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海陆的变迁 教师姓名:王京娜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与地位: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①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②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③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与设计思路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设计思路:“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科:地理 1 文综组 王京娜
海陆的变迁 说课教案
情景引入 实验探究 虚拟考察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观察图片。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验探究,缩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利用实验探2
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文综组 王京娜
海陆的变迁 说课教案
重走魏格纳之路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了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究的结论,分理论联系实际,学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 图,谈发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 谈猜想。 培养学生阅读感知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 的能力。 3
文综组 王京娜
以致用。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 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 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论证呢?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分析地层、生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物这样分布的原因。 海陆的变迁 说课教案
慧眼识图 测试评价 结束语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根据动画,叙 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述大陆漂移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说的内容。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锦囊妙计 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 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 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 学习效果预期与评价设计 小组讨论,完 分析幽灵岛多次出现和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灵活的评价方式,力。 消失的原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成评价测试。 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发生地震?结合新闻:日本、智利、印尼等地 板书设计 4
文综组 王京娜
海陆的变迁 说课教案
对本课设计的自我评价 本课成功之处在于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每一个结论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得出,教师只起到了引导补充的作用。整个过程不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而抓知识主线,培养学生的观点、方法、能力。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觉意犹未尽。
史料载,1890年,它高出海面49米,1898年时,它又沉没在水下7米。1967年12月 ,它再一次冒出海面,可到了1968年,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这样,这个岛多次出现,多次消失,变幻无常。1979年6月,该岛又从海上长了出来。由于小岛像幽灵一样在海上时隐时现,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
像这种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的岛屿,人们称为“幽灵岛”。“幽灵岛”在爱琴海桑托林群岛、冰岛、阿留申群岛、汤加海沟附近海域曾多次发现过。它是海底火山耍的把戏:火山喷发,大量熔岩堆积,火山停止活动后便成岛屿;一段时间后,岛屿下沉、剥蚀,隐没在海面下。
多数地质学家则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发的作用形成此类小岛。他们认为,有许多活火山在海洋的底部,当这些火山喷发时,喷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在海底冷却、堆积、凝固起来;随着喷发物质不断增多,堆积物多得高出海面的时候,新的岛屿便形成了。有的学者认为,小岛的消失是因为火山岩浆在喷出熔岩后,基底与海底基岩的连接不够坚固,在海流的不断冲刷下,新岛屿自根部折断,最后消失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在海底又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使形成不久的岛屿被摧毁。还有学者认为,是火山活动引起地壳在同一地点下沉,使小岛最终陷落。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都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小岛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耍把戏”呢?为什么它们在同一地点突现、消失、再突现、再消失,而与其邻近的海域却没有异常现象发生呢?到底是什么所为呢?这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始终困惑着科学家。 据科学家预测,如果今后火山不再喷发,该岛仍有可能沉没、消失。
5 文综组 王京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