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探微
作者:张学云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8期
摘 要:新课标提高了对实验的要求,更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然,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课堂弹性,克服了阻碍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采用“前开后敛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弹性 有效教学 前开后敛式
一、问题背景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后者往往更易被忽略,趋于形势化,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瓶颈”课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1.课时少,教师不重视;2.学生达标意识不强,一进课堂便照方抓药,按部就班,每堂课下来收获甚微;3.课堂时间有限,无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4.课堂教学凌乱无序,无法组织有效教学。结果是:1.实验课被淡化、滞后、偷工减料甚至被取消;2.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只限于死记硬背,实验技能的掌握仅仅是“零砖片瓦”,更谈不上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极差,以至到高三时谈“实验”色变,高考中实验得分率很低。
如何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创新,更有效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探索的一个主阵地。 二、实施策略
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在课外下工夫,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要做好两点:其一是抓住课堂的弹性,即不能仅仅依靠45分钟解决所有问题,应当适时地向课外延伸,但不是指“拖堂”;其二是对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不折不扣的规划《预习报告》
(1)《预习报告》在整个实验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人们却往往忽略这一重要环节,因为有了它,我们的教学才像“一支有作战计划的军队”,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落到了实处。有了这一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才能使学生在进实验室时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我们的这堂课就是有备而战,为我们组织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预习报告》的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预习报告》必须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验课实施之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进行独立规划,学生要做好“四忌一简”:一忌照抄照搬,二忌抽象难懂,三忌内容不全,四忌条理不清;一简即简单明了,直观实用。根据实验目的尽可能将抽象的文字用简单直观的表格形式规划成课堂教学程序。为保证这一环节不流于形势,教师要做好“一导一督一统”工作:一导是指导预习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一督是指督查预习报告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一统是指在课前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最终形成统一的实验预习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最终达成共识,以便能协调后续的课堂教学。
2.有效有序地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试验预习报告》的书写,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拓宽了课堂有效时间,这样我们就有条件采取“前开后敛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将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操作,教学方式采用开放式,教师在这里只需做好“指导”:指导学生有序地按《试验预习报告》的程序自己动手操作,指导小组间相互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实验操作方法,处理实验中的突发问题,解释实验中的反常现象。第二部分为实验完后进行组织问题讨论。教学方式采用收敛式,教师在这里要做好“质疑”。问题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实验方案的优化及实验现象的探究;2.实验成败的关键及造成实验误差的主客观因素;3.联系高考,分析、讨论实验题型,让学生了解实验题的命题方式与策略。 3.保质保量地做好反思与评价
教学中必须建立和落实好评价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和优化实验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一节课的成败,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得到发展。
4.酌情酌量地增大实验课的比例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考纲要求适量地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让一些重要实验走进实验室,这样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将实验课的教学总结为如下流程: 三、实施效果
这种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理念,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具体表现为:1.让学生从“练习册式”的实验报告中解放出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价值。2.学生参与了从预设到实现的整个实验过程,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3.通过建立学生评价、师生评价、自我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规范了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习惯,减少了实验教学的随意性。5.让实验专题走进实验室,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