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游戏的运用 ◎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何德隆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游戏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从学生心理等方面论证游戏对 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作用,并提出中行之有效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游戏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语文课堂上的游戏,使孩子在 求新求趣求胜的玩乐中满足了求知的欲望,看似嬉闹的 形式中隐藏着教师苦心创造的教育契机。 一、游戏之于高中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课堂游戏——高中生健康心理成长的需要 比起儿童,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情绪心理对认 识过程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心情愉悦、心态积极的情况 下,他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而准确;反之则思路闭塞, 反应迟钝。沉闷的教学容易使他们昏昏欲睡,充满竞争 和乐趣的上课氛围则能激发他们的良好情绪。从这个意 义上说,游戏有助于调整高中生的上课心态,提高学习 效率。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高中生比以前有了更多的 焦虑感。教师若有意识地把部分知识点融入游戏中,对 几个对子、猜几个谜语,能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例如,出个字谜“刘邦闻之喜,刘各闻之泣”(答案:翠), 学生在猜谜之余,还巩固了相关的文史知识(“楚汉争 霸”和三国故事),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轻松一笑。 再如,出个上联“老舍余秋雨”,要学生对下联,答案自然 是五花八门,什么“伯虎祝(住)枝山 黄巢齐白石”等等 不一而足,不要求学生的回答严谨工整,但要求有趣合 理。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中,学习了知识,放松了心情。 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比较怯怕公开 发言。过于严肃的课堂会加重这种心理倾向,有针对性 地开展课堂游戏有助于他们摆脱心理负担。 2.课堂游戏——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 有计划地开展合适的课堂游戏有助于实现语文课 堂的有效性。 (1)游戏能使繁琐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变得鲜活 写作技能的训练向来被学生视如畏途,尤其是在高 一初学议论文的阶段。一些学生总是不明白如何从多角 度来论证中心论点。一节语文课上,我装作突发兴致,带 学生玩起了一个名为“我不是弱者”的课堂游戏。先由同 目 鞠 福健墨砧毅酋碍宪 学们列举某生是个“弱者”的种种理由,再让该生在两分 钟内至少从三方面为自己辩护。游戏中,即使是平时最 木讷的同学在维护自己的形象时也表现得神情激奋、妙 语连珠。游戏后,我让他们以“我不是弱者”为观点写一 份辩护提纲。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作文训练,从多角 度论证中心论点并不难。 有的放矢的课堂游戏,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 记忆语文知识。如“关键字串读”游戏对于文学常识的积 累,就能起很好的作用。游戏规则如下:提取知识点中的 关键字连读,再发挥想象力,用谐音形象地记忆。金陵十 二钗可以记 ‘带菜园探寺庙,迎西风瞧晚晴(黛钗元探 史妙,迎惜风巧纨卿)”;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 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则恰好可以提 炼串读为“哈罗,李白!”。对于同一组知识点,学生的关 键字串读结果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独创性的 “恶搞”中把知识牢牢记住。 (2)游戏能使枯燥的过程和方法显得有趣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定位,要时 时想到以生为本,体会学生的甘苦。这必然会促使教师 改进教学方法,顺应学生求新求趣的天性。这样,语文课 堂游戏在教学中便有了用武之地。 古汉语的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今译,一直是学生学 习的难点。学生经常是忘了学、学了忘,高考复习时一再 地照本宣科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设计了“寻 宝游戏”:把虚词、用法、今译、例句分开写在不同的纸张 上,学生先找例句,再找今译,然后找用法,最后找到正 确的虚词。每个纸张的背面都写一句话,提示着下个目 标隐藏的地址。学生在寻找发现的快乐过程中,巩固了 虚词的知识。 古文中的特殊旬式判断和词类活用也是最让学生 烦心的内容。复习时,我们玩了个“替古人担忧”的游戏。 让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自选一位较熟悉的古人,用 他的口吻写一篇《吾叹吾忧》的文言短文,尽量把所有的 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特殊句式和活用类型都用上。