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美学视角区分通感与比拟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从美学视角区分通感与比拟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园I XUEYUAN 2014年第10期 从美学视角区分通感与比拟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唐李娜莎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要】通感和比拟作为塑造人物形象、营建思想内蕴、实现审美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法,在小说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本文运用美学的相关知识,首先从一些具体的小说作品入手,对通感和比拟的特征、作用及类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和分析,其次进一步从美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通感和比拟在小说作品中的区别和共用,最后总结了通感与比拟在小说作品中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美学视角准确地把握通感和比拟两者在使用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并领会其所表现的艺术效果,可加 深学生对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美学视角 通感 比拟 小说创作 运用 【中图分类号】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一O010—03 具体的艺术形象。从一种感觉转向另一种感觉是作家、艺术 家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所进行的想象和联想。通感是五 官感觉的相互转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想象,审美想 象是通感生成的根本所在。 在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夏日的最后一天》里,作者 总是说珍妮是粉红色的,把她描写成一个胖胖的、憨拙的、 内心柔软、孩子气的粉红色女人。比如《安娜・卡列尼娜》, 稚气清浅的吉蒂就是粉红衣服,结果在舞会上输给了黑色包 裹的安娜。再如麦克尤恩的小说《阿姆斯特丹》里,克莱夫 老是“看见”然后又错失他的音符。这使人觉得,这个音乐 家是非常忘我地在投入一项工作中,而且他的状态很枯竭, 焦灼,不安……在这些作品中,通感惟妙惟肖,妙笔生花, 使很多信息的传递非常高效,文字也很有镜头感。 2.作用 半个多世纪前,《修辞学讲话》的作者章衣萍说过:“修 辞学可以说是美学的一部分。”在各种各样的小说作品中, 不管是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还是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渲染,都 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得体而适度的修辞手法的使 用,可增加文学作品的准确性、可理解性与感染力,增强作 者与读者之间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通感”一词最初是由 钱钟书先生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原词为“Synaestesia”,即心 理学中的“联觉”。通感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隐喻,利用心 理感受问的交叉联系使文学形象具有更为强烈、鲜明的情感 色彩或情绪感染力,其所利用的感官联系,是一种可以被大 多数人理解的高级感知能力。《赤壁赋》有云:“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通感即是如此,用丰富的联想将不同感官 的感觉沟通起来,以此感觉写彼感觉。在小说的创作和鉴赏 的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可以沟通, 不分界限。在充满美感的通感修辞格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 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也似乎会有重量。如“光亮”也可 说作“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 感觉和听觉相通,心有灵犀,惟妙惟肖。用现代心理学或语 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比拟是一种把一个事物当 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和说明的修辞方法,主要是将抽象或 无生命的事物以具体事例代替,或将人比作物或将物比作 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小说中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比拟 的辞格可把事物写得栩栩如生,神形毕现,还可使小说作品 增添特有的情味,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从美学角度上 看,优美的比拟如散落在文中的朵朵奇葩,善于运用它,会 使文章增强美感和艺术效果。 通感的特征、作用及类型 一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 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自然之美在文人笔下 即可驻足观看,也可用耳聆听,可伸手触摸,可用心感受,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感十足、美轮 美奂、多姿多彩的世界。通感修辞的美学功能可见一斑。 如张爱玲的小说里,也有俯仰可见通感的使用。在她的 文字世界里,音符是有颜色的,越往高音处越浅淡,越明亮, 桃红这个颜色是香的,又有什么字形,看上去就脏相,不干 净;法兰西这三个字是潮湿多雨的;英格兰就清爽洁净;那 些不可被复制的精美句子完美地诠释了通感之美,可见,使 用得当的通感修辞不仅能强化审美感,还能增加审美维度。 3.类型 1.特征 为什么通感能创造优美的意境,给人以美感呢?感官、 感觉的相通,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相互关联的问题,共同的 心理美感是通感赖以成立的美学基础。通感的运用可以增强 人物和情节描述的形象性,增加文字语言的情趣,创造出奇 妙而意味深长的独特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从美学上讲,美感的核心是审美心理。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 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它以感知为基础,在感知的 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情感活动。从审美客体来讲,存在图像、 声音、色彩、气味等;从审美主体来讲,要培养各种感官的 感受能力,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去联想,从而创造出鲜明 -通感的修辞艺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小说作品中,它的表现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其中最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形式:(1)由视觉移到味觉的形式;(2)由视觉移到 听觉的形式;(3)由视觉移到触觉的形式;(4)由听觉移到 视觉的形式;(5)由听觉移到味觉的形式;(6)由嗅觉移到 听觉的形式。 可见,丰富多彩的通感形式可以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 表隋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小说文采之美的艺术效果。 