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结发之妻》中折射出的文化形态

论《结发之妻》中折射出的文化形态

来源:爱go旅游网
摘 要: 美国小说家切斯纳特的短篇小说5结发之妻6 通过讲述一个混血儿脱离自己的族群后, 试图走进白人文化而面临的种种困惑, 展示了美国文化中处于白人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亚文化体系之外的一个/ 灰色地带。文章通过对该小说的细读式的分析研究, 试图对小说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 以揭示这个/ 灰色地带 存在的意义和实质, 以便于更深刻地了解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的互动方式。

关键词: 结发之妻6 主流文化 灰色地带 文化形态 互动方式 一、引言

美国小说家切斯纳特( Charles Waldell Chesnutt, 1858- 1932) 虽然被称为/ 美国第一位黑人小说家 , [1] 但在其有生之年并没有功成名就。直到近年来, 他的小说又重新引起了批评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所涉及的题材和主题在19 世纪末、2 世纪初的美国还不为当时的读者群所接受。他们中的许多人/ 既不是白人, 也不是和白人形成可怕对照的黑人, 而是些不够黑的人。[ 2]本文所讨论的短篇小说5结发之妻6 中的莱德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结发之妻6 最初于1898 年发表于5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 上。当时的批评界用一片沉寂欢迎了它, 直到两年后, 小说家兼评论家哈沃斯(W. D. Howells)才评论说: / 有批评眼光的读者在读5 结发之妻6 时一定会注意到它非同寻常的地方。,,它除了题材新颖外, 还表现了作者对这一题材完美把握, 还有作者对这一带有特殊种族特征的生活之深刻理解。 [3] 哈沃斯所说的/ 带有特殊种族特征的生活 就是这篇小说所摹写的美国文化结构中的第三种存在, 即处于白人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一个/ 灰色地带。这一/ 灰色地带存在的意义和实质揭示了美国文化中白人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特殊动方式。在研究美国文化时, 人们通常采取的立场是将白人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二元的关系, 一方将另一方视为一种/ 他者文化, 关注的是/ 融合还是/ 并存的问题, 而忽视了由二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一种/ 动态平衡。[4] 如最具代表性的/ 熔炉说和/ 拼盘说 就是白人文化语境下的优化了的文化结构。

而小说5结发之妻6中塑造了以莱德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人, 他们已脱离了某一少数民族族群, 但又未被白人文化所接纳, 身上既有黑人文化的标记, 又有白人文化之烙印, 他们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部落, 游离于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亚文化之间。小说家笔下处于这一/ 灰色地带的人群碰巧是黑白混血儿, 是一群/ 不黑不白的人 ,但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使我们发现, 这群人的/ 灰色身份不仅限于肤色, 他们的意识、社会、政治地位以及价值体系都是/ 灰色的。对白人主流文化他们表现了最大限度的认同, 在生活方式、话语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体现出白人文化的特征。表面上, 他们仿佛已被白人文化所同化, 但同时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层面又存在着较隐蔽的对白人文化的抵抗。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 这些中间人对黑人文化一方面极力拒绝, 另一方面又在情感层面表现出熟悉和认同, 不断地回到自己的/ 根部寻找在白人社会中迷失的自信和尊严。他们的这种处境使他们总是处于历史之外 。[5] 既脱离了自己的根, 又找不到新的归属感。

二、灰色身份的形成: 独特的文化景观

莱德先生在脱离了自己的族群后选择了白人的生活方式; 他试图从日常生活中抹去所有黑人文化的标记。他的这种选择固然可以让他摆脱本族文化的影响,三、/ 灰话语: 符号的角斗场社会语言学认为: / 一个社会集团的身份和它的成员所说的语言之间有种天然的联系。说话人用语音、词汇、话语模式来确立自己的身份, 同时也被所属的话语社区所确认。因为和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使用同一种语言, 说话人从这一身份中认识自己在这一社会集团中的重要性和历史延续性, 并获得个人的力量和尊严。[ 18]然而,5 结发之妻6 中的莱德先生所使用的话语既有别于

白人社区的话语, 更不是自己的母语, 而是一种介乎二者之间的/ 中间语。他极力模仿白人的话语, 但他最早的语言经验来自黑人族群, 这意味着习得/ 标准 语言的过程将伴随他的

一生。他的话语既无法确定他希望的那种身份白人社区的一分子, 也不能作为一种标识被本民族所确认, 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 灰色身份 。这种归属感的缺失, 使他无助地远离历史舞台的中心, 游离于不同文化的边缘。

