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授课人:杞县沙沃二中-------杨红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了解阿长得性格特点,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建立朴素的阶级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结合的写法。 2. 感悟本文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
阅读领悟法,互动研讨法。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所写主要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美女蛇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呢?美女蛇的故事惊险,有趣,生动。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的有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的来历---摆成“大字”的睡相--- 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文章介绍了长妈妈名字的来历,身体外形上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成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规矩,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这是本文的重点。
3. 归纳文中的每件事刻画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特点?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长妈妈名字的来历 ---------地位卑微低下 喜欢“切切察察” ---------絮叨琐碎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元旦吃福橘 ---------迷信,淳朴善良 教给我许多道理 ---------关心爱护我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纯朴
买《山海经》 ----------热心善良,对孩子关心爱护
4.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词句?看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能是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感情?
纵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产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这样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赞美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五.小结
总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六.布置作业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代长妈妈说些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