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中外民俗文化】
不同秉性的“地球村村民
1埃及——希腊的蓝本
2印度——矛盾的统一体
3日本人——最聪明的猴子
4德国——令世界难以回避的严酷难题
5美国——人类的第二次童年
6英国人——总想把事情做得更好
祭司,在印度教里,祭司要穿红色衣服,并包头巾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什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可以这样理解: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部分。 求同原则;
求异原则
什么是民俗
1民俗不是古老的
2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3民俗的文化层面
结语
民俗是民众群体反复积淀构成的,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民俗行为规范背后的思考原型,对人类的思想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一个是生物生命dna,另一个是文化的dna。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对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对民俗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涌入,异族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
的引入,旅游接待地的民俗文化会逐渐被同化、冲淡和消失。而且,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过程中,过分地、夸大其辞地宣传渲染会使旅游接待地纯朴的民俗文化失真、被亵渎、被歪曲;甚至为了迎合一部分客人,而着力渲染一些无聊的、下流的、色情的东西,会使民俗文化庸俗化。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由于旅游者的涌入,旅游接待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会因商品化而受到歪曲并失去价值。如一些民族歌舞,由于旅游者的需要而被搬上舞台,或被压缩、或被删除、或是活动的节奏
加快,使其在很大的程度上丧失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由于商品化,某些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泛滥随意,已不是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异地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外,还会出现纯朴民风的丢失和崇洋媚外思想,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3.出现伪民俗
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拼凑的而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 结语
现代化进程促使着民俗文化变迁,导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交融,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民俗风情正走向趋同和消亡,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刻不容缓。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抢救和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理论、方法、原则的研究,是旅游理论工作者当前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
服饰民俗
一 、服饰及构成
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
传统花腰傣女子以黑齿为美
二、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三、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民族、季节、质料 色彩
服饰的秘语
创世天书——神话传说与服饰象征
1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投射。
2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3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民族
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1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2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清水苗数种。 象形史记——古史与服饰象征
有位民族学家请云南一位苗族老人“摆古”。
“你咯认得字?”老人问。
“认得。”学者答。
“祖公的事都记在上面了,顺着它,可走回狗王讨老婆的地方。”老人边说边递上一件女人的花裙子给学者。
裙上没有字,只有许多美丽的蜡染的和挑绣缝缀的图案。
织在身上的苗族“古歌”
1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2“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3黄帝遏绝苗民的政策
4苗族败走他乡后四处漂流,无法像黄帝族那样修史立传。长年的迁徙生涯迫使苗族将自己5民族的文化,用最便易的方式,变为密码,随身携带。于是,口传的古歌和手绣的斑衣,便成为他们记史述古、文化传承的方式
6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7走在队伍中间的人,已经找不到芭蕉花了,只好砍一截芭蕉杆顶在头上,再搭上头帕,便成了“平头瑶”或“蓝靛瑶”
8走在后面的人,连芭蕉杆都找不到了,只能拾几片芭蕉叶顶在头上,由此而演变成“沙瑶” 公开的情书
1哈尼族爱尼姑娘喜欢广交朋友,等她头上插满了求爱者的情书后,她才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决定爱情的天平朝哪方倾斜。
缅甸paduang族
1相传很久以前这个民族被外族攻打后,妇女抓住要被砍头,所以她们才将脖子上套上金属圈(一般为铜制),从而免去一死。
2因为脖子长时间架高,脊椎骨头早已脱开,金属圈一旦除去,她们也面临着死亡。现在当地政府已经禁止此种民族的这种习俗了,因而渐渐绝迹。
马来西亚
男子:卡因,巴汝
女子:纱巾,上衣,纱笼
印度
女子装饰
莎丽:“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
绰尼:与莎丽同时穿着的短紧身上衣
勒含卡:和绰尼同时穿着的皱褶长裙
沙尔瓦克米兹:最初流行于克什米尔,沙尔瓦是宽松的睡裤形状的长裤,克米兹是穿在外面的长及膝盖的长袍。
吉祥痣:传统印度教已婚女子的标志
首饰、鲜花
男装
托蒂: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
古尔达: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
英国帽子:圆顶硬礼帽
苏格兰裙:“基尔特”
西服:平时的穿着如果上下身不成套,一般不系领带;若穿全套衣服,则要系上领带。双排扣要将扣子一一系上,单排扣则反之,平时可以不系,遇有正式场合也只系其中一个:两个扣子的系上面一个,三个扣子的系中间一个。
袜子的颜色
日本和服
和服的历史
种类 :男女和服 已婚未婚 便服礼服
和服的着装禁忌
留袖和服:色留袖,黑留袖
振袖和服: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
访问和服:整体染上图案
小纹和服:染有碎小花纹
丧服
婚服
浴衣
素色和服
付下和服
日本的婚礼,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白无垢”(白無垢しろむく)和服。
服饰是艺术的起源
狩猎民族:羽毛,贝壳项链,骨齿手镯,珍珠,兽骨,兽皮
农业民族:南方少数民族的盛装
“他们情愿裸体,却渴望美观!”
