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答案:错。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
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观才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4.中国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事关每个公民。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把个别特征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是不够的。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是辩证地、科学地运用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际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这种现象是民族消亡而不是民族灭亡。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这是民族组合。
4. 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这是民族消亡的含义。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那些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是民族同化。
1
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只有这种关系中具有民族性的内容才应将其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关系虽有个人之间的关系,但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虽然有些民族关系是通过这种关系表现出来,但不能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一般行政等关系都说成是民族关系。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事业的事实上不平等还存在;实际生活中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社会生活领域享受民族平等权利时还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竞争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和作用。
1.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2.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民族问题概念的合理确定,将直接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社会发展和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社会发展中最早形成的民族与最早出现的国家大体上是同时产生的,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4.民族问题涉及的是民族自身发展的问题。错。除此之外,还涉及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问题。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还有几十万人的民族成分尚待确定。 2.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
1.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2.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对。以上各项均已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措施之中。
2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除此之外,还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错。除此之外,还有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对。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这是由自治机关包括两个部分——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所决定的。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这只是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还有许多内容。
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组织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他们在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地区局部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关系、维护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许多法律都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配备作出了规定。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虽有国家大力帮助,但归根到底要依靠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应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由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制定经济建设方针。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错。乡镇企业属于公有制。
1.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成败、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人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事实证明,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是和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思想理论水平密切相关的。因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使改革开放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 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状况很不相同,大都基础很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有了大的发展,但基础仍很薄弱,各少数民族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明显。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也大大低于全国教育综合指数。
3
1.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发展繁荣的时期。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错。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基础是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物质前提,经济基础决定着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改革必须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愿望,改与不改,何时改和怎样改,均由少数民族的干部和群众自己决定,别人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宗教信仰是一部分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而不属于政治问题。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将继续长期存在。宗教的消失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才能达到。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宗教教义的宣传即有神论的宣传,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应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如同无神论的宣传不应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一样,宗教宣传品也应该在规定的场所出售发放。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内容。完整的内容是每个公民在信仰宗教与否的问题上、在具体宗教的信仰的选择上、在宗教信仰的时间选择上,都是自由的,都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