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日两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与特征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日两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与特征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复兴于20世界90年代,是当时国内外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国家主义。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理性,认为国家可以通过任何手段来获取和维护其利益。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坚持国家本位,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愿望和诉求;例如,打砸日车、诋毁使用日货的群众等行为,都是将自己的民族主义热情置于他人追求较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之上的表现;1第二,内容的空洞化。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以普通民众(尤其是广大网民)为主力军,他们倾向于在各种平台上喊口号树志气,动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大国颜面”等词挂在嘴边,但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具体指什么却一无所知;他们的热情往往昙花一现,对国家事务的情绪性评论远多于对民族和国家长久利益的思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普通民众自身相关知识匮乏所致,另一方面,便是民族主义内容空洞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2第三,应激性。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往往是间歇性的,即其集中爆发往往是伴随着特定的国际关系时间出现。比如,当越南民众燃烧中国国旗的图片传到网上,中国民众怒不可遏;当听闻日本国会主张购买钓鱼岛,诸多网民在网上疯狂传播要集体筹资“购买”整个日本的言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不是基于共同的信仰或意识形态产生且稳固存在的,它的爆发是被特定事件刺激所致,这决定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短暂、激烈、不理智的特性。

正是基于这些特点,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否定性民族主义上升。随着中国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国内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外的世界,由此,相当一部分国民产生“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想法,并进而以爱国求变的名义攻击当今中国,批判中国的政治体制、鄙弃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宣传社会黑暗、国家前途暗淡的言论。从表面看,此类行为仅是个人喜好导致的崇洋媚外,但深究起来,可以发现在这种思想下暗藏的是其躁动、矛盾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方面,厌恶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能够真正在各方面赶超西方。其次,强烈的反西方、排外色彩。这是对国家外交事务有所期待的必然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民族主义是狭隘的,其阈限大致与民族的地理边界重合,当代中国

1 2

王兆国.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影响.中国政法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论文,2010年 王兆国.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影响.中国政法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论文,2010年

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对内忠诚热忱、对外排斥猜忌的意识形态,这集中体现在国民对西方乃至中国周边邻国不信任、甚至不尊重的态度上。近几年,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纠缠于南海争端,与日本因钓鱼岛归属问题对峙,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而奔走博弈,始终伴随这些国际关系事件的是中国网民的活跃,其中不乏理性评论,但更多的是情绪发泄似的谩骂和主张对小国作战、批判我国外事态度软弱的言论。

就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来说,其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积极作用毋需赘言,而应着重强调的是其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所导致的消极影响,这集中表现在大众民族主义和政府外交、内政领域之间的紧张关系上。就此来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当今中国网民(乃至大部分民众)针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我国网民在建构日本的形象时,倾向于同时呈现其“侵略性”与“批判性”的特质,即一方面通过中日冲突事件、历史教训等,对日本表达出“历史受害者情结”和“悲愤的民族仇恨”;而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日本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剖析,构建出一个“可供中国学习的日本”的形象,春节前后中国游客大肆抢购日本马桶等现象便是对这一特征的折射;而透过赞誉日本和直指其不足,网民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对现今中国国内问题的讽刺与批判。

(二)当代日本的民族主义

当代日本民族主义以冷战结束为其重要转折点,变现出一些不同过往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民族主义的统一与分化并存。日本民族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建立在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民族情感,对于日本民众乃至领导人来说,其身后是底蕴深厚的大和文明,这是统一其民族主义的关键因素;所谓分化,是说日本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右倾”和保守:右倾民族主义者以大国抱负为心理动力,认为日本应积极发展军事、国防,在国际社会中争取更高的、独立的政治地位,表示日本应该彻底摆脱历史事件的窠臼,立足当前参与国际竞争;保守民族主义者强调日本应秉持其守护和平的立场、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沉痛教训、严格限制武装力量的发展、进一步发展经济、谨慎对待社会中蔓延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激情。

日本民族主义统一与分化并存的特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走出长期经济低迷的日本民众认为当务之急不是通过军事外交手段彰显日本的国力,而是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提高国内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结束,日本国际地位的相对提高,部分民众不甘心自己的祖国只是经济大国而与“政治大国”的称号无缘,由此希望国家在外交上表现得更加强势、独立,摆脱美国对日本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限制管控,争取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夺得属于日本的发言权。正是基于这种矛盾的意识形态,使得日本民众在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态度上,既有忌惮中国崛起,宣传“中国威胁论”的一面,又有主张加强于中国合作、睦邻学邻的一面;由此,日本当局乃至国民的一些反华排华行为便不难理解,这是现实刺激下民族主义的激发的结果。

冷战结束后的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比较强烈的民族主义,并且都体现在了两国国民对对方的感情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方政府对待对方的政策。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对方视为其对立面,因此在两国关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总的来说,中日民族主义关系密切,即在很大程度上彼此都是将对方作为不能忘却的他者、甚至是对手。虽然中日民族主义都是在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萌生的,但是双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却与对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不过,日本的民族主义是在吸收西方思想的基础上自身完成的,并且借此有效消除了民族危机,完成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且在其后主要针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此相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自始至终都并非是源于民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冲动与要求,而是在不断消除民族危机和试图建成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艰难地被迫完成的,而且主要是在抵抗日本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民族主义本身的不同、再加之现实利益冲突,造成了中

日两国民族主义的对立和外交的举步维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