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4.172
试论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
①
改革策略
吴黎明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安 638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质健康,全民体育的思想理念也逐渐地深入人心。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也愈来愈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且随着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及二者之间日益密切的发展关系,使得全面促进学生体制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及研究课程。因此,本文就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总结。关键词:如何促进 学生体质健康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策略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172-02
大学生作为我国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促进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开拓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经提到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所以,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改革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来达到提高素质,强健体魄的目的。
1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意义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体质健康发展作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我国各大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工作。而且身体素质作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有利于学生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更有利于学生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全
[1]
面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高校只知道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发展,从根本上忽略了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致使体育课程开设学时较少,学生在课堂中根本无法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机能,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2.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将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上,而且有的教师还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致使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滞后、教学内容单一,而且还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比较的枯燥乏味,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无法激发兴趣,不能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导致高校开设体育课程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从而违背了我国高校开展体
[2]
育教学的初衷。
3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 增强体育课程教学意识
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身体素质的主要课程,所以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时,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提高教学改革意识,明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从根本上树立体育课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作为出发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锻炼项目,促使学生激发锻炼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项目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过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3]。
3.2 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曾经针对体育锻炼提出过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运动处方。所谓的运动处方,就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锻炼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它主要
2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2.1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运动技能的教授,从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教学方法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学生促进体质健康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在沿用最初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无法做到自主性的选择。过于落后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升,不利于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而且由于现阶段大多
①作者简介:吴黎明(1978—),男,汉族,四川眉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172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学校体育学2019年(第9卷)第24期
是针对锻炼者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各项机能的健康状况,采取处方的形式为锻炼者规定运动种类、运功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以及提出运动中的各种注意事项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锻炼方法,对于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因此,在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时,可以适当地将运动处方这种方法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最后的教学阶段中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处方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帮助。例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恢复关节的活动幅度,促进骨骼生长、增强身体素质以及促进学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和身心愉悦。3.3 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水平
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作为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启明灯和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其次一定要明确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开展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最后在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结合运动处方方法,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锻炼的体育教学计划,依照计划有目的来开展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来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4]。(上接171页)
体育舞蹈学术会议的三大模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4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
重要途径,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高校体育改革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体育课程教学意识,创新目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坏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水平,为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艳梅.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48(1):154,156.
[2] 王汉臣.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3):25-26.
[3] 张慧斌.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47(5):187,186.
[4] 夏洪涛,郁建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86-89.
4 可行性分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微课使用具备的条件
4.1 技术可行性
高校学生机会是人手一部手机,附带当前大数据时代,网络的覆盖面是绝对可以满足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所需要的网络支持。多媒体教室在高校里占据一定的比例,其空置率还是存在的,故而,从技术层面来讲,完全具备可操作性。4.2 政策可行性
国家层面将体育强国、全民健身作为发展战略,大学生身体素养的拔高,可以说大学生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教育部也是鼓励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推陈出新,量体裁衣式的进行教学手段、教育理念的创新。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微课在高校体育舞蹈中的使用,也是回应教育信息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4.3 生态可行性
本文认为,微课实施的生态也具有可行性。第一,学生均为90后或者00后,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突出,使用微课,是具备可接受性的;第二,在当前高校学生低头族比较厉害的形势下,使用微课进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可以助推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成功偏航”;第三,整个校园充斥着青春气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体育舞蹈的健身性、娱乐性与表演性,再添加进微课这一时髦元素,定将会助推高校体育舞蹈的接受面与欢迎程度的拔高。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4.4 经济可行性
微课的拍摄设备,师生可以说都是自备,智能手机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室的无偿使用,腾讯王卡、不限量套餐的使用,为网络上使用体育舞蹈微课资源共享提供了经济可行性。师生可以说在微课使用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去,所投入的是学习时间,资金的投入上可以说微乎其微。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5-18.[2] 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 张民选.模块课程:现代课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态[J].比较教育研究,1993(6):11-13.
[4] 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5] 刘京.大学体育课“微课”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15(4):150-151.
[6] 陈欣,管月泉.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7):98-99.
[7] 张亚平,刘大军.体育舞蹈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103-104.
[8] 王永盛.大学体育教学教程―第五章―体育舞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9] 蒋薇,贾宝剑.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414-1415.
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