——十九世纪民族学家对原始民族的典型评价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
幼儿行为
动物、昆虫和软体类动物
原始的人体装饰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并且显示其美,以博得异性的青睐。
尼采:美的生物学意义就在性生殖。
装饰的性别转换
原始时代与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颠覆
“女为悦己者容”
由自然界的雄性美演变为人为的女性美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服饰的社会功能
宗教意识:节日盛装
标识作用:部落标识,地位等级标志
欧洲民族服饰:缺乏严明的等级
中国:服制鼎成,妇女在宋代以后成为道学家的牺牲品,“三寸金莲”,满族“旗头” 美变成道德的提醒,以此来约束妇女的行为。
结语
社会的开放为人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个体精神有了更广阔的翱翔余地。服饰艺术的发展也因此而日趋走上了个性化的道路,越来越富于挑剔性,求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都是人们审美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服饰艺术在从伦理社会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以后得以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
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维持人的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
饮食的意义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层面
汉语与吃相关的词语
吃紧,吃醋,吃苦,吃重,吃亏,吃透,吃得开,吃不消,吃不准,吃官司,吃里扒外 中国饮食结构
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五谷,辅食蔬菜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稻谷,粟,牛羊猪狗和家禽,鱼虾,花茶,奶茶,绿茶,乌龙茶……
养生文化:
药膳:结合食物和药物的一种特殊食品;药膳同源
次生营养食品:以豆制品为例
饮食习俗
以熟食、热食为主,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凉食、生食习惯
共餐制:反映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
以筷子为主的食具
人类进食方式:手抓(非洲、印度次大陆、中东、印尼)叉子叉食(欧洲和北美洲)筷子(东亚大陆)
传统饮食观念与饮食文化功能
食之以味、食之以情、食之以礼、食之以敬
茶
饮茶的源流
欧洲流传着一个饮茶的故事:1517年,有位葡萄牙水手从中国带回些茶叶,送给妈妈。妈妈得到这东方美味、异国珍馐,就高高兴兴地请来亲朋好友品尝……妈妈煮了几盘,请大家
【篇二: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茶文化的比较
—广东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比较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从古人开始就有品茶赏茶的习惯,在品茶的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等各类文化精髓。因而有了极为丰富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分支也较多,如广东“饮早茶”,潮汕的功夫茶等。 在中国茶文化的冲击下,国外也诞生了不同的品茶文化,如英国的下午茶,日本的茶道。在众多的中国茶文化风俗上,最特别相似的为广东的饮早茶与英国的下午茶。
首先,我们先研究广东的民俗文化饮早茶”。
1广东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东,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东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东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明清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饮茶更为普遍,茶市兴旺。近年来,广东不尽早茶茶市更趋繁荣,甚至出现了晚茶茶市,以满足爱好夜生活的广东人的娱乐、饮食需求。然而,在茶文化最为凸显的地方为广州这个百年都市。在百年茶文化的积累下,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茶文化。
广州人到茶楼“饮早茶”,并不止满足于填饱生理上的饥饿感,更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愉悦情感,可以这么说,广州人清早上茶楼是去“叹”早茶的。“叹”,在粤语中有消遣、享受的意思。虽说是叹早茶,但大多数茶客到茶楼,为的并不仅仅是那壶茶,更是为享受那种“一盅两件”的闲逸情趣。一个“叹”字,足以见得广州人是怎样把饮早茶看作一种有滋有味的享受。
