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创作特征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创作特征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传媒与社会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创作特征研究

◎张伟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喜剧尤其是针对于“开心麻花”出品的喜剧进行研究。对于“开心麻花”喜剧团队的 创作特点进行基础表述和探索性研究。并总结各项研究结论,从观众角度解释喜剧在当下大众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对于国外的喜剧特征与国内的喜剧创作方法进行结合对比分析,阐释出在不同时段,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喜剧电影发展空 间。根据历史特征,地域特征将喜剧的创作意图深入研究。

[关键词]喜剧电影开心麻花创作特征

一、“开心麻花”电影中台词设计与形体动作设 计的特点与作用

台词是一部影片当中剧情发展的基础,掌握着整部影 片的节奏和进度。“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台词设计的优势 主要来源于台词语言节奏的设计。在“夏洛特烦恼”这部影 片中通过运用“穿越”题材的大框架,演员之间用语言节奏 把两个年代的时代特性阐述的相当清楚,并且在相互配合 之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效果。与台词、语言的设计相 同,在“喜剧”范畴的影视剧作品中,形体动作的节奏变化与 衔接也在整部影片当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承载了在

语言台词基础上又一个对于喜剧电影而言的重要支撑点。 “开心麻花”喜剧作品在形体动作的设计上超出了传统喜剧 的设计范围,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创作能力。通过演员、导 演的二次甚至于三次创作之后呈现出了极具喜剧效果的表 演动作。

二、“开心麻花”电影中台词与形体动作的结合

台词与形体的结合是否恰当,是演员自身的表演修养 与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演员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度的高度 展示。“开心麻花”喜剧电影所用创作团队都具有相当高程 度的舞台话剧表演经验和配合度,所以在这一层面,相对于

组织或无组织的观众可以通过挪用、盗猎影视文本进行文 化的在生产,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享。这种“文本盗猎”活 动是观众将自己的生活与电视内容紧密联系,并开展批评 以及对文本的再解读。比如,在爱奇艺自制的《新白娘子》 中,观众通过发送“弹幕”“评论”等形式对内容进行演员、场 景以及服化道进行个人解读,其中会有人将其与其他版本 的故事进行共同解读,也会对演员的演技等进行不同版本 间比较。其次,同时期短视频平台也会充斥着相关内容。这 其中包括了由影视制作机构的宣发部门发布的内容,也包 含了自发组织的、无组织的自媒体用户的解读。其中包括了 吐槽批评、情节解读、文化解读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这些文 本不同于电视、电影媒体等主流媒体,打开了民间传说故事 的另一层世界,创造了更为复杂、有趣的内容世界。

2.“戏仿式”的网络改编

“戏仿”是利用文本间的相似性对经典文本进行戏谑性 的模仿。琳达•哈琴认为,戏仿,是另一中形式的模仿,它彰 显差异而非相似性。这与跨媒介叙事时所关注的跨媒介性 与相关性不谋而合,体现为对“源故事”的沿用与置换。

在“白蛇”故事世界的建构中,包含了不同媒介间的“戏 仿”作品。在以“白蛇”为原型的喜剧综艺节目中,如《我为喜 剧狂》《跨界喜剧王》《欢乐喜剧人》等,都借用了白蛇故事中 的人物角色,通过建构新的故事、采用新的叙事话语对现实 问题进行反讽式的批判。其次,还有基于“白蛇”故事改编的

网络剧或短剧。比如,由专业制作机构制作的爱情公寓版 《白蛇传》,该片就是采用滑稽、搞笑的方式对“源故事”进行 解构,塑造了“贪财”“欺诈”的许仙与“贪恋美色”、“自我蒙 蔽”的白娘子形象。“戏仿不同于严肃的模仿形态,其不同之 处在于它在认可那些神圣的史诗与悲剧作品的规范与价值 的同时,其功能还在于通过其滑稽性的模仿,揭示和暴露那 些神圣和经典作品的局限与不足”不同于主流电视媒体对 许仙、白娘子人物形象的正面书写,“戏仿式”的改编结合媒 介因素,塑造了更为多元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社交平台 上对“白蛇”经典剧情的“搞笑”模仿丰富了“白蛇”故事,而 经典“白蛇”元素的使用扩宽了其传播渠道与形式,增加了 传播力。

参考文献:

[1]丨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 突地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P1吴刚:《当代电影类型与电影语言探索新动向论文集》,

《中国传媒大学2018》

[3]张晶、李晓彩:《文本构型与故事时空:网络文学IP 剧的“跨媒介”衍生叙事》,《现代传播》2019年第5期

[4】龚芳敏:《西方文艺批评中戏仿功能的历史演变探析》, 《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前哨2020年第8期113

传媒与社会

其他团队的创作过程更为轻松和高效。

益、理想这几个角度做拓展和提高,以快、轻松的大众认同 感,将观众“骗”进影院使观众在观影之后不仅得到了放 三、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当中主要演员的喜剧