二比拟的特征、作用及类型 1.特征 比拟是小说作品中的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及 艺术形式之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想象,把物体拟 k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结题成果,指导教师为王昌忠。 1 0— 一学园l XUEYUAN 作人或把人拟作物,可以把抽象的拟作具体的,也可以把静 止的拟成动态的,从而使内容具有生动而具体的意义,具有 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 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鲜明的印象。从审 美角度看,比拟的修辞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比拟善于突显含蓄美。在这里,所谓的含蓄美主 要是言此及彼,虚实结合之意,在浑然天成之间,构成了统 的意境之美。如孙犁的《荷花淀》里有这样一句:“女人 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 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跳跃”,是人类或动物才有的 能力,将人所能的“跳跃”赋予“苇眉子”,用拟人的手法 表现“苇眉子”之灵动,达到了言似人而意在景,虚实结合, 一2014年第1 0期 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 嗡着。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 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 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 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 来了;弯腿的小羊在它们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着的母亲身边 跳跃;……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列文处在失恋的苦闷 中,可是,春风给他带来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上述文字具 体地、有层次地描写了春天给动物带来的变化。作者将动物 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品格。蜜蜂在“探险”,云雀在“歌 唱”,田凫在“哀鸣”,鹤和鸿雁发出“叫喊”,小羊在“母 亲”身边跳跃。作者将这些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画面洋溢着 一“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构成了对联艺术的含蓄美。 第二,比拟擅于描写意境美。意境是作者在小说作品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 种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如身临其境, 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对联艺术中,作者利用比拟性以凸显出 对联艺术的意境美。艺术的意境所以能使生活的神似世界, 正是由于它不是生活境界的自然复制,正是于这意境中包含 着艺术家的主观性格,正是于这意境是通过积极能动的主观 反映把握了的客观。艺术作品才达到弦外之音,味外之致。 如杨朔的《三千里江山》写道:“吴天宝好比一丛大路径上 的马兰草,自打发芽那天起,从来没人怜爱他,浇他一滴水, 他却有股野生的力量,任凭脚踩,车轱辘轧,一直泼辣辣地 长着。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 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地朝向着生活。”这种将“意”寄托 在“境”中,使情与理通过生活画面来突显,这个艺术的画 面就是“境”。 第三,比拟擅于塑造诙谐幽默之美。从审美的过程来说, 诙谐讽刺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是对喜剧性事 物的一种评价,它是以嘲笑的形式贬斥、抨击敌对的或落后的 人或事。在文学作品中,比拟也常可塑造出诙谐有趣的意境。 如杨绛《老王》中的一句:“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意把自己降 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里作者以物拟人,颇具诙谐之美。 2.作用 从美学角度来看,比拟不仅使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而且 使所描绘的对象更准确、传神,富有情趣。正确地运用比拟, 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 栩如生;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 强烈的厌恶感。如赵树理的《登记》里有这样一句:“五婶、 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小飞蛾说:‘艾艾!你 不去看看你姥姥!’艾艾说:‘我不去!初三不是才去过了 吗?’张木匠说:‘不去就不去吧!好好给我看家!不要到 外边飞去!”’如此比拟,使画面上的情景栩栩如生,人物的 语言俏皮灵动,使人倍感亲切。 3.类型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第一,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 行为或思想感情。会思想,会劳动,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 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 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 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 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这样一段比拟的使用: 春天到来的蓬勃生机。 第二,拟物,顾名思义,就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来表达 某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各类事物无不具有自己的“个性”, 如鸟会飞,虫会呜,树会开花,水会奔流,太阳会发出光和 热,真理会被传播……拟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 可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 果。如《小兵张嘎》中的一句,“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 子竖起耳朵听。”“竖起耳朵”本是动物的特征:如兔子、猫 一类,用这个动物的特征比喻嘎子,既表现出嘎子的认真与 好奇,又使语句生动活泼。再如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里的一句:“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战士的那种铁骨铮铮、英勇无畏的正气 之美。 三通感和比拟的区别与共用 1.区别 通感与比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是词语的移用,即把 适用于这一对象的词语移用到另一对象,但是两者的移用对 象却是不同的。通感强调两种不同感官上的感觉的挪移,把 适用于某一种感觉的词语移用到另一感觉;比拟是把适用于 这一事物的词语移用到另一事物,而不管这两种事物是否属 于不同的感觉范围。另外,通感与比拟在语言结构形式上也 不相同。