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来源:爱go旅游网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 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三)、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范晔《强项令》(七下)

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范晔《强项令》(七下)

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毕沅《岳飞》(七下) 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毕沅《岳飞》(七下) 8、乃援琴而鼓之。——《善鼓琴》(七下) 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鼓琴》(七下) 10、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八上) 14、而去。——《细柳营》(八下)

1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细柳营》(八下)

1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八下) 17、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祖逖北伐》(八下) 1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八下) 19、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墨子》(八下) 20、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墨子》(八下) 2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八下)

22、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

2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5、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6、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7、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8、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9、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3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3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3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八下) 33、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九上) 34、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九上)

3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九上) 3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7、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8、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40、余闻而愈悲。——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4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九上) 4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十则(九上) 43、咏而归——《论语》十则(九上)

4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4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九上) 46、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知》(九下) 47、吾兄子常病,,退而安寝——《私心》(九下)

48、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49、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50、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51、谓吾忍舍汝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2、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3、汝先我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4、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5、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6、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之死》(九下)

5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58、议而修之于朝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59、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60、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61、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6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四)、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七上) 2、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六则(七上) 3、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4、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5、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七下)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七下)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七下) 9、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范晔《强项令》(七下) 10、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人》(七下)

1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13、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4、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八下) 1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八下) 17、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墨子》(八下) 1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墨子》(八下) 19、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墨子》(八下)

2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八下) 21、公输盘诎,而曰:——《墨子》(八下)

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3、而不知人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九上)

26、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27、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28、视其,而吾蛇尚存——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29、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则(九上) 30、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则(九上)

3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2、乡为身死而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4、千里马常有,而不常有。——韩愈《马说》(九上)

3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九上) 36、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私心》(九下) 37、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不眠。——《私心》(九下) 38、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3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40、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1、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3、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4、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5、又何不幸而生!——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6、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7、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48、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五)、表示修饰关系。用在偏正结构,连接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着”、“地”等,也可不译。

1、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2、妇拍而呜之。——《口技》(七下)

3、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 4、隶而从者——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

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八上) 7、叩而与语——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歌毕,盘旋而起——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众诺而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道士笑而允之。——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1、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2、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3、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4、头触硬壁,蓦然而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5、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细柳营》(八下)

16、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17、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18、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19、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20、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北伐》(八下)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 22、朝而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3、暮而归——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4、往来而不绝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5、杂然而前陈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6、临溪而渔——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8、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九上) 29、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九上)

30、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九上) 31、河曲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九上) 32、号呼而转徙,而——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3、而死者相藉也。——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4、哗然而骇者——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5、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6、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7、其余则熙熙而乐——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8、呼尔而与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9、蹴尔而与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40、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九上) 41、密愧而出。——《四知》(九下)

42、十日而问:“鸡已乎?”曰:——《呆若木鸡》(九下)

4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44、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六)、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假如”、“假使”。

1、富而可求也——《论语》十则(九上) (七)、表示因果关系。

1、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

2、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祖逖北伐》(八下) 3、汝幸而偶我——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吾幸而得汝——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九上) 6、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八)、表示目的关系。

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目的】——《墨子》(八下) 2、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九上)

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2、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三、助词

(一)、置于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合成一个词,表示时间短,通常翻译为“不久,一会儿”。 1、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七下) 2、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七下) 3、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4、已而之军——《细柳营》(八下)

5、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二)、,没有实际意思,一般不译。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则(九上) 四、固定词组

【而已】“而已”是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词,当是由连词“而”和动词“已”凝固而成,相当于\"罢了\"。

1、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七下)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七下) 3、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4、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八下)

6、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8、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而或】可译为“有时候”。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