创作特点

1. 演员“沈腾”的喜剧创作特点

“沈腾”是开心麻花的主要喜剧演员、舞台剧签约艺 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03年出演“开心麻花”第一 部舞台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沈腾”的创作优势在于灵 活的运用他话剧演员的基础特色。话剧演员的表演特 点——

由于表演场地较大,为了让现场观众能够注意到演

员本身的表现,也为了更具表现力,他们的表演一般会比 较夸张,体现在声音大、动作大、表情重等特点上。沈腾作 为一个十多年的话剧演员,这些特点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 漓尽致。沈腾的个人直觉异常敏感,共情能力很强,其每一 次演出,都是一脸“众人皆醉我独醒”、一脸对生活深深的 无力与无奈,让观众觉得不管是他本人还是团队对喜剧审 美水平的呈现其实都是不错的。

2. 演员“马丽”的喜剧创作特点

“马丽”是“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主要演员,同样,“马 丽”在影视演出之前也有着丰富的舞台剧演出经验,在台 词语言和形体动作的展现上有绝对的个人特点,其很大程 度上区别于模版化的演出模式,将个人特色发挥出极致效 果。马丽的喜剧创作像是一块橡皮泥,可以随便塑形,曾经 给马丽拍摄过杂志封面的媒体同行在合作后发出这样的 感叹“原来马丽可以这样”,然而,作品里面根深蒂固的形 象,大概只是观众的刻板印象,马丽说自己可以很多变。

3. 演员“任素汐”的喜剧创作特点

“任素汐”的表演区别于以上两位演员的表演风格,她 的表演既有话剧外化外放的特点,也有影视剧当中的稳定 基调,其将两者结合之后在表演上呈现出一种超自我的表 演体系,使观众所能铭记的不仅仅是她所演绎出的角色, 还有她本人独特的表演特性与个人气质。任素汐身上有一 种特别强大的自信感和冲突感,自信的魅力非常强大,让 很多人羡慕不已,还有一种是不怕苦不怕痛的冲击感,能 够让我们快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真正 意义上的表演,并且呈现出了表演家的独特气质。

四、 “开心麻花”集中的电影创作特征与创作方法

1.表达现实题材的创作方法

在现当代整体喜剧电影创作方向的影响下,“开心麻 花”喜剧的艺术定位从最开始就将现实主义题材当作主体 的创作方向,其中对现实主义表达最为清晰和具体的是影 片《驴得水》,这部影片嘲讽了官僚主义,嘲讽了知识分子, 最后又嘲讽了一波理想主义影片,影片不仅仅是对人性丑 恶的揭露,利益的贪食,更无关教育,是对中国历史微观的 演绎。“开心麻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是从人性、利

114新闻前哨2020年第8期

松,还能领悟影片内最为深刻的主题意义。

2. 历史文化的创作特点与方法

积极且有高度的运用影片所演绎的历史时代背景文 化是对于影片艺术高度的集中展示,也是在制作方向选择 上相对高效的方法。影片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集中阐释,对 于编剧、导演甚至于演员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深刻了解并 熟知当时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影片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和整部影片的文化高度。在电影 《驴得水》中,当时中国在国民党统治下,国家的混乱、社会 的腐败、人民的无奈均通过演员的优秀表演得到了淋漓尽 致的展现。

3. 地域文化的创作特点与方法

一部影片在创作之初,完整、准确且系统的地点场景 和地域文化规定着一部影片的艺术指向性,也代表着这部 影片的文化基调。“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地域文化创作主 要从两个方面做了集中体现,一方面从影片的创作方向和 剧本的地域定位,另一方面从当地的饮食特点、工农业特 点、交通特点、人文环境等全方位在影片中将地域文化展 示出来,最为重要的也是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就是演员在表 演创作过程中所用到的个人积累的地域口音或方言带来 的特殊喜剧效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 逐步上升,逐渐开始接受并乐于欣赏现实主义题材的喜剧 作品。在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喜剧电影”占据着越 来越重要的地位,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的“开心麻花”喜剧 作品在当今流行的电影元素当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 关注。在“开心麻花”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掌握和认识到当代 喜剧创作的潮流,从中发掘其发展方向和潜力,学习其创 作方法和不断让观众青睐的电影制作技巧,在未来即将从 事的各项艺术工作中可有迹可循。

参考文献:[1]

Martin S . Born Standing Up: A Comic's Life[]]. Scribner, 2007.0524-25

[2]

喜剧人生:《走进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年版

[3]

朱宗琪:《喜剧研究与喜剧表演》,中国广播电视版社1999年版

[4]

Smith E . Writing the Comedy Blockbuster: the appropriate Goal by Keith Giglio (review)[[]. Journal of Film and Video, 2013, 65(1):106—107.

[5]

孙绍振:《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首都经济贸易学出版社2009年版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

I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