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国养老制度

论中国养老制度

来源:爱go旅游网
 论中国养老制度

每年的重阳节前后,老人们会得到格外的关注:领导慰问,亲友来访,政府送来津贴礼品,这些都会让老人家里和养老院里热闹一番。但老人脸上的笑容、节日的喜庆气氛、社会的一时关注,却不能掩盖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不能缓解养老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不能化解老人缺养的现实问题。

“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梦想,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温家宝总理曾作出这样的承诺。一些西方媒体把这一措施视为“使中国所有民众共享国家迅速发展成果的重要一步”,但同时担忧今后中国是否真能过得了“养老关”。西方的全民养老等福利制度曾是国家发达与否的标尺,然而,近年来养老的压力成了美欧国家不堪承受的重负。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在任内警告,不改革养老制度,美国就将破产;欧洲多国近年来的街头示威潮大多与退休和养老有关;日本生活艰难的老人选择犯罪,以此到监狱中“养老”。对于中国在全民养老上迈出的第一步,厦门大学教授周宁说,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培养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对未来的安全感,使人们投资未来。但中国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紧缺,决定中国不可能像西方一样搞“福利社会”。

《华尔街日报》称,英国汇丰银行最新公布的一项17国调查显示,高达75%的中国人认为他们退休后会比父辈过得好,这一比例仅次于印度的78%列全球第二,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中国人成为世界上对退休生活最乐观的群体之一。文章称,这是由于中国过去几年内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令国人对退休生活感到放心。有近四成人认为将依赖国家养老保险。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多数人都认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将不如父母。法国人最悲观,美国、英国和波兰紧随其后。

中国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信心十足,西方媒体却表示担忧。德国《时代周报》认为,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各地发展状况从中世纪到21世纪都有,要做到养老保险全民覆盖,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核心问题是:谁为谁支付保险?谁应该得到多少养老金?更为困难的是如何保证养老金发放的公正性。

同时也可以看出,民众对潜在的养老危机还缺乏充分认识,只有15.6%的人非常了解养老现状,80.2%的人只略知一些。与美国85%的人选择“居家养老”不同,北京只有49.5%的人会选择“居家养老”。其实大多数人内心也是希望与儿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但由于绝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孩子,今后一对年轻夫妇得扶养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居家养老”显然是不现实的。既然长期的宣传是“计划生育好,政府给养老”,因此民众将眼光投向社会,40.5%的人选择“社区养老”,10.0%的人选择“集中养老”。其实社会养老不过是变相的“养儿防老”,还得靠年轻一代养上一代,这是一个“击鼓传花”游戏,家里的孩子承担不了“居家养老”,社会的孩子更加承担不了“社区养老”和“集中养老”的。

虽然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目前完全有财力做到“全民养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而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98亿。也就是说,目前是8.4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中国目前养老保险覆盖全民,财力上没有问题。但现在承诺全民社保容易,今后兑现却并不容易。如果保持目前的生育率水平,到2035年将是3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最早变老的上海、北京,最先遭遇养老危机,在消费如此之高的大都市,上海的养老金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养老金的巨额缺口已成为上海市本级财政的巨大负担。而2035年中国将只有3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人,养老金短缺将是今后各届政府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政府对养老的投入将是“有心无力”。因此,现在当务之急是反思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让大家“生产”自救。中国不仅应该考虑好为全体国民“制作面包的技术”,更应长远考虑今后的“面粉”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