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理论复习提纲答案版

文学理论复习提纲答案版

来源:爱go旅游网


《文学理论》考试复习大纲

(1) 文学的定义(参看第四章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审美含义是今天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和散文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 典型(参看第十章第二节之“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部分)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3) 艺术构思(参看第七章第二节之“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部分)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4) 文学批评(参看第十六章第一节之“文学批评的界定”部分)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的立场、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5) 创作动机(参看第七章第一节之“创作动机”部分)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在文学创作中,创作动机的实现固然要依赖材料的储备和艺术发现获得,但实际上,创作动机却常常是暗中支配和决定作家搜集资料范围及其艺术发展方向的潜在操纵力量

(6) 文学理论

1

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相关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7) 意境(参看第十章第三节之“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部分)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最高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是我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国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8) 话语(参看第四章第三节之“文学与话语”部分)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9) 灵感(参看第七章第二节之“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部分)

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心理学发现,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10) 文学理论的性质

(参看第一章第一节之“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部分)

研究文艺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文学理论图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作为基础。

2

(11) 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参看第六章第一节之“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部分)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选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人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3)文学创造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种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12)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参看第七章第一节之“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

3

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它像一盏灯塔,照亮了主体积储在记忆中的有关材料,并使其在短暂的瞬间,围绕此种发现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进入创造过程。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造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发现”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

(13)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1. 文学活动论: 认为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强调社会劳动、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2.文学反映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了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的内容。 (1)反映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反映论的提出:列宁论托尔斯泰

3.艺术生产论:强调艺术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区别的特殊的精神生产,不是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强调文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以其特有的审美表达机制和审美蕴涵特性介入社会意识形态空间,既有审美性质又有意识形态性质。 5.艺术交往论:

(14)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参看第十章第二节之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部分)

关于文学典型与典型环境的关系,从三方面思考: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指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二,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其三,

4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举例略)

(15)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参看第四章第二节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部分)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这可以从目的、方式、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从目的看,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艺术形象充满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觉。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16) 对意象与意境的理解

意境

5

(参看第十章第三节之“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部分)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最高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是我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国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文学意境的特征

(参看第十章第四节之“文学意境的特征”部分)

(1)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南宋范晞文指出意境的特征是:“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可以是景中藏情,也可以是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但都是情与景交融不可分。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意境的三个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举例说明略)

意象(指审美意象):

(参看第十章第四节之“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部分)

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的特征有三:一是哲理性。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二是象征性。这是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特征。这里说的“象征”指狭义的象征。也就是说,意象实际上以成为某种“意义”的载体。“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

6

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黑格尔语)“形象”是否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这一点便成了判定一个艺术形象是不是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三是荒诞性。这是意象的形象特征。包括了形象上的荒诞性和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即外在形态荒诞奇怪,内在事理有悖常理。总之,形象上的“愈出愈奇”,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

(17) 叙事性作品中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关系 P237(以下为我百度的答案) 一. 情节对人物的作用

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有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它往往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情节的发展过程能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性格与性格之间矛盾冲突的必然性。没有恰当的情节,人物性格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情节表现着人物性格,情节也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不能得以体现。曹雪芹不选择“宝玉挨打”这一情节,那么,很多人物的情格也无法得到体现。

典型的情节巧妙调动人物心理要素,真实地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若渴,雄心壮志的枭雄形象在“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一切优秀的文学创作经验全都说明,情节是表现特定环境中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服从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又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没有情节,人物性格难以表达得具体生动。 二.人物对情节的作用

小说一般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有序地安排各种情节发生。人物形象是社会人生的生动写照,是具的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它总是能使人人中领悟出人生的某些深刻意味,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历史的某些悠远内涵。困此,人物形象往往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7

人物与人物性格的冲突,一个人碰到另一个人,产生了矛盾,才会产生情节,才会有事发生。例如,一个爱热闹,一个爱安静,矛盾冲突自然而起。挑选班干,两人争夺手段不同,都是由于性格影响的。 三.环境对人物的作用

人物和环境是相对而言的,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的总和,不仅包括山川草木、气候风物等自然环境,而且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对人物性格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四.人物对环境的作用

作家艺术家认为,典型环境有时候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人对所处的环境又具有某种能动的反作用。 五.环境对情节的作用

环境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从大的方面看,也是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面以凌力的作品《少年天子》为例。 六.情节对环境的作用

一定的故事情节会对环境发生影响,使环境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在优秀文学作品的殿堂中,找到了情节、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故事情节是特定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而人物与环境又促使情节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人物性格在情节中得以表现和发展,情节促进人物性格的变化;环境是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基础,而情节和人物性格又在环境中演变。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