莱德先生对语言的身份标识功能还是很敏感的。他尽力使自己的话语接近白人的/ 纯正标准, 而且很有成效。当他的结发之妻来到他面前, 操着地道的方言向他打听丈夫的下落时, 他在完全明白对方身份的情况下, 仍然使用白人的话语模式同她说话。他的话语成功地掩盖了他的身份, 和他交谈了半天的丽莎#简直到离开时还认为自己在和一个白人大老爷说话。她还对他吹嘘说: / 在一百个人中我也能认出他来。因为没有人像我男人山姆, 我不会看错的。[ 19] 但是, 判断他的语言是否/ 纯正 的标准掌握在白人文化人手里, 故事的叙事者此时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他对莱德先生感情十分投入的诗朗诵评论说: / 他的发音可能不太好, 但当他的眼神、声音、手势和诗里的情绪相呼应时, 他灵魂深处对诗的爱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可挑剔的。 [2]另外, 莱德先生使用了白人话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 但在他的/ 灰色语境里, 它们常常会产生多种意义。一方面, 这是因为在他的话语里有多个声音在叙说和诘问; 另一方面白人的语汇和话语模式在他的语境里产生了意义危机。在一段宣言式的讲话中, 他劝诫俱乐部的成员不要和比自己肤色黑的人来往, 他说: / 我不带任何种族偏见, 但我们这些混血儿是生活在两扇磨之间的。我们的命运无非两种: 要么被白人同化, 要么被黑人吞没。一方现在还不要我们, 但将来迟早会接纳我们; 另一方倒是欢迎我们, 但对我们来说就是走回头路。-没有仇恨, 只有善心. , 我们必须为们的人竭尽全力。保持我们自身的纯洁是重中之重。[ 21] 在这段话里, 我们听到了白人的声音, 将生活在黑人中间称为/ 被吞没和/ 走回头路, 让那些混血儿/ 洁身自好 , 不要和更黑的人往来, 但同时, 另一个声音说/ 我不带任何种族偏见, 这个/ 我应该是莱德先生自己。/ 种族偏见一词在莱德先生的语境里变得意义模糊: 文化语境里的/ 种族偏见在白人的语境里变成了/ 洁身自好 ; 莱德先生的/ 种族偏见 显然又有别的意义。莱德先生用/ 要 ( want) 和/ 接纳 ( take) 来表达白人文化的高高在上, 和黑人文化的摇尾乞怜景况, 但无论是在白人的语境里还是在历史的语境里, 白人文化所期望的都不是/ 要 和/ 接纳改造过的少数民族亚文化, 而是要对方/ 要和/ 接纳白人文化。使用相同的话语, 而又给这种话语赋予新的意义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正是处于非主流文化中的人们惯常使用的抵抗方法。在这里, / 符号成了阶级斗争的角斗场, 斗争双方都在/ 争夺符号的拥有权 。[22] 莱德先生的/ 中间语 不仅是阻止白人话语社区对他的身份加以确认的一股反作用力, 也是他占有语言符号, 给自己提供的表达空间。当莱德先生自然而然地放弃了那种/ 中间语, 而操起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给他的混血儿朋友讲述他和他的结发之妻的故事时, 我们隐隐觉察出他内心中民族情结的苏醒: / 他用那种好听的方言, 讲得非常熟练, 客人们听得很认真, 内心充满了同情。 [23] 他的话语此刻成了他内心世界的外化。

和莱德先生不同, 丽莎#简总是用她地道的方言走南闯北, 她的话语从语音, 词汇到表达方式都明确标识出她的身份和她的民族文化特点。尽管以白人主流文化的标准她的话语只能标识出她的出生低微和缺乏文化素养, 但读者不难看出她的母语给予她的那种/ 力量和尊严正是使用/ 中间语 的莱德先生所失去的。 四、/ 灰色的价值观: / 灰色身份的尴尬

结发之妻中的莱德先生将自己献给了那个他以为会给他带来幸福和满足的社会, 得到的是一套让他处处遭遇矛盾和尴尬的价值体系, 因为这个价值体系不仅将他的族文化归于野蛮、落后、堕落, 还使他脱离民族文化的种种努力毫无意义。莱德先生个人的价值体系其实已经分崩离析了, 他不得不在二者之间游弋, 在矛盾的中心徘徊。首先, 他接受了白人主流文化的等级观念, 将人按肤色分为不同的等级, 根据这种等级体系, 白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凌驾于有色人种之上。莱德先生在这个基础上又模仿白人文化对自己的族群进行了第二次划分: 他将黑人中肤色浅的和肤色深的分为不同的等级, 认为肤色浅的黑人比肤色深的黑

人更高贵。他还竭力主张浅肤色的人结成自己的圈子, 以免和肤色深的黑人混杂起来。这种二次等级划分也具有多重意义。第一, 它体现了白人的等级观念在莱德先生头脑中的/ 殖民; 第二, 在客观上, 这种划分将深色的黑人同胞置于社会等级的最低层, 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遭受更多的禁忌和剥夺, 但在文化上, 它却使黑人文化作为和白人文化形成对照的/ 他者文化而独立存在, 从而阻止了白人文化的同化进程。第三, 这种划分是在黑人族群内部的划分, 它揭示出在莱德先生和他的/ 蓝血管俱乐部成员的意识里, 他们只是脱离自己族群的第三种存在, 和白人族群之间仍然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代表白人声音的叙述者在描述莱德先生豪华的宴会时不失时机地提醒读者: / 参加宴会的有不少教师, 好几位医生, 三四位律师, 几位职业歌手, 一位编辑, 一位正在城里休假的美国陆军中士和其他从事着各种高尚职业的人们; 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长得和白人一模一样, 没有人能发现明显的区别, 但他们都是有色人。[24]

