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5期...........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No.5,2018
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培育路径研究
夏果平1,鲁 岩1,周正良2
(1.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2.广州城建技工学校,广东.广州.510925)
摘 要:现代工匠是指拥有行业知识,掌握工艺技术,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制造的劳动者。工匠精神是一种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工匠心理状态在工匠人生中的职业体现,是来自工匠内心的定力,是工匠享受工作过程、追求完美极致与超越自我的心态之美的展现。工匠精神的理想境界:慢、乐、专、新、合。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需从未来着眼、从现实着手,从改、养、选上下功夫。
关键词:工匠精神; 理想境界; 新时代中国工匠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8)05-0067-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持续成为党和国家的议题,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也将成为了中国未来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的新任务是要建成现代化的强国,现代化的强国离不开工业技术的发达与强大,这需要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中国工匠的努力。
工匠,一个古老的概念,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劳作的工匠。过去,工匠又叫匠人,是日复一日、长年累月制作器物的人,如铁匠、瓦匠、织匠、木匠等。由于工匠的出现,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建筑工匠鲁班、棉纺织家黄道婆、赵州桥建造者李春都是当时优秀工匠代表,这些工匠因其高超的技艺与贡献而载入史册。现代工匠是指拥有行业知识,掌握工艺技术,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制造的劳动者。
在古代,工匠靠自己的手艺生存,高超的技艺是一生的保障。古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艺随身”,又说“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防身”,足见手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一个没有现代媒体的古代社会,没有媒体广告,只有人们的口口相传,没有明星代言,只有一个个使用者的真实反映,没有照相机让你看图片,更没有各种美图修图工具,只有实在的面对面的交流,工匠的产品赤裸裸地呈现在使用者面前,工匠们如果不精益求精,而是粗制滥造投机取巧,其作品就没有市场。在古代没有现代物流、交通不发
收稿日期:2018-04-20
基金项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重点课题项目“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Z201607)。作者简介:夏果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讲师。
.....鲁.岩,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周正良,广州城建技工学校教务科科长,讲师。
·68·夏果平,鲁.岩,周正良: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培育路径研究第5期
达,这让使用者与工匠几乎就是近邻面对面,商业不发达,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口口相传的乡土社会,工匠手艺不好、作品不精,工匠就不能生存,一个匠人的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匠人生存的状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培育出了匠人精雕细琢的品质和习惯,越对产品精雕细琢,产品就越受欢迎,匠人的生存境况就越好,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工匠在对作品精雕细琢间感受了快乐,收获了成功,体验了生命的价值,升华了工作境界,使精益求精成为了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在运输发达而信息不对称的今天,中国制造业一度丢失了工匠精神,依靠低质量、快速度的方式满足了短缺社会的需求,在实体经济强国的路径选择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工匠与工匠精神持续被呼唤。
一、工匠精神的理想境界:
慢、乐、专、新、合
工匠精神是一种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工匠心理状态在工匠人生中的职业体现,是来自工匠内心的定力,是工匠享受工作过程、追求完美极致与超越自我的心态之美的展现。
(一)慢,工匠精神的起点
俗语说“慢工出细活”。这里的“慢”,不是慢而懒,而是慢而勤、慢而精、慢而美;慢,不是追求慢而是不追求快,是追求不减工艺,追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慢,也不是动作慢,而是指工艺成熟,不急于求成。慢,是精益求精的条件,是工匠精神的起点。古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慢,才能既关注整体,又关注细节;只有慢,才能工艺到位,不粗制滥造;只有慢,才能出精品。慢,是一种心态之美,是神凝气定、一丝不苟的笃定之美,是胸有成竹的宁静之美。美的心态产生美的行为,美的行为产生美的产品,这是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二)乐,工匠精神的源泉
