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
王2010011029
珊
浅议新词新语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珊 2010011029
【摘要】当前社会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各种新造词、演化词不仅出现在各自特定的情境,而且有的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必过于恐慌,但也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更多遵循语言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使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沿着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
【关键词】语言学发展规律 社会的反映 网络词汇泛滥 语言学规范 自由泛滥
当下社会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语言学的正常发展,也引起了社会文风的众多转变,因而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那么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的出现,以下我们将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首先我关于新词新语的产生作了一个简单总结:
2
新词新语的产生外因内因(自身发展的规律)横向(同时期)纵向(借鉴古语)国内方言港台词国外
以上方案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的发展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本能反应全貌,但这种分法对研究语言学的发展没有较大帮助。所以以下我从造词特点上有另一分法:
新词新语的产生吸收创造方言语
外来语古语反应型生造型半生造型 关于这两种分法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种关于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第二种分法中的半生造型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已有词的基础上经过词义的延伸、虚化,亦或是由于语言要求简洁的原因产生了缩略词或由于派生关系形成后缀、前缀产生串词。如:“xx门”“xx族”等由“度”、“族”、“热”等。关于外来词和借鉴古语的词,陈文博认为是“封建思想、文化残渣泛起、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渗透”,我认为纯属子虚乌有,根本谈不上腐朽和侵蚀,整个社会本就是全球文化、互相影响,正如在东
3
亚东南亚形成“中华文化圈”一样。语言的借鉴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反应,是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可以说事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不能够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外来文化。 反应型包括对新现象的反应,是从已有现象的抽象凝练。如:“猪坚强”,一部分网络词汇就是此类。生造型即对新出现的事物或现象没有已有的词来表述,需要新造来命名,比较正式的,如:“水立方”、“工薪阶层”、“打工妹”。半生型生造即对已有词汇稍加改变或添加,使之表示一类事物(上文已提到过)或用法稍有变化。另外有具体研究某一方面的成果,如关于旧词新用有赵国伟的《白骨精的新面孔--论新词中的旧瓶装新酒现象》讲的很好,还有大量关于网络用语的热议……
以上关于新词新语的产生的论述中,我们发现,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新词新语对传统语言的冲击而感到恐惧。正如任何新社会现象的出现,任何新事物在产生之初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而事物的发展本身又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太在意这些新词新语,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末流暂时的词汇就会自然淘汰掉(就像流行歌曲只流行一段时间)。从古到今,词汇的发展从未像现在一样受人为的担心甚至想要干预,总之我们不必担心他会撼动正规语言规范。这儿又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正规”,完全是人为的,我在想,是否基本语言知识也该有所改革了。很多人不敢碰触这个问题,因为主流思想是坚决维护。拙见,即使在正确的理科问题都有变的情况(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被霍金的相对时空观完善)。这是很明显的物质性的。同样道理,意识形态领域以至万事万物都得变
4
了,当初制定标准的也是遵照当时的,并没有看那以前的(如果那以前有是否也会放弃制定当前的标准?)当然我不是很系统深入的了解当前的基本语言知识,我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修改当前的基本知识。(关于这一点我想追述一下,当前我们的生活用语也有很
多不符合语言学规范,也即“理论和现实出现了脱节问题”,即使是语言工作者也并不能保证日常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符合标准的语言规范,我们到底应该尽量规范自己的日常用语还是什么,理论的实际意义到底在哪里?应该如何实施?为什么从小学标准语言的学生都做不到?因为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所以我想借助文艺学的理论“人本思想”来阐述。我认为作为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应该秉着服务人民的原则,即使作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其内在的简易性也要求语言规范能符合人们的用语习惯,如“我来北京是坐飞机的”这类问题是不是该关注一下,对现有规范作适当调整?正如我提到的,本身现有这个规范也是按“典范的白话文著作”来确定的,为什么不能按照现在的“典范”作适当修改呢?难道我们要一千年、一万年甚至一人类史中国语言规范都不变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哲学规律的)即使不修改语言规范也没有必要太过担心动摇问题,因为
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正如历史上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听之任之虽然能够解决,但可能会走弯路,所以我不排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这里有个度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如何把握这个度来试着作一番探讨。我认为大部分的新词新语都属于语言正常发展,大多数新词新语的产生都是由于现实的真正需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包括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发展而产生的,有的约定俗成已经不属于“即兴词、独创词、
5
流星词、瞬息新词、偶遇词、语境词语”,换句话已有相当一部分“新词新语”转化为“旧词旧语”,进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部分新词新语已经“由俗转正”,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新内容(应一部分人讨论是否允许新词新语进入教学);由于新技术新现象产生的以及一些已被人所认可并成为正规词的外来语和方言,而且一般具有较长期意义的如“水立方”、“工薪阶层”、“打工妹”、“鸟巢”、“白领”、“CEO”、“铁公鸡”等这些都是可以纳入教学的。对于一些社会特殊的暂时现象或具有代表意义的社会现象的反应诸如“猪坚强”、“范跑跑”这些词应作为老师的课外扩展介绍,在社会上的使用也不应被禁止,正如《民营经济报》上广州市刘长峰《网络新词是民情反映》讲的,可以把此类反应社会现象的词当做了解民情的途径;而对于网络词汇和外来语我们下面单独来作分析。
当前新词新语中,最混乱的是网络词汇和外来语了。外来语不该用的地方乱用、瞎用。运用方式有“外语名称、汉语音译、汉语书写;外语名称、汉语音译、使用两种语文……”,用起来十分随意,甚至同一个都可能有不同的写法。记得有一篇文章讲到一个五、六十年代的翻译人由于对新词语的翻译跟不上步伐,把一个英文缩写翻译的不伦不类。外来用语需要提倡人尽量使用约定成俗的,都能认识的,不要自己新造,虽然当前社会文化有世俗化、娱乐化、快餐化趋势,但乱用不仅对当前语言造成混乱,而且别人不认识的问题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
关于网络用语,由于社会新现象等产生的如“猪坚强”等是可以被
6
正规场合应用的,对于“无语”等这类网络上兴起的符合正确价值观和规范的词可以在现实中应用(很难解清楚什么事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而对于那些诸如“我是一名宅男,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平时只用山寨货,你是不是被我霹雳到了呢?是不是很雷人”。这类不知所云的用法,由于它产生在特定的“网络”这一情境,其简便随意亦或可以理解,但完全不能用于现实生活,更不能进入教学,因为它偏重于恶搞。换句话,属于“自由泛滥”。由于网络相对大的自由度,有的人就不加节制的过分发挥想象力,不仅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化,而且对整个语言界带来了混乱,对思想也有侵蚀(快餐式、随意式)。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想应该从源头上加以引导,即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正规语言规则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引导拒绝使用混乱的网络用语。
总之对于当前出现的新词新语,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以自身自然发展为主导,适当加以引导,使语言既保持纯洁性,又能彰显其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 陈文博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0卷第4期
《新时期新词构成特点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变动态势》 陆茵 《现代汉语新词语考察》 于红 《南京师大学报》 《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原则》 王铁坤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