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1月 第6卷/第1期Vol.6, No.1 Jan. 2019
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术
应用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的效果分析
王秀杰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吉林 白城 137000)【摘要】目的 分析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应用于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多发良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术治疗,观察组于彩超引导下以手绘图定位,再以乳晕弧形切口进行病变组织切除,对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灶定位准确率96.66%、病灶切除率为99.99%,对照组分别为80.00%、83.33%,观察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 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应用于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术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1.144.02
乳腺良性肿瘤是一种比常多见的乳腺疾病,近年来乳腺良性肿瘤的患病率正逐年升上,且趋于年轻化[1]。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审美要求的提高,乳房作为女性重要的器官以及人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患者都希望在病灶完全切除的情况下,还能确保其乳头、乳晕位置与形态都能保持美观。本文主要就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应用于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灶定位准确率及病灶切除情况。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两组对比以独立样本t进行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1~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3±7.31)岁,平均肿瘤直径为(2.93±0.98)cm,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3~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7.56)岁,平均肿瘤直径为(3.03±1.04)cm,观察组采用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病灶切除治疗。经对比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实施下一步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射状切口术治疗,具体为:以患者乳头为切口中心,于乳房周边作同心圆弧形切口,长度以将肿块完全暴露为最佳,在肿块表面从皮肤到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后将病灶肿瘤全部切除,以电凝止血残腔,皮下使用可吸收线实施间断性缝合,皮肤使用皮内缝合法缝合,最后使用绷带加压包扎伤口,手术中全方位保护患者乳腺管,并注意止血。观察组采用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进行病灶切除,具体为:仪器使用开立S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于彩超引导下,对患者病灶位进行手绘图定位,定位完成后,沿患者乳晕边缘,约在1/4~1/2周边做弧形切口,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然后对腺体与脂肪层实施游离,肿瘤被触及后,往切口位置牵拉,对乳腺组织实施钝性分离与锐性分离,并将病灶肿瘤完全切除,电凝止血残腔,皮下使用可吸收线以间断方式缝合,皮肤则以皮内缝合方法缝合,最后使用绷带包扎患者乳晕切口区以及残腔体表投影区。
2.1 比较两组患者定位准率观察组患者的定位准确率为96.66%,对照组定位准确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定位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准率(n,%)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
n3030
定位偏左定位偏左定位偏下定位准确率(%)
31
20
10
80.0096.66
2.2 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切除情况手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所有患者病灶均完全切除,病灶切除率高99.99%,对照组患者5例存在少量病灶组织残留,病灶切除率为83.33%,观察组患者病灶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
3 讨 论
针对乳腺占位病变患者,临床上多用彩色超声进行检查,尤其是高频彩超以其分辨率高、自动化程度强等特点,在临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管诊断还应用在手术切除定位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中应用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术,虽然过程相对繁琐,其设备和病灶位置关系有可能出现变化,但是可以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准确定位,更有利于病灶的完整切除,即使第一次病灶切除存在组织残留,患者切除病灶后即时复查,并依据复查结果可以进行补切,提升乳腺多发良性肿瘤患者的病灶切除率[2]。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病灶定位准确率及病灶组织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表明使用彩超引导下乳晕弧形切口进
(下转157页)
2019 年1月 第6卷/第1期Vol.6, No.1 Jan. 2019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157参考文献
[1] 许杭雨,徐 浩,张辰颉,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26):3691-3693.
[2] 王志民,黄 娴,周宜娟.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指标与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发作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42-43.
[3] 杨昕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关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3):21-22.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44页)
行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彩超定位乳晕弧形切口应用于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切除术,可有效提高肿瘤位置定位的准确率及病灶切除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健康,2018,4(23):1-2.
[2] 郭 通,葛 斌,高睿心,刘 军,闫卫刚,王婧欣.乳腺良性肿
瘤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术与传统术式的临床比较[J].中外医疗,2016,35(26):88-92.
本文编辑:吴 卫
参考文献
[1] 覃巧云.探讨彩超在乳腺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智慧
(上接153页)
诊断原发性肝癌,该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 王君东,杜 伟.CT、MRI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
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3):2896-2898.
[3] 徐 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技术在原发
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前沿,2015,5(36):76-77.
本文编辑:吴 卫
参考文献
[1] 周占文.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
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 26(8):926-929.
(上接154页)
疗,注重活动期、缓解期评估,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腹部超声检查利于低血流信号和末梢血流的显像,应用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可反应肠道微小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2]。此外腹部超声能够检测到肠壁厚度及肠壁内动脉阻力指数,而随着病情发展克隆恩氏病肠壁多呈节段型增厚,且各层界限消失或分层减少,而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肠壁多呈连续性,即可实现病变分期的判断[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肠壁厚度及RI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氏病活动期肠壁厚度及RI均于缓解期差异显著,P<0.05,表明腹部超声诊断可有效诊断炎症性肠炎,且可进行不同分期的评估,且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等优势。
综上所述,腹部超声应用于炎症性肠病早期诊断及活动期、缓解期评估中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王婧颖,唐彤宇.炎症性肠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研
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8,23(11):693-696.
[2] 黄雪萍,吴才胜,吴 亮.腹部超声检查在炎症性肠病
早期诊断和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02):45-46.
[3] 冯桂婷,王 莹.腹部超声检查在IBD早期诊断及活动性
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6):60-63.
本文编辑:吴 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