“在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看来,工艺之美,最终还是秩序之美,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有工艺之美的存在。美的兴衰与社会之兴衰在历史上是同步的,对工艺的救助就是
对社会的救助……丑陋的工艺是丑陋社会的反
映”
[1]24
。这个观点放在某个社会时点也许不对,工艺之美与社会秩序之美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没有同步,工艺之美一般会在社会秩序之美之后。当社会秩序之美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对工艺之美就会产生需求,从而产生工艺之美,但拉长时间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它应该是对的。工艺之美,最终还是社会秩序之美。但秩序之美需要投射于工匠之心,使工匠拥有美的心灵和美的心情,并通过工匠的工匠行为转化为工艺之美。
工匠美的心灵和美的心情主要来自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对工匠行为过程之喜爱,二是来自工匠行为结果之收获。工匠行为过程就是工匠认真工作的过程,能在此过程中享受快乐,工匠必须高度认同自己的工匠人生,热爱自己的工匠职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23。只有出自内心的喜爱,工匠在工作过程中才能享受到快乐。工匠工作在外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但喜爱工匠人生的人却能品味出个中快乐,就像酷爱钓鱼的人在野外风吹日晒,外人看来苦不堪言,而钓者却能独享其乐。工匠美的心情的另一个来源是工匠行为结果之收获,首先是作品的完美,作品符合工匠预期,使工匠有成就感,获得内心的愉悦;其次是完美的作品带来的精神和物质收获,如因作品的精致而收获社会对工匠的敬重和与工匠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等。只要这两个因素长期共存,工匠就能乐在其中,工匠精神就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专,工匠精神的保障
专,即专注、专长。专注,指对目标的专注,对行业、产品的专注。日本神户一名叫冈野信雄的小工匠,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专注于对旧书的修复工作上
[1]26
。专长,指匠人的技艺之长。
一门技术虽然有许多人能入门,但其造诣之巅峰无多少人能及,短时间无法复制,这才是技艺之长。只有专注,才会有专长。俗话说“熟能生巧”,讲的就是专。任何一种技艺,由生到熟再到精,均需漫长的磨砺过程,非一朝一夕,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日本一家名为哈德洛克(.har.dlock).工业株式会社的45人小公司,其生
第5期夏果平,鲁.岩,周正良: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培育路径研究
·69·产的螺母销售给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国家,他们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哈德洛克的网页上有非常自负的一笔注脚:本公司常年积累的独特的技术和诀窍,对不同的尺寸和材质有不同的对应偏芯量,这是哈德洛克螺母无法被模仿的关键所在
[3]
。这就是专注之后
的专长,即使无任何高科技的简单螺母制造,也做到了极致,普通工匠在短时间无法模仿。
许多企业做得比较顺利的时候,很少会专注于把产品做得更精致完美,而是依托原来的产品想方设法扩大产品门类和经营范围,延长产业链,追求大而全、广而泛,甚至跨界经营和生产,以至于到最后产品趋同,为在激烈的同质化产品竞争中胜出,只有打价格战,当触及成本底线时又偷工减料,形成恶性循环。(四)新,工匠精神的本质
新,即创新,工匠精神的本质。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4]10
。这是一名美国作者对工匠的描述,工匠
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创新并创造财富,这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唯一途径。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创新在短时间里几乎是停滞的,几千年前人们用锄头耕地,几千年后还是用锄头耕地,因此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于对某种产品守旧的、传统的精雕细刻。传统工匠精神往往体现于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如同仁堂的手工药丸,其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几百年来没有变化,现在叫“古法手工制作”。.而现在生产力发展快速,行业整合、浸润、分化及新领域的产生如核裂变式的发展,工匠精神不再是传统的精雕细琢,而应该是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勇于创新,以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五)合,工匠精神的未来
合,整合、合作,工匠未来不可或缺的精神与能力。传统的工匠在手工作坊中劳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对手艺的提高奉行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产品的制作也是各自端详独自造,单打独斗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显身手。而现在和将来,工匠不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显身
手,还需要有整合不同行业的能力,如互联网+。同时工匠的力量不仅仅是个人高超的技艺和创新能力,还在于团队的合作能力,因个体的知识、精力有限,不可能是通晓百科的全能。现代工匠的制造与创造不同于传统的单兵作战,一般要团队合作攻坚克难,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保守的敲敲打打的修补式创新,往往是颠覆式的、几个领域融合、交叉式的创新,需要各个领域的工匠们通力合作。.
