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追究答案罢了。”我认为要让学生不管在课堂上或者在生活中,要“多疑、多问”。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和“问”就是一种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上有“疑”有“问”就是一种自主性、能动性,是学习进入高级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独立自主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做到有“疑”有“问”,根据多年的实践,我总结如下经验:
一、启发和帮助学生学会找问题、提问题、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
在数学的教学中,有老师经常说:“教语文比较会质疑,而数学比较单调,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只有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常常发现,教师问‘懂了没有’,学生齐声回答‘懂了’,可是检查起来,却有许多学生并非真懂。”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提出问题,不敢提出问题,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改变学生不问、不懂问、不敢问的状况,调动学生的提问热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1.在生活中找“问题”。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设计许多问题,再让学生补充提出问题。例:①你今年几岁?②你家有几口人?③你每天上几节课?……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的提出:你家有几辆摩托车,几台电脑,几辆小汽车,几间房间等有趣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学习了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又激发了问题的意识。
2.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有个学生提出100-59,“把59看成60是什么意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似乎不成问题,但这位学生能大胆地提出,教师对此要多加表扬,并讲清“多减要加”的道理,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解决问题。
3.在教学“分数的乘法”时,我则让学生自己预习,并提出问题,如果你们提的问题多,老师就编一首儿歌给你们听,这时学生就来劲了,有的提:小数的乘法为什么与整数的乘法相同?有的提出:为什么有的地方会不同(即位数不够,用0补足)……
我在课堂上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方面发问,问题自己提出,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印象会更深刻,学生为了听老师的儿歌,都纷纷提出了问题。
经过了讨论,演示例题,我也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学生:小数乘小数,方法同整数,乘得积以后,回头看因数,小数共几位,确定积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把小数相乘简洁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训练,使学生逐渐产生了提问的兴趣,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
二、教师应维持学生的提问热情,使学生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
1.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很广泛,但这些问题有的符合教学要求,有的就不符合要求,有的是学生领会知识中的疑问,有的是对老师讲课过程的异议,有的甚至是随意插话、议论,虽然课堂上显得有些“乱”,会干扰教师原先设想的教学程序,这时,教师不能“打压”,不能批评学生乱讲乱指问题,允许他们提出问题,即使提错了,我及时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错误。这样,提高了学生问题意识的针对性。
2.有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了,可以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道理,大家可以回去讨论,下次我们再共同研究解决”,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表示不耐烦或含糊其辞,这样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
3.教师如在讲课时出了差错,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教师应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疏忽,不能显示出不高兴的样子,或者巧妙地说:“这是老师故意讲错,看同学们能否发现”。
这样,只有经过长期的启发和训练,正确引导学生各式各样的提问,才能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学生有了问题的意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提问题的质量
1.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了,就可能什么都问,往往自己不思考,只想让别人为自己解答,这类的学生相当多,我在教学中经常让提出问题的学生作为小老师,让他当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如果正确,要给予特别的表扬,如果错误,不要批评。
2.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皮毛的问题,有的是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抄在黑板上,供学生自我评价。谁提的问题质量高,有讨论的价值,我经常以组为单位评比,看谁提得多,提得好。
3.教师应提倡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去思考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一题多解”的应用题,让他自己讲一讲自己的想法,探求的答案,自己思考仍然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让大家一起研讨。
这样,从表面上看学生提出的问题似乎减少了,但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提高了,真正达到了引发思考,促进探究的目的,只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探究问题的解决”,才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永春外山中心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