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提出实施仁政的基本措施,试分析其内容及意义?
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
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1选贤任能,实行民主 2制民之产的经济措施 3孟子主张取于民有制 4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二.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不可以已’,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不可以已。”就是说,学习知识来不得丝毫间断或停止。这是荀子在总结学习经验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要积微成著,积善成德,教导学生持之以恒。心理专家说过:知识就是你在学了,看了好多书之后,又都忘了,只剩下那记得模糊的一点,而只有那一点,才是你最终拥有的知识,那么怎么才能够让自己剩下的那一点知识变得更多拿。那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停地向大脑补充精神食粮。 俗语中不是有:“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话吗?这都是要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人的大脑就像蒸汽机,要不断的向里补充原料,如果这原料停止供应,那么蒸汽机就不具有它的意义了,就将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摆设。小的时候总是听说“脑袋是越用越聪敏的,就像是海绵,你吸收的越多,它的体积就会越大,你拥有的就会越多。”人的人生是短暂的,如果要这短暂的生命里去探索无限的知识,那么就应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永不停止地学习。相反,那些本有些天赋的人,正因为间断了学习,而终悔恨地死了。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这仅是要我们不停止地去积累,去学习。“学不可以已”这就是要我们孜孜不断的获取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三.《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兵者,诡道也’,你认为如何,为什么?
兵者,诡道!它有一个核心前提,也是\"无\"得境界。你说一件事情是变化的,那是相对于某件事;你说物体时运动的,那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于兵法诡道来说,指的是两个比较的物体各自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两个主体互为参考体,并且各自不停的变化!阴阳相依,正奇相和。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战争中,欺骗欲威力是两大美德,这里即将提出的诡道十二法重点论述了其欺骗性,当然,战争中的欺骗手段不仅仅只指这些,更多的是段末提到的“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也就是说,如何进行欺骗是不能预先进行规定的,需要“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无常形,兵无常式!使用诡道就是要在敌人的思维中形成一种假象,一种折射,或在想方设法让敌人进如不利的状态,最终,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敌人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去攻打它,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取攻打它。以\"兵\"之精髓---\"和\"的智慧延伸下的\"诡道\"。其实并非是\"不折手段\"。这正好用一句话给大家一个抽象的描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和\"所延伸出来的\"谋略\"是可以有形的。
既然可以有形,那么它也可以是无形的。也就是说,它有可以是\"不折手段\"的。这和上面的话好像有点矛盾。这是因为他的作用域不同。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美国!无形之形,就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美国的国家战略\"决定了他们的\"亡我之志\",也就决定了中国在美国人面前所使用的\"诡道\"。那什么是\"无形之形\"啊?那就是\"大形\"!因为包罗万象,反而没有任何一种形可以完全描述了!具体的说:那就是研究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等一切领域的\"国际战略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运用,军事只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而已。在兵者面前,是没有小人或是君子。所谓诡道,也并非指小人的伎俩,或是君子的手段。只有\"和平\"的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所花掉的代价!这是:兵者,诡道也!
四.从秦伯嫁女与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俩个寓言同时也说明过度的虚饰,往往印象到事情的本质的哲理。像秦伯嫁女儿,
摆排场,陪嫁七十个美女本意是为了抬高女儿的身份,增加女儿的魅力,以便使晉公子更爱他的女儿。可结果是喧宾夺主,致使晋公子爱其侍妾而不爱其女。楚人处心积累做了包装盒是为得是珍珠卖个好价钱,可是因为包装盒过于豪华,致使鄭人喜欢包装盒而还其珍珠。这充分说明过于的修饰一定会掩盖本质的。1、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 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商人过分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 装饰外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许多。 3、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5、美丽是可以营造的,但真正的美丽却不应有丝毫的人工雕琢,它应是真实的沃土中盛开的鲜花!! 如果一个事物真正美丽,那么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帮助来衬托他的. 6、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7、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人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 8、买椟之人应是一位注重欣赏艺术的人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所欣赏的“价值”是盒子的艺术美,而不是世俗认可的价值。所以他应该是一位非凡的现代艺术家或艺术收藏家。比如我们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本来是件快乐的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让我多做了许多练习,又在假期叫我们补习,还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学习成了一种苦差事,一味的强调了量而忽视了我们内心对学习的认同,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厌学、与父母敌对的情绪。其实,父母本来不就是想我们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人吗?结果用了那么多附加的手段
五.从荆人涉雍与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
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①荆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没有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虽然他们也做了实地调查,但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河流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
②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必须认识到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使主观符合客观以便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告诉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在生活中,这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但与此相反的事,也有很多,正如唐朝最著名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曾开创了盛唐的代表:开元盛世。他是如何带领唐朝走上历史巅峰的呢?正是他放弃前朝女皇武则天保留下的旧制度,和宰相姚崇创立新的制度,跟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才让唐朝国泰民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六.屈原为什么在离骚中有自叙生辰名字世系皇考和及时进修,这与他的辅佐其君之志有何联系?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朕,皇考,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
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用自己的身世,来说明自己的重要性,就想,独坐钓鱼台,徒有羡鱼情,的感触类似自报身世,用心理学来讲,这个人讲究完美,比如你遇到某个人说,我这个人怎么怎么样,这个人明显太自我了,最后屈原自尽,正是因为与他的思想社会达不到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破灭。 用他的一句话,世人皆醉我独醒,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由于内政不修,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担任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当他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谣诼蜂起。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 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 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 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 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 常”)定下了基调。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七,试分析逍遥游中神人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