二、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的路径
工匠在传统中国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中排在第三位,工匠的经济也没有保障。宋·梅尧臣《陶者》中“陶者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谚语中的“会做扇子手遮阴,染匠婆娘灰白裙”,这均是对过去工匠经济窘境的写照。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的发展,工匠逐渐演变为工业生产者、靠技术生存的劳动者。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工匠的称谓,过去的手工作坊被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工厂替代,工匠的称谓也被产业工人替代,现在时髦的称谓又叫灰领、蓝领、技术员,或制造业从业者。虽然工匠的称谓有所改变,工匠群体的生活也有明显改善,但在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基本处在中下层。
整体而言,工匠的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苦。首先,与白领工作环境的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窗明几净、花草装扮的舒适美感相比,工匠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其次,工匠身心较苦。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卫生工作迈向了新的阶段,职业卫生的工作理念、工作范畴、工作重点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基本实现了从基本防护到全面防护工作促进的飞跃,关注肌肉骨骼疾病、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追求职业活动过程中适应于人的舒适作业环境,预防工作疲劳与提高工作效率等
[5]
。我国的职
业卫生工作还停留在基本防护。在传统的尘毒危害没有得到较好控制的同时,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又涌现出新型职业病危害,对工匠群体的心理健康、肌肉骨骼疾病基本没有纳入职业防护。在这样的职业背景下,作为工业企业骨干的工匠们身心较苦,有的过早失去健康。
·70·夏果平,鲁.岩,周正良: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培育路径研究第5期
第三,内心苦闷。一方面因为在艰苦环境中工作会影响心情,另一方面传统的软环境也不利于工匠有个好心情。世俗观念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体力劳动有轻视与蔑视,体力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叫辛苦钱、血汗钱,不会被人羡慕与崇尚,更多的是被同情。工匠是一个有一定技术的体力劳动者,属于劳力者行列,在不崇尚体力劳动的社会环境中,自然没有职业自豪感、成就感,其内心常伴的是卑微与低贱。
面对以上的现实情况,弘扬工匠精神,须从未来着眼、从现实着手,从改、养、选等三个方面下功夫,以达到总理所提出的培养众多“中国工匠”的目的,以实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改,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当期任务1.改变工匠工作环境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要立足当下,从最基础的、最容易的工匠工作环境改变开始。好的环境能让人有舒适感、心情愉悦,好的环境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人更有耐心,这也是员工具有工匠精神的外部影响因素之一。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工作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提高工作质量,并且能使人对工作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第一,要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环境建设,使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尽可能减少职业病的产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改变观念,工作不仅是让员工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要尽可能让员工感受工作过程中的快乐。工厂车间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让员工在工作中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还能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工作过程,这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环境设计、建设,使工匠工作环境更舒适和优美。比如车间的温度、空气流通情况、采光等会影响人的舒适度,要尽量人性化地建设,使工匠的工作环境优化。第三,加强工匠工作场地卫生管理,安排专人进行清洁保洁,边角废料等生产垃圾及时清理,工作场地地面和机器干净、物品堆放整洁美观,甚至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可以有适当的花草或装饰物进行美化,尽可能地为工匠打造一个安全的、舒适的、美丽的工作环境。
2.改变工匠形象
工匠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没有白领的光鲜亮丽。多数企业为了管理需要而要求员工统一着
装,但为了节省成本,其为员工购置的工作服质量不高,颜色大多以蓝黑灰为主,与员工平时所穿生活中的服装相比无论在材料质量、颜色、款式设计上都相差较远。并且工匠们的工作服装一般就是一个季节就一款,每天穿着同款的工服工作,单调乏味的工服压抑了工匠的心情与活力,同时也定格了工匠比较土灰的单调乏味形象。在过去经济条件拮据的情况下,在以模仿为主的中国制造背景下,企业把钱用在设备购置等刀刃上,不能完全顾及工匠的个体需求是可以理解的。时代发生了变化,在追求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竞争由原来的设备和规模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对工匠的人文关怀尤显重要,改变工匠的刻板形象,赋予工匠光鲜、活力、时尚的新形象,增加工匠行业的吸引力,才能吸纳更多的年轻工匠们的加入。因此在改变工匠形象上可以从工服开始,一个企业可以有多款工服,并且要质量上乘大小合体,让工匠们穿着工服就有美和自信的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对工匠工作的认同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在统一着装上只要规定在某一时间穿某款就属统一着装,同时也符合更多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当然,改变工匠形象不仅仅局限于外在,还要丰富工匠的文化生活,使工匠的精神丰富丰满,从而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彻底改变和提升工匠形象。
3.改变工匠经济待遇