“叹早茶”是广州人中庸自得的生活观所在。对于大多数城市里的人,花上大半个清早在完成一顿早餐上是不可思议的,而广州人则乐此不疲。无论是老茶客来“叹早茶”,或是上班一族来喝“礼拜茶”,习惯于“饮啖茶”的广州人依然是那么不紧不慢。他们一大清早兴致勃勃到茶楼“霸位”(粤语,即占位子),并花上大半个上午在茶楼呷几壶茶、吃几个点心、翻翻报纸、聊聊天。这便是广州的茶客们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态,对于生活工作的忙碌者,他们会在早茶上找到出口,找到忙中偷闲,找到紧张之中的松弛,利用难得的叹早茶来有滋有味地闲适1
一回。茶客们享用得更多的是茶楼的热闹气息和那不可或缺的每日闲情。真应了人们说的广州人“识揾钱又识洗钱”(粤语,即会赚钱又会用钱)!也正是这种不愠不火的生活态度,让广州人活得从容自得。
广州,“饮早茶”已经不只是一个广州人所独自享用的事情,很多时候,它被认为是一种人际沟通常用的沟通交际手段。 “叹早茶”是广州人维系亲情关系的纽带。上班一族日常的工
作并不允许他们每天清晨叹早茶,但每逢周末,他们总会集上全家上下到茶楼喝“礼拜茶”,家庭日的“礼拜茶”给上班一族一个喘息之机,更重要的是能增进与家人的感情,他们甚至会约上久未见面的亲戚,共同商讨家族大事,边吃边聊,很是惬意。
2 “叹早茶”是广州人举重若轻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广州人喜欢在分别时说上一句类似的话:“得闲出黎饮茶吖!”意即:“有空出来喝个早茶吧!”事实上,此话往往有丰富的生活含义:或是表示对此间的惜别,抑或是表示余言后叙、有空再聊,这句话就如别人说的“再见”一样,那么轻松、随意,但又蕴含了一种交情,留给了人际沟通一个空间和机会。广州人爱聊天,在茶楼里沏上一壶茶点上几个点心便可以聊天“直落”(粤语,意即一直聊到茶市收市),比起北京人蹲在胡同老墙脚下粗嗓大气的“侃”,广州人在桌边的“聊”显得小声细语、内敛温和,聊得兴起也不过是轻拍桌子或仰头一笑。有时广州人说起“得闲出黎饮茶”这句话时,又只是一种说法,也许是对对方的帮忙表示感恩谢德,以自己请“饮茶”来作为一种实惠的酬谢,真有点像“君子之交在乎(饮)茶”。更玄妙的一种意思是,当有矛盾解决、误会消除时,广州人会豪爽地诚邀对方:“得闲我请你饮茶补翻数啦”,意即有空我请你饮早茶,作为对你的补偿,抱歉之情与修补之意,在请饮茶之间,不着一字,尽得彰显。
“叹早茶”是广州人性格与广州城市特征的一道风景线。“饮茶”是货真价实的,它成为了务实的广州人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久未见面的老友,或是相互帮忙的朋友,或是重归于好的双方,“饮餐茶”似乎比“吃餐饭”更普遍、实在,比起浮躁的饭局,“饮餐茶”显然更温和、平淡、不愠不火、不骄不躁。就是这个早茶,深刻地体现了广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亲情、友情、社交、生意倾谈、娱乐文化,都有意无意却深厚地渗透进早茶中,甚至与之融合为一体,久而久之,“叹早茶”成了广州人生活的一种态度、氛围。所以,开明、勤恳、朴素、懂得赚钱又懂得享受的广州人的性格和包容、平和的广州城市特征,不经意地就被定格在茶楼里、早茶上。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英国的下午茶了。
3英国的早餐和下午茶,无论是色彩和花样都比英国晚餐丰富。丰盛的早餐必佐以一壶咖啡或茶,才算是最好的享受。英国人将茶叶与牛奶调制成“英国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国人认为这是两种文化的融和。英国的下午茶非常流行且有品位。下午茶一般配以可口的糕点,边吃糕点边品味英国茶。一般来讲,下午茶的专用茶为大吉岭与伯爵茶、火药绿茶、或锡兰2
茶 传统口味纯味茶,若是喝奶茶,则是先加牛奶再加茶。英国茶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品种繁多。除了传统的英国茶外,如今,英国人又在红茶中添加了各类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这些茶都非常受欢迎。比如,玫瑰香茶色泽艳丽,香气四溢;樱桃梅子果茶、橘子柠檬果茶,果香浓郁,饮后令人回味无穷,十分惬意。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点心是用三层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开回吃。至于scone的吃法是先涂果酱、再涂奶油,吃完一口、再涂下一口。
全英国最著名的茶室约有125间。茶室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布置装潢精美。茶室一般都挂有茶历史的图片。伦敦的酒店和百货公司也均设有茶座,其中以比卡地利的老百货店福登梅生及对面的皇家咖啡屋最为著名。英国人饮茶,不仅重视茶的味道和品质,也很讲究饮茶的形式。一般来说,要有一套很讲究的茶具。比如,配备一套维多利亚古瓷杯、盘和纯银茶壶、茶匙。