通感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通感的词语可以起 到陈述的作用,也可以作修饰语。而比拟的结构形式是有规 律的,其拟词都起陈述作用,在句中主要做谓语,典型形式 是适用于甲事物的动词、形容词或谓语词性短语直接移用于 乙事物。 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中,有这样一句话:“顿 时,一种清新而健全,充满了阳光音响深深地笼罩了他。” 我们知道,比拟的拟词是不允许作修饰语的。“充满了阳光” 本是视觉的形象,用来形容表听觉的音响,是通感用法。通 感是叙事状物时感受角度发生转换的描述方法,只要内容方 面具备了这个特点,句中什么样的结构形式都可包容通感手 法,所以通感经常借助比喻、比拟、移就、夸张、拈连等辞 格,在语言形式上和这些辞格交融在一起,其结构形式比较 缺乏独立性。换言之,比拟主要是一种使词语使用生动的方 法,注重语言形式的体现,并有比较统一的结构形式;通感 主要是更换感受角度的方法,注重内容方面的体现,结构形 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毋庸置疑,不管是通感还是比拟,都可将可见的物质世 界与不可见的精神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读者带到更加 无限美妙的文字世界之中。 2.共用 在很多情况下,小说作品中的句子是通感与比拟共用的。 一1 1— 学园l XUEYUAN 2014年第10期 莽人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 费晓辉马慧 余惠仙 红河学院图书馆 【摘要】当前对莽语研究基本上是以文本形式,学术研究为主。莽人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是用现代信息技术, 借鉴国内外语音数据库建设的经验,将莽语完整记录下来,归档建库,永久保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展开研究。 【关键词】莽人莽语数据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2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12--02 建库,永久保存”。本课题从人口较少民族——云南省红河 州金平县布朗族支系莽人(以下简称莽人)研究着手,建立 莽人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让莽人语言(以下简称莽语)资 源得到较好的保护。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 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也 可以理解该民族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地域环境,经过 无数代人积累而形成的财富。是该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精髓的 集中体现。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在国 家对少数民族关心下,一些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地区、族群的 迅速开放、搬迁。一些弱势语言将更加减弱,尤其是人口在10 万的少数民族的语言已进入严重濒危状态。让人们深刻认识到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抢救和保护的紧迫性。 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保护行动刻不容缓,然而,如何保 护濒危语言的资源技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到2009年 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提 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中国有声语言资源数据,是国家 语委正在开展的一项语言工程,旨在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 统一的工作规范、将中国各县域的语言实态记录下来,归档 -研究背景 国内莽人指的是云南省金平县居住最后一个中国原始部 落,野居在中越边境的高山密林中,他们居住在透风漏雨的茅 草房、权权房中,依靠采集野果、野菜、狩猎为生,人口仅六 百余人。该族群有自己独立的莽语,即莽人的语言。法国学者 奥德里古尔分析,“莽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但由于他 们居住在比较偏僻的地区,与苗和藏缅语集团毗邻生活,莽语 有了变化”,莽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传承方式主要为口传。 2009年,在各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莽人从原始深山密 林迁入建筑面积为122.4平方米两层小洋房。从此,中国最 后的原始部落莽人走进了现代生活。然而,“生存环境的变 迁,必然给移民原有传统文化带来挑战,甚至面临失散或消 k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2资助项目“信息技术在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抢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以金平布朗族莽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JD12YB16) 如郭敬明的《崇明春天》里有一段话这样描述:“我眯起眼 睛就看到阳光凝结在睫毛上闪烁的美丽颜色以及透过眼皮 的一大片明亮的红,红得那么嘹亮。”在这里,作者并没有 直接描述红色所带来的强大的视觉冲击,而是使用了通感修 辞,将颜色转化为嘹亮的声音,并且,用嘹亮来修饰阳光所 凝结在睫毛上闪烁的美丽颜色以及透过眼皮的一大片明亮 的红,这又是比拟中用人拟物的手法,这种化腐朽为新奇的 表现力是不言而喻的。  、通感和比拟之美皆来源于不同感官的和谐感受。通感和 比拟的共用,可开拓读者的情感世界,黑格尔提出:“颜色 小说作品中各自的话语方式及其美学效果之后,才能深入理 解两者在小说中各自不同的运用方式,从而更加深刻地从美 学的视角审视两者在小说作品中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其 次,从美学视角准确地把握两者在运用方面的共性和差异 性,并领会其表现的艺术效果,可加深我们对通感和比拟这 两者修辞手法在小说作品中的辨别度,从而使我们对作品有 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后,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们 更全面地去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有利于研究者们对优秀小 说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的和谐、声音的和谐、形象的和谐具有同等意义。” 通感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既源于生活,又符合美学原 理。休谟说过:“美的因素是适宜。”因适宜而感到快乐,从 而得到满足,因此美的事物能引起人的快感,在人们的心境 中产生审美愉悦。小说作品通过通感、比拟等修辞描绘形象, 展示人物的性格,刻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可使读者在欣 赏中得到更多的愉悦,更深刻的感悟。 四结束语 [1]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150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黄涛.通感的界定与辩异[J].求是学刊,1994(5): 78~83 [5]岳东生.漫谈通感[J].修辞学习,1994(5) [责任编辑:高照] 从美学视角分析通感与比拟在小说作品中的运用,具有 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只有明确通感和比拟在 一1 2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