要改变、提高工匠的待遇,须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角度出发,倡导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改变所谓价廉物美的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倡导物美价实的消费观念,健全保护品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与制度,培育改变工匠经济待遇的土壤与文化,也就是落实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呼吁的“要厚植工匠文化”。第二,从提高工匠积极性、把提高工匠待遇落到实处的微观层面出发,指导企业制定有利于工匠成长与发展的薪酬体系,制造企业薪酬应向一线工匠倾斜,工匠的人均薪酬应高于行政成员的人均薪酬,质量一流具有创新创造的工匠待遇甚至应该与企业的负责人齐平或更高,把工匠留在工匠的位置,而不是技术好了、有创新了就想方设法去待遇
第5期夏果平,鲁.岩,周正良: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培育路径研究
·71·更好的领导岗位。从而在整个社会和行业内部创造一个能给予工匠比较优厚待遇的人文氛围和经济制度保障,留住技艺精湛的工匠、吸引更多具有工匠潜质的人加入工匠行列,并终身发挥其所长。
(二)养,培育新时代工匠的永恒主题1.养,宁静致远的匠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说“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培育众多新时代中国工匠,必养匠心。匠心之根在于定,匠心之源在于敬,匠心之本在于精,匠心之志在于远。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6]
。到底怎样才能养此匠心?第一,养
匠心之定力,即不为名利所动,不被世俗所扰,摒弃纷繁思绪而心定,培养一颗宁静的制造心。.第二,养匠心之敬畏,尊重规律、尊重客观。事物均有其客观的规律和条件,任何工程、项目、产品均有其内在构成与生产过程,需要必要材料与工序。现代社会讲效率没错,同时需尊重客观条件和规律,工匠对产品构造与工艺流程,须心存敬畏,不能偷工减料。第三,养匠心之精巧。精,精细之心,细致入微之心,乃匠心之根基;巧,构思之巧妙,匠心追求之极致。工匠在尊重客观与规律基础上,把产品做到极致的精巧之心,不追求大而全,追求小而精,追求产品和工艺的极致。第四,养匠心之远志。匠心之志在长远,克服追求短期效应的急躁心态,沉下身、静下心,放眼长远,追求制造之永恒。在日本,创业1000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500年以上的有32家、200年以上的有3146家、100年以上的有5万家,这些长寿企业中,89.4%是不满300人的中小企业
[7]10
。据报告分析,日本企业能在漫长的
岁月中依然存在的秘诀之一是细水长流。[7]11
2.养,精准高超的技艺
不管工匠的工作态度如何认真负责、工作过程如何精雕细琢,衡量工匠精神最终的客观标准还是产品的质量。在技术行业,不管你的态度有多认真,工作过程有多精益求精,如果没有
精准高超的技艺,甚至技术不过关,仍然不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甚至合格的产品。中国工匠的培育当中必须包括练就过硬的技艺。熟话说“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第一,要给工匠足够的成长时间。日本有所秋山木工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学员一年上预科,四年学做徒,三年学带徒,八年后自立,便被赶出学校
[8]27
。也就是说,秋山木工学校学生需要八
年才能毕业自立。我国的高职或技工学校一般三年毕业,对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年轻人来说,三年也许只是一个入门。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可以考虑对对口就业的高职和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1-3年的技术上岗津贴,鼓励学生继续修炼工匠技艺,帮助毕业生成长为新时代工匠。.
第二,要给工匠足够的技艺发展空间。可以尝试实行技术等级与学历等级并列而行的政策,并给工匠设立工匠等级制度。从技术学徒(相当于助教)、技术熟手(相当于讲师)、技术能手(相当于副教授)、技术精英(相当于教授)、技术大师(相当于院士)的层次设立工匠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在技术领域不断成长。
3.养,对工匠人生的情感
第一,培养工匠对自己职业的感情。只有工匠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感情,认同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产生出追求极致、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李万君在获奖的宣传片中说,别人听到焊接的声音是嘈杂声,而他听到的是交响曲,非常均匀和悦耳,每天穿起工作服,拿起焊枪,就象战士拿着手中的枪一样的感觉。因为热爱,在别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的焊接,在李万君看来就像战士上战场保卫家园一样自豪,焊接不仅是一门技术,在他的心中已是一门艺术。
第二,培养社会对工匠的尊敬心。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新时代中国工匠,不仅仅在物质上给予营养和土壤,还要有精神滋养。要培养社会对工匠精神、匠人的尊敬心,形成一种对浪费资源的粗制滥造的厌恶心,崇尚“粗制滥造真可恨,最贵匠人心”的评判标准。曾有人做过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72·夏果平,鲁.岩,周正良: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培育路径研究第5期
超5成的受访者表示,弘扬工匠精神,首先是社会大多数民众对产品质量有要求,不仅仅被产品价格所吸引;其次是工匠有比较高的收入;再就是工匠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
[9]
。培育众多新
时代中国工匠不仅要在在经济上予以保障,还要培养社会对工匠的尊敬之心,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真正的财富不是零和游戏,比如把石油运到这里、把黄金运到那里、把汽车卖给甲、把衣服卖给乙
[4]18
。不是说除制造业外的运输
业、商业不重要,但这些主要还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当然还包括科学研究,也是为了找出更好的产品或更好的生产产品的方法,然后通过工匠的劳动产生物质财富。要引导社会认识工匠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劳动光荣,引导和呼吁社会尊重工匠、敬仰劳动。(三)选,培育众多新时代工匠的未来方向选,选择,双向选择。第一,大量年轻人选择工匠人生;第二,工匠行业选择具备工匠潜质的准工匠人,这是培育众多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努力方向。现在的制造业为什么不能创造出大量质量上乘的产品、缺少创新创造的能力,关键的还是缺少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工匠。工匠这个行业,并不是所有人加入之后经过培育都能有精益求精、专注一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必须依附于对工匠行业的浓厚兴趣、依附于经历打磨后的精湛技艺、依附于制造出精良产品后的成就感。“在我看来,现在许多著名的美国工匠对超出他们好奇心的任何刺激都不做出回应,而真正的工匠只会被事情本身的趣味激发,并不受奖励的驱使”
[4]23
。大量对工匠行业充满
信心和兴趣的年轻人的加入,是培养众多“中国工匠”的基础与前提。