此外, 莱德先生为了融入白人社会一直努力追求着白人主流文化意义上的成功, 即经济上的富有, 社会地位的提升, 文化修养的提高。按照这些标准, 莱德先生是成功的, 但在小说里, 他/ 体面 而/ 装饰华丽 的住房,/ 高雅的兴趣爱好, 过于挑剔的社交圈, 以及过分铺张的宴会让人联想到一个暴发户刻意的奢华。莱德先生所使用的那些在白人文化里标志成功的社会符号昭示给读者的不是他的成功融入白人社会, 相反, 它们揭示的是夸张模仿的滑稽和滑稽背后的心酸。读者不难看出他在自以为达到了白人的成功标准之后他内心产生的那种有些扭曲的成就感。当丽莎#简风尘仆仆地来到他的面前, 局促不安地又是对他行屈膝礼, 又是叫他/ 老爷时, 他/ 不知不觉地脸上有了温和的高人一等的表情, 在她面前得意起来。[25] 因为此时按白人的成功标准丽莎#简无疑是个/ 失败者, 是被主流文化淘汰出去的人。正是这种对比, 让莱德先生找到了差别和成就感。但他的所谓/ 成功在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中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颠覆。在丽莎#简的价值标准里, 她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一个能干活养活自己, 甚至养活别人的人,一个真正实现自己梦想的自由人。当丽莎简像一段南部种植园的生活, 被某个魔术师一挥魔杖给招来时, [26] 莱德先生完全陷入惶惑之中:他内心的白人价值体系在鄙视她、拒绝她, 但她身上那熟悉的民族性在召唤他, 并最后促成了他自身价值体系的重建。一开始, 莱德先生在她面前感到居高临下的

得意; 听到熟悉的方言、感人的故事, 他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关心地问她/ 这些年是怎么过的 ; 当他将各种绝望的情景描述给她, 而她仍然/ 矢志不渝 时, 他忍不住给了她些许的希望, / 我再帮你打听打听, 一有消息就告诉你; 当他看着她在别人的讥笑中走远时, 他内心隐藏很深的东西被唤醒了, 只见他/ 上楼回到自己的卧室, 站在梳妆镜前, 若有所思地端详着镜中的自己。[ 27] 这一次, 他透过他那酷似白人的外貌特征看到了他那已蒙尘许久的内心。显然, 曾经被他鄙视和拒绝的民族文化像解除了魔咒的青蛙王子, 在他眼里重现光华。他开始透过丽莎#简衰老、黢黑的面容和过时的衣着看到她身上非同寻常的/ 献身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28]尽管莱德先生最后接纳了丽莎#简, 但是, 这绝非意味着莱德先生又回到了自己的族群中。他对丽莎#简的接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对黑人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 但他重新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仍然具有白人文化的影子。仿佛为了说服他自己, 他引用了5哈姆雷特6中那段有名的对白: / 最要紧的是, 你要对自己真诚, 就像黑夜与白昼相继, 你对别人也会诚信。[29] 他引用这段对白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自己和丽莎#简相认的理由, 但他的这个理由显然属于白人文化中的道义范畴, 而掩盖了他内心对民族文化的关照, 这里他的隐含听众并不是黑人族群。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小说5结发之妻6 的作者将目光投向处于白人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的这群人身上, 因为他们实际上是这两种文化的交接点。在这一交接点上既有融合也有抵抗, 但永远也不会合二为一。通过对他们/ 灰色身份 的揭和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之间特殊的互动方式的展现, 作者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种族关系模式, 那就是丽莎#简身上所体现的高尚精神和人性美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理想, 以此为纽带建立一种超乎于肤色、容貌、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甚至超乎于狭义的爱情之上的种族关系。虽然这种模式过于理想化, 但在种族冲突不断的美国无疑是一个微弱而善良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11 Annette T. Rubinstein. American Literature : Root and Flower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1、663

2, 3 W. D. Howells. Mr. Charles W. Chesnutt. s Stories . Atlantic Monthly 85, 19. 699 4, 5, 6, 7, 22 张中载等编. 5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6. 北

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2. 76- 7118, 12 , 13, 14, 15, 16, 19, 2, 21, 23, 24, 25, 26, 27, 28, 29 彭贵

菊编著. 5英语名家经典短篇作品6.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2. 139- 171 9, 1 马凌诺斯基、费孝通译. 5文化论6.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2. 92-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