饮茶实际上成了一种文化享受。最重要是当时因茶几乎仰赖中国的输入,英国人对茶品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与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过程难免流露出严谨的态度。甚至,为了预防茶叶被偷,还有一种上了锁的茶柜,每当下午茶时间到了,才委由女佣取钥匙开柜取茶。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传统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间(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来宾是绝对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与精致的点心则是下午茶的主角; 悠扬的古典音乐来陪衬,加上轻松自在的心情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悠哉的午后。
因此,英国下午茶的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其配以精美点心、精心选择环境、讲究茶具布置与以聚会为目的的过程,和中国传统的只重品茶的习俗大相径庭,反而与广东“饮早茶”的风俗有众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足见这两者之间的渊源更深。
参考书籍:
孔宪乐 《中外茶事》
复旦大学《中英茶文化的比较》
孙云《茶之西行》
【篇三: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
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
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西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可以从历史、文化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
从历史条件看,中国注重传统文化,即继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长期稳定的封建历史环境,尤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这就为中国烹饪文化的继承提供了可能,再加上中国人素来注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重传统、重历史,这就进一步使得中国菜能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所以,中国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字号”、“百年老店”,令很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中国人传统继承的结果。另外,中国人比较注重节日,讲究逢年过节的时候,全家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可以说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人的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西方,习惯则不大相同,他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传统不太看重,当然不会去继承积累,比较漠视传统的东西。他们在交往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并不在乎形式,于是快餐盛行就成为大势所趋。
从文化上看,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且他们比较注重科技、信息、现代化等经济的理性的东西,对于文化,无暇顾及。他们看重的是效率,是速度,提倡“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健康食品是他们关心的,在这个方面,和中国比,他们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讲究“以人为本”,人口的多少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养生之术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食物作为主要途径,备受关注。中国人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来发展中国饮食。中国人一般较推崇佛文化,视动物为“生灵”,在饮食中,一般以素食,
即植物为主,而西方的人,“茹毛饮血”,吃穿住皆取自动物,有人说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西方人是动物性格。
中外饮食风俗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也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风俗文化是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这种差异性在服饰文化中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