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杂志2015年11月第37卷第11期 Hubei Journal of TCM NOV.2015.Vo1.37.No.1l 一69一 中药穴位敷贴方治疗慢性肝病患者气臌的临床观察 王瑶 ,杨帆 ,张驰 (I.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湖北武汉430061;3.武汉市 第八医院,湖北武汉430010) 通讯作者:张驰,男,武汉市第八医院内科主治医师,E—mail:1328076103@qq.tom。 关键词:慢性肝病;气臌;中医药疗法;穴位敷贴;外治法;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P,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04(2015)11—0069—02 气臌一般见于慢性肝病患者,这类患者临床中常见腹胀症 状,往往因腹胀难忍,饮食难下,肝区不适等原因前来就诊,不仅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而且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痛苦。因此,在 联合安体舒通lOOmg,口服,日1次。支持治疗选用血浆、白蛋白 静滴。肝炎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疗。 治疗组:基础治疗+中药穴位敷贴方,1次/日,外用贴,用枳 实、厚朴各10g,黄酒或姜汁调膏敷贴神阙,外盖纱布,贴胶布以 固定每次贴8h。给药周期为2周。 恢复异常生化指标的基础上,快速消除或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 也是治疗慢性肝病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肝病科发挥中医外治 法的优势,尝试运用中药穴位敷贴方贴敷神阙穴改善患者腹胀 症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对照组:基础治疗+中药穴位敷贴方模拟剂1次/日,外用 贴神阙,每次敷贴持续8h。给药周期为2周。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I.1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2014年3月一2014年6月的56例 住院患者,年龄在37—67岁之间。治疗组36例,其中男23例,女 (1)腹胀量化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J, 13例;平均年龄为(51.3±8.88)岁;肝硬化8例,慢性肝衰竭7 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8例,肝癌13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I 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5O.5±8.49)岁;肝硬化2例,慢性肝衰竭 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6例,肝癌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 情分布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无腹部胀满,积0分;短暂即过,或为偶发为1分;腹部胀满,2h 内可自行缓解,无需服药为2分;腹部胀满较重,经常发作,2h内 不能缓解,需服药为3分。(2)腹胀缓解时间。 3.2结果(见表1一表2) 表1两组患者腹胀积分比较(分,i±s) (1)中医气臌辨证标准:依据《中医内科学》中“臌胀”:腹部 膨隆,腹胀按之空空然,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 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叩之如鼓…。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西医诊断标准: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病毒性肝炎 表2腹胀缓解时间(d. ± ) 重度诊断参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衰竭 诊断参照 《肝衰竭诊疗指南》 J,肝癌诊断参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 与分期标准》 J。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循统一基础治疗原则。基础治疗中护肝降酶 药物选用复方甘草酸苷80mg,171服,日1次,联合还原性谷胱甘 肽I.2g,静滴,日1次;利尿药选用呋噻米片20mg,口服,日1次。 与对照组比较,} P<0.0l。 4讨论 慢性肝衰竭在中医属于“气臌”范畴,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 一70一 湖北中医杂志2015年11月第37卷第11期 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陈双平 ,吴绪平 ,胡昭端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 通讯作者:吴绪平(1953一),男,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针刀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E—mail:wuxup@126.com。 关键词:内热针;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04(2015)1l一0070—02 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伸 肌总腱起始部(即肱骨外上髁部)的损伤或撕裂所产生的无菌性 中医康复科门诊和住院部患者,随机分为内热针治疗组(内热针 组)和封闭对照组(封闭组)。内热针组2O例,其中男l2例,女8 炎症,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所运用的推拿、针灸、 中药(祛寒散结、活血通络、舒筋消肿、止痛等)、封闭疗法(3周为 例;年龄最小3l一60岁;病程3个月一3年。封闭组20例,其中 男l3例,女7例;年龄30—68岁;病程6个月一1.5年。两组患 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 可比性(P>0.05)。 1疗程)及长臂夹板或石膏托固定(3—4周)等治疗方法的疗效欠 佳。我们采用内热针治疗此病,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2诊断标准 1.1一般资料 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 :(1)肱骨外上髁处疼痛;(2)肱 骨外上髁处压痛;(3)密耳(mil1)征阳性;(4)前臂伸肌紧张试验 理生理变化更有利于敷脐药物通过该侧枝循环进入血液而发挥 作用。因此药物敷脐一方面通过药物对局部神经末梢的刺激, 40例患者均为2014年7月一2015年7月武汉市汉阳医院 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 为因,错杂同病。气臌因脾虚气滞、七情郁结而至气机壅塞。 慢性肝病患者往往因为腹胀难忍,饮食难下等原因前来就 诊,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而且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痛苦。 促进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与利尿。另一方面,药物通过影响神 阙穴,而疏通经脉,推动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并通过透皮吸 收,进入机体血液,达到病所,从而发挥整体治疗作用。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肝病气臌的减少了病人腹胀时间, 且敷贴方经济简单,使患者依从性增加。临床观察显示,中药穴 位敷贴治疗能够缓解肝硬化腹水患者症状,并且具有良好的安 全性。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2— 284. 因此,在恢复异常生化指标的基础上,快速消除或改善患者的自 觉症状,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外治法,缓解腹胀症状,故选用中药 穴位敷贴方。方中枳壳、行气退黄、宽中除胀;厚朴常用于湿阻 中焦,气滞不利的腹胀,腹痛,呕逆等证,长于行气、燥湿、消积,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姜汁、黄酒辛温发散,借助其力从神厥穴吸 收达效。 药物敷脐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早在春秋战国 《五十二病方》即有关于肚脐贴药的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 纲目》记载:“(商路)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 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至清代,外治专 家吴师机立“十臌取水膏”等。中药敷脐的理论基础在于经络学 说,脐部皮肤血管的组织特点与肝硬化的病理生理特点。脐乃 神厥穴,属任脉,通过经络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在经络气眦运行 与脏腑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脐部皮肤的表皮角质层菲薄、 皮下无脂肪组织,而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分支,该特点利于药物的 透皮吸收。而肝硬化时,多有门脉压力增高,侧枝循环形成与开 放,其中之一即腹壁静脉与肝脏下腔静脉间形成通道。这种病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 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杂志,2001,11(1):56—6O.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 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 中华l临床感染病杂志,2012,5(6):321—327. [4]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 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6):32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收稿日期:2014—12—10编辑:邵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