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方言、关于杂学、关于翻译

来源:爱go旅游网
关于杂学、关于方言、关于翻译

记得在好一段时间之前,曾经有一个译者,好像是清华大学的某个副主任吧,把用韦氏拼音写出来的人名Chiang Kai-shek,就是蒋介石嘛,翻译成了“常凯申”,闹出了天大的笑话,与网络上把孔子翻译成“Johnny(丘仲尼)”,把杜甫翻译成“Jimmy(杜子美)”,还有当年把孟子(Mencius)翻译成“门修斯”一样可笑。 其实翻译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杂学家,除了学回来的深厚的语言功底之外,还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地理、传统还有宗教等,外国文学中出现与引用宗教典故或历史典故是经常有的事,你的知识面越广,你翻译得越得心应手。 说到韦氏拼音,又想到一种跟韦氏拼音拼法差不多的形式,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广东话,现在在外国,有相当一部分的英语是由广东话音译过来的,比如Kowtow磕头,Cheongsam长衫,Bok Choy白菜,Wonton馄饨,Mahjong麻将等等,当译者,尤其是初学者,看到的时候估计会哭笑不得,但起码能够查字典,不过遇到人名的时候呢?会不会把孙子译成“桑卒”呢?懂得一些方言的话,对翻译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港式音译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罗纳尔多港译成朗拿度)。

若然译者知识面不广,闹笑话事小,毁声誉事大,关于“常凯申”的那种韦氏拼音,其实在西方文学界还是流行的,对于译者,了解多一点杂学并不是坏事,本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的差异,之间的语言交流,等等,都能帮助我们做好翻译,把中华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

闹出诸如把夏晋麟(Hsia Ching-lin)译成林青霞的笑话,贻笑大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