选热爱工匠行业的人、选心灵手巧的人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新时代中国工匠的有效途径。一个能说会道但笨手笨脚的人是难于培育成优秀工匠的。人的天赋才能各异,工匠也许不能口若悬河但心灵手巧,工匠也许不能下笔千言但产品过硬,这些都是培育工匠所必须具备的天赋条件。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干,还必须心灵手巧。一个没有强健体魄运动禀赋的人,要想通过培养之后跑得和刘翔一样快,那是不可能的。要把一位手脚不灵光的人培养成具
有高超技艺的工匠,也是困难的,因此要选那些心灵手巧的人加入工匠行列。因我们的观念、制度、利益等原因,并不能把这些心灵手巧又热爱工匠工作的人吸纳进工匠行列,只要看我们高职院校与技工学校的招生情况就能一目了然,并不是喜爱工匠行业的人来了,也不是心灵手巧的人来了,而更多的是被高考淘汰者的被动选择。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还需从前文所述的改变环境、改变待遇、改变形象等宏观和微观因素上下功夫,吸引大量具备工匠潜质、热爱工匠行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才有选的基础,这也是未来培育众多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希望之路。要创造条件,打造众多一流技工学校与一流高职院校,调整和改变技工学生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招生现状,最终实现一流技工学校与国家示范性高中争锋,一流高职院校与一流大学同批次录取的未来局面。形成双向选择,在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的过程中能吸引大量年轻人选择工匠行业,挑选具备工匠潜质的优秀人才,从而培育出众多新时代中国工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蒲琳.日本和德国缘何没有丢失工匠精神?[J].新民
周刊,2016(25).[2]论语·雍也第六.
[3]旺真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
探索,2016(3).
[4](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
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张忠彬,陈刚,张圆媛.我国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问
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9).[6]郭震海.别让速成毁了匠心[N]..人民日报,2016-09-09.
[7]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员工进化[M]..北京:中
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8](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
法则[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9]王玲英,顾伯贤等.追求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如何形
成?没有工匠,哪来工匠精神[N]..解放日报,2016-06-05..
[责任编辑:卓 影]
(下转第112页)
·112·郑智勇,王书林:新课改以来我国语文素养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第5期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ZHENG.Zhi-yong1,.WANG.Shu-lin2
(1.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21;.2..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 Knowledge mapp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esear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 academic field to track research, select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make scientific decisions. In present study, data from CSSCI and core journal data in CNKI database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BICOMB. Knowledge map is constructed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made on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rom research topic, hotspot, paradigm and trend. The study reveals the status quo of recent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knowledge map
(上接第72页)
A Study on Cultivating Chinese Craftsmen of New Era
XIA.Guo-ing1,.LU.Yan1,.ZHOU.Zheng-liang2
(1.Guangzhou.City.Construction.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0925;.2.Guangzhou.Construction.Vestibule.
School,.Guangdong.Guangzhou.510925)
Abstract: Modern craftsmen refer to those worker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those who possess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has become a new task in the new era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Craftsman spirit is a pursuit of value with the core of excellence. It is also the professional embodiment of craftsman's mental state in his/her career. It is the internal perseverance in work process which craftsmen enjoy, with the ideal spirit of patience, passion, expertise, creativeness and team spirit. In the new era, it is vital to make a blue plan for educating Chinese craftsmen which may start with reform, education and selection.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 ideal state; Chinese craftsman of new era; education metho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