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社会问题分析

当代社会问题分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高校工作者,我认为就业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难”,毕业生“无业可就”,这是经济形势、国内宏观就业形势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另一个是“难就业”,毕业生“有业难就”、“有业不就”,这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工作、毕业生择业取向等一系列问题。

对国家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将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之一,把就业质量纳入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招生专业,调整学科布局,解决就业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搭建就业平台,增加就业岗位,全力促进就业。

对用人单位而言,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就业环境,破除学历、性别、工作经验等人为障碍;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搭建实习和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系列服务。

对高校而言,要确立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的主流价值观贯穿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全过程,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使“成才报国”成为学生就业的自愿选择;要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学生,改革课程培养体系,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跨校联合培养,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等方式,形成全方位优质教学资源的集成体系,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要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意识,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普遍指导、分类指导、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生涯发展指导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生涯管理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择业发展观。

对学生而言,要拓展视野增加社会阅历,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着力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就业形势,对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以乐观心态、冷静心态、主动心态面对就业。提升自身人格素养,培养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成为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人和合格建设者

创业并不是找不到单位再来创业,真正能创业的学生都是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有创新性、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徐国正说,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给有创业想法、有好点子和创意的学生施展的舞台,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如学校对那些项目较成熟的、团队较好的团体免费提供房子进行初级创业。学校还有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园区里对学生创业也实施各项优惠。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林露)“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创业群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信长星今天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

信长星说,为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近年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生,给予定额税费减免。二是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毕业生在创业地可按规定申请小贷、符合条件的,财政据实贴息。三是税费减免,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生,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培训补贴,毕业学年大学生(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参加创业培训,可给予培训补贴。五是落户,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办理)。此外,近年来,我部还指导地方门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集中提供创业培训和实训,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

“一条龙”创业服务。

本报讯(记者 张鑫 平影影)今天上午,第二届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拉开大幕。记者从“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的“服务业与创造就业”平行论坛了解到,建筑、旅游、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在全球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中国今年迎来最难就业年,就业难这一趋势在全球也普遍存在。今天上午的“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的平行论坛的议题之一就是“服务业与创造就业”。

今天上午,联合国经合组织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国际上超过50%的服务业已经纳入了服务贸易这一范畴,而中国、印度、泰国等国家有超过30%的服务业纳入了服务贸易中。

在所有参与服务贸易的企业中,50%以上是中小企业。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纳入了全球化的价值链中。

提升企业自身的技能、提供框架、支持和减少跨境企业壁垒等问题,都能减少在服务贸易中的成本。

根据该峰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约占全世界总量的29.8%,服务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今年,毕业生的增加、国内就业岗位的减少,均让中国面临“最难就业年”。

根据该峰会提供的数据,建筑行业、旅业、交通运输、服务、电脑信息5个行业在11个大类中,跑赢了平均值,其中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占比超过了30%,建筑更是达到了39.4%。

而税务、娱乐文化、金融服务等行业中,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服务占比最低,税务板块更是不足5%。

“从各行业服务输出的占比比率可以看出,这个行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热门程度。旅游、建筑,都可以被视为是相对比较好就业的行业,也是输出型行业。而税务、金融、文化等行业还是由发达国家牢牢把持着。想要进入这一行业就业,还是要选择外企。”与会的人力资源顾问孙女士说。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季”,同时也是人们关心的“就业季”。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

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业机会已然多元化,高校毕业生需要摆正心态,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日前,国家教育部副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而根据2月初某网站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当有媒体将2013年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时,高校毕业生们则纷纷感叹“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招聘季”即将进入尾声,而现状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悬而未决。因此,人们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关注日益高涨。 为什么会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专家分析指出,从教育外部的因素看,是因为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从教育内部的因素看,高校学科设置与就业状况的结构性错位,高校毕业生自身定位失衡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就业的严峻局面。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场“攻坚战”。 微博

@新华视点:5月的校园,毕业歌已唱响,699万年轻人即将收拾行囊踏上新征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寻寻觅觅却不知道路在何方。此时的离别也许伤感、惆怅,但年轻人,青春属于你们,活力属于你们,未来也终将属于你们!

@人民日报:2013,史上最难就业年。急切与彷徨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即将逝去的青春”。增加就业,固然要靠发展,更当以制度安排,为青年提供更公平的创业环境、更丰富的成才路径。

脚踏实地才能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黄兴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高校扩招。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人,此后,人数迭创新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一次刷新纪录。 除此之外,还有高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可以说,多种主客观原因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从客观上讲,主要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从主观上讲,一些大学生期望过高、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人生定位不准确。 今年是历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加之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摆脱就业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前,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诸如“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一系列相关以鼓励大学生多方式就业。我国的一些地区实行了大学生“进农村、下基层”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破解就业难题,大学生面临新旧就业观念的冲击碰撞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发挥自身优势,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须知学历不等于能力。大学生应该到基层一线去、到能够锻炼自己的地方去、到人才缺乏的地方去。大学生需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克服一门心思想到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小企业、基层去就业的想法。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宏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加强和高校的信息沟通,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间的合作。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

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备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有效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是支持青年创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优惠。二是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三是加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提供完整的信息,实现高校就业服务于社会。 再次,社会用人单位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匹配质量。用人单位要乐于接受实习生,使之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及单位管理情况,并可根据实习表现为优秀者提供就业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