例说明。(15分) 2.结合实例,分析学生性格方面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1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