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TECHN0L∞Y -国内营销 从“雪花’’ 沉浮看家电企业的发展 王遣凡 “雪花”电冰箱是中国最早的国产品牌。而雪花电冰箱厂由于有与美国惠而浦公司合 2005年12月全国重点 大商场主要大家电 品牌市场占有状况 资失败和与海信电器合资成功的不同经历而备受业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惠而浦公司 和海信电器公司经营“雪花”的成败,揭示国内外家电企业扩张中的得与失。 承j:不服 憨而漓闼内遇阻 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的惠而浦公司 成立于1911年,在全面收购飞利浦大型家 用电器系列后,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大型 白色家电制造商 然而,在世界市场风起 云涌的惠而浦,进入中国后却实实在在地 足以保证其在中国的成功,是预见性不足 导致了决策的失误。当时海尔、新飞、美 菱、容升等四大国产品牌占据了国内75% 的冰箱市场份额,竞争已呈白热化。惠而 浦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没有从技术、质 量、营销、品牌等关键环节对雪花进行提 升改造,延续原雪花产品的生产,推向市 场便遭冷遇。当国内厂家纷纷推出全无氟 经历了一次折戟沉沙的伤感之旅 与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一样,早 期惠而浦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从1995开 冰箱并得到市场响应时,惠而浦才意识到 问题的严重性,投资900万美元引进了最 始,先后控股雪花冰箱、蓝波空调、水仙 洗衣机、SMC蚬华微波炉,短短几年便把 先进的全无氟冰箱的生产线,但从设备投 触角伸到了横跨数千公里的多个家电行 业。但几年下来,北京雪花“谢”了,上 入到产出耗时达18个月,失去市场先机 在惠而浦控股雪花两年多的时间里仅生产 海水仙“蔫”了,广东蚬华“退”了,蓝 波空调“凉”了。不堪忍受亏损之苦的惠 而浦一度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惠而浦缘何遭此命运?业界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总的说来,是 水土不服导致惠而浦马失前蹄,分述之, 则有以下几个因素: 冰箱6.3万台,亏损额高达2.7亿元,不得 不撤出中国冰箱市场。 外资进入中国都会有一段市场适应 期。致命的是,惠而浦唯我独尊,既不重 视市场调研,又拒绝合作伙伴参与管理,我 行我束。惠而浦败北在所难免。 市场反应迟钝 错佶中国市场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 算多矣;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 多算胜,少 算不胜,而况无算乎?”早期,惠而浦并没有 对中国的家电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刚踏 进中国就输在了起点上。 惠而浦患有典型的大企业病。一项市 场推进方案,必须先传到香港分部,再传 到美国总部去审批,往返两三个月,稍纵 电冰箱 即逝的市场机会早已成了过眼烟云。惠而 浦的反应迟钝,导致它在市场定位和新品 开发方面总比对手慢半拍,拉开了与竞争对 手之间的市场差距。 当惠而浦推出“无氟”冰箱时,国内几 大冰箱企业的产品概念早已推陈出新,“抗 铷 M辅洒翻 漪¨H : 惠而浦曾认为中国家电市场的成熟还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可以使自己度过一 唾甚.ili竦 l:= ¨ …. __.翻 1 羔》RKE“一 个稳定的调整磨合期 同时,由于对中国 家电企业的技术开发潜力缺乏充分的认 识,认为中国市场短期内还达不到较高的 水平,因而陷入了盲目乐观的状态。事实 上,惠而浦显然低估了中国竞争对手的实 力,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几次挫折后便丧 失信心,半途而废 菌”、“保鲜”、“变频”、“节能”层出不穷。在 这个不够规范的市场,价格战、服务战、概 念战花样翻新,此起彼伏,内容之多,变数 之快,令惠而浦无所适从,缺乏应对之策。 电冰柜 迷恋跨国经验 惠而浦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本意 是利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作为过 渡,达到培植自己市场的目的 然而在合 资公司成立后不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 程由美方接管,将中方合作者排斥在外,不 允许插手公司的“内部事务”,花巨资重新 以上品种样本为188个城市1200京经销商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提供) 1995年2月,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公 司成立,注册资本2900万美元,美方股份 占60%,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合资初期, 惠而浦对国内冰箱市场变化缺乏预见和准 备。作为超大型跨国公司,凭其先进的技 术、完善的管理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似乎都 编辑:胡坎(hx76@hotmail.com) 25_ 矗 搭 董 -iu 筹 - ’ 肾僵.嚣鼬 ¨ ¨髓 嬲龆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_国内营销 2005年12月全国重点 大商场主要大家电 品牌市场占有状况 分体空调器 建立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引入美国本土 的市场经营管理模式,从国外聘请文化反 差较大的职业经理。中国市场经济的成长 本地抢市场、争份额。在合资公司建立一 整套类似美国本土的管理机构。虽然这些 管理人员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造成许多 性、文化的多元性、地域的多样性与西方 经营和管理上的诸多失误,但惠尔浦仍要 市场环境不可同日而语,引进的团队”水土 为这些“高级”管理者支付高额工资。与 不服” 即使这些经理人有较高的才华和能 力,由于对中国国情和市场不熟悉,承袭 了原有的管理方法,结果造成经营失败。 北京雪花合资后,惠尔浦整体接收原雪花 的1500名员工 由于开工不足,每月要付 给每位下岗待工的职工400多元的工资。 为展现公司形象,惠而浦规定公司所有出 4 缺乏成本观念 惠而浦自恃财力雄厚,从不把成本概 念放到重要位置。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 惠而浦提出“以前期亏损换市场”,不计成 差人员住宿不得低于三星级标准。惠而浦 雪花公司的管理宽松,国内外长途电话随 便打,年话费高达200万元 冰箱生产所 需的原材料全部进口,价格比国内高近一 倍,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 柜式空调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