最后全班朗读评比。尽管 语文课堂上本来就有许多的游戏形式,如各种竞赛 类游戏(知识竞赛、辩论赛、查字典比赛等)、表演类游戏 (如课本剧、小品等)、即兴类游戏(如猜谜、填字等)。教 师基本上都能熟练运用。但学生更喜欢那些形式新颖、 与时俱进的课堂游戏,主要有以下三类: 不少小组的短文语句半文不白、内容荒诞可笑,可学生 在反复的修改和不停的笑声中,相关的文言知识水平也 得到了提高。 (3)游戏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强化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帮助他们树 立高尚的价值观同样艰难。因为许多同学面对教师居高 (1)娱乐类游戏,如“汉字听写大会 成语英雄”等。 这类游戏兼顾娱乐性和知识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欲 望。其形式主要来自电视媒体,需要教师观察摹仿,但只 须取其神韵,不必全盘照抄。例如在学生进行课文朗读 比赛时,我摹仿“中国好声音”的做法,背身聆听之后转 临下的道德灌输时总有逆反的心理。这常常造成学生在 阅读《祝福》《窦娥冤》这类的作品时,无法体会作者对主 人公的深切悲悯。情感的冷漠也时常使他们在价值判断 上丧失起码的是非标准:老人被推倒,他毫不同情;有人 偷东西,他视若无睹。 有一次,我们玩了一个“我是失明老乞丐”的移情游 戏,每个人都设想自己是那个在街头早春的凉风中瑟瑟 发抖的失明老人,要代他写一句话,以引起路人对他凄 凉生活的关注。最后评比,看谁写的话能引起最多人的 同情。为了赢得游戏,不少学生第一次设身处地去体验 一个弱者的灵魂。许多同学将心比心,写出了动人心弦 的“煽情”之句。有的写道:“春天,繁花似锦,我的世界却 一片黑暗!”有的写道:“冬天已经过去,我的心依旧冰 冷。”字里行间真切地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同情。 显然,这样的移情游戏对融化孩子们的心灵坚冰、强化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学习课文的时 候,用这种移情的办法进行角色代入也十分有效。让他 们将心比心地体会窦娥的遭遇、李密的辛酸,读起《窦娥 冤》《陈情表》来,自然就容易引起共鸣了。 二、游戏之于高中语文课堂的可能性 1.紧张的授课时间是否允许游戏进入课堂 语文课堂游戏用时的多少可分为“整堂游戏 环节 游戏 提神游戏”等三类。 “整堂游戏”即为了实现某个完整的教学目标而占 用一整节课。如为复习成语而模仿央视“中国成语大 会”,为复习古诗词而模仿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而开 展的全堂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上复习课, 不多占用课时。“环节游戏”只占用课堂部分时段,一般 不超过十五分钟。通常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开展游 戏,如课文段落小品表演、每个同学举字牌进行的“通假 字连连看”等。“提神游戏”则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开 展的用时很短的语文小游戏,如猜谜、填字、对对子等, 用时不过三五分钟。 我们不需要额外地为课堂游戏增加学时,而应让它 自然地融入教学环节之中。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合理安 排,上一堂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并不会多费多少功夫。 2.语文教师是否有能力设计和开展课堂游戏 椅拍案,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只要不求大求全,摹仿 电视娱乐节目开展语文游戏并非难事。 (2)实践类游戏,如模拟导游、“我是城管 竞选市 长”等。这类游戏往往用在语文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 教学中。前述三种游戏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写作导游 辞、劝导辞和演讲稿,只不过加上了一层实践的包装罢 了。在了解相关职业的特点之后,开展课堂活动亦无 难处。 (3)道具类游戏,如三国杀纸牌游戏、课堂打地鼠游 戏等。玩“三国杀”这类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小说中的 主要人物和故事,对名著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课堂打地 鼠”则要准备一个幼儿玩具“充气大锤子”,借鉴手机游 戏“打地鼠”的形式,敲打那些在比赛中答案书写错误的 选手,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这类游戏互动性强,极 易上手。 不怕没能力,只怕没创意。只要语文教师愿意为了 教学需要去多想多试,总有办法把游戏带进课堂。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适度适时适量地运用游戏教 学,能显著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看来,“游戏”或许 只是指课堂上开展的趣味活动和语文竞赛;对教师而 言,“游戏”却应当是一种玩转语文、寓教于乐的教育心 态,他们要优雅从容地拿捏教材、优哉游哉地驾驭课堂、 让学生享受课堂。当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跟教师的“游戏” 精神在课堂上水乳交融时,教与学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 (责任编辑:赖一郎) il, ̄tt砧教吨研宪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