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百行殊途而致—祛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探微缪宏(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高中部,江苏无锡214011)摘要:《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祛康、山涛研究的重后汉书朱穆传曰:“著绝交论,盖矫时之作。”案朱要作品。二人的政治抉择与私人关系、个性气质与哲学穆集又有与刘伯宗绝交书及诗。[I](凡下文引秸康作品思想是贯穿交织于文本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体现均出自戴明杨《稽康集较注》,单注篇名、页码)了二人纯洁、高尚的名士之交,后者则深层次地建构了由引文可知,“绝交”二字,或言有无,或言寄意,或他们的理想追求、情致旨趣。基于此,本文试图作一新言矫情,或言矫时。若姑且将题名真为问题悬置,有无之探,展示二人异途高标的君子人生。争可息。寄意、矫情、矫时诸说与政治因素、稽山二人关关键词:祛康山涛绝交书个性思想系交融一起。但就学界而言,多从政治角度来阐释作品,弱化甚至忽视了二人的私交。诸如陈寅属先生(参见《陶稽康是魏晋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历经正始玄学、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鲁迅先生(参见《魏晋风度竹林玄学两个重要阶段。其思想深邃,人格高逸,趣志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种阐释过于强化政治与人执守以及其悲壮的人生卓然于历史苍弯之中。历史逝物个性的对立,无意中将人际关系弱化或扭曲。如水,我们只能凭借残存片断记载去追寻哲人伟岸的“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23(以下凡神姿。然而,点点滴滴的文字碎片常常给我们带来许多引《晋书》仅注篇名、页码)嘉平元年(249)高平陵政变,迷茫,甚至误读。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及片断史料,小心司乌鳃诛曹爽、何晏诸人,夷其三族,数千人遭杀戮数论证和探析《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人物的政治倾向与私起;嘉平三年(251)司马彭逼死王陵,诛曹彪,夷三族,人关系,及其个人独特的气质与思想的内在联系。暴尸三日;嘉平六年(254),司马师诛毋丘俭、文钦,“传首京都”;甘露三年(257)司马昭诛诸葛诞,夷三族;甘关于《与山巨源绝交书》(以下简称《绝交书》)的考露五年(259)魏帝曹髦被戈刃穿背,死于非命……亲曹察,历代学者或侧重政治因素,或滞于二人交往,或涉集团的鲜血滴满了魏晋禅代之路。秘康素与曹魏集团及内容辨析……众说纷纭。然而关于“政治与人物之间有瓜葛:其父楼昭曾任曹魏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三国关系”的厘清是理解《绝交书》重要环节。志王v传》注引《a氏谱》);mlt本人又与曹魏姻亲,任就《绝交书》题名而言,戴明扬《秘康集校注》卷二中散大夫,而其“名士”身份更难以避开司马氏集团的列举诸说:耳目。稽康的政治姿态确乎关系其安危。与之同时,以拭张云辙选学腰言曰:“王志坚古文澜编制‘与山巨君纂国的司马昭在政治上又推行“以孝治国”的方针,表源绝交书’,后题曰:‘此书旧题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面上是扶植“名教”,实为践踏“名教”,名教成为其政治步夜简傲,其言伤于峻则有之,则有恶于山公也……书上的遮羞布。“越名教”的《绝交书》写作起因应与之相题本出自后人,今去之。’云傲案:篇中并无‘绝交’之语,关。“人伦有礼、朝廷有法度,自惟自熟,有必不堪者七,去之良是。野客丛书云:‘步夜有《与吕长梯绝交书》,今甚不可者二”。(《绝交书》第119页)人伦法度、汤武周孔选不载,见稽集中,或因此“绝交”二字而误与。”’成为稽康身上的羁绊。“游心于寂寞”,“愿守陋巷,教养梁章拒文选旁证曰:“今按干桃野客丛书云‘仆得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昆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稿康集》十卷,文选惟载康《与(同上、第127页)成为秸康的希冀追求。他的这种言论似山巨源绝交书》一首,不知又有《与吕长佛绝交书》’。乎是其对政治环境的反应。“寄意”反抗之说由此产生。《崇文总目》谓《裕康集》十卷,今其本具存,王林所言,依如鲁迅先生所说:“司马Ril(按:应为司马昭)因这篇文皆载第二卷,可证文选有此题,出于本集,自来如此,无章,便就得将稽康杀了。非薄了汤武周孔……在当时关误明矣。王氏之说,恐不足据。张氏附之,亦误之。”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叶渭清曰:按中散与山公交契至深,此书特以一寄意,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格康都说不好……在非真告绝也。白孔六帖二十四恤孤有云:\"稽康临刑,谓这一点上,稽康于司马氏的办事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子绍曰:‘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其中情相信如此,而云就非死不可了。11[31这种影响应是双向互动的,《绝交书》绝耶?康别传说之云:‘岂不识山之不以一官遇已情邪,即是影响互动的产物。显然论及二人绝交无法绕过政治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耳。’斯言最为近之。”实况,但这并非是说《绝交书》成为二人的绝交宣言。扬案:书尾有“并以为别”之语,即所谓绝交也惟绝山涛置身于稽康与司马氏集团中间,宛若一纽带。一面,正如《晋书山涛传》所说,山涛与宣穆后有表交”二字之有无,又不足辩矣。出于一时之啧月卜真绝耳。至于书题本出于后人,则“亲,历任晋尚书吏部郎、大将军从事中郎、相国左长史、以瑙2008-1{一臀一)默、、、车都尉、太子少傅、散骑常侍等官职,在司马氏王朝中官运亨通,宠信有加,显赫一时。诸如:钟会作乱于蜀,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会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抑。”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山涛传》第1224页)司马昭对山涛是深信不疑。若不视之为心腹,怎会将后方大事托付于他?而山涛言行中又表现出他对晋王朝是忠心不二、竭力服务的:涛甄拔隐居,搜访贤才,放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山涛传》1224W)显然山涛认同并服务(至少行为上认同与服务)于司马氏集团。但另一方面,山涛与稽康曾同游竹林,情谊甚深。《晋书山涛传》云:(山涛)与祛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山涛传》第123页)又有《世说新语》诸言应证:《贤缓》:“山公与祛、阮一面,契若金兰。”闭(以下凡引《世说新语》均为余嘉锡本,仅注篇名、页码)《任诞》:“陈留阮籍,谁国祛康,河内山涛…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任诞》第727页)秘、山二人的友情似乎并不因双方的选择及时势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从点滴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窥其一斑:毋丘俭起兵,裙康欲起兵应之。山涛知其必败,劝秸康息事。(《秸康传》第1373页)可见山涛在时局日益不利于稽康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以个人的远识卓见来奉劝朋友全身自保,并不因其与曹魏有瓜葛而置身于事外。再如《世说新语政事》载:秘康被诛后,山涛举康子绍为秘书垂。(《政事》第171页)《晋书》卷五十九《忠义》亦有相关言论:秘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语》有言:‘父子罪不相及。’稽绍贤件却缺,宜加放命,请为秘书郎。(《忠义》第2298页)”此上史料中,我们可以窥知,稽山二人情谊至深,“契若金兰”,临事可托,互为知己,断不会轻言绝交。而一些学者过分侧重二人的政治倾向及当时政治环境,推测山涛“摇尾于奸雄之前,为之功狗”,(余嘉锡《贤缓)注第680页)或认为司马氏借用山涛与秘康的好友身份收买拉拢秘康。15l49者认为此种论断颇有歪曲山涛形象之嫌,(《世语赏誉》评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并且易误导人们认为山涛即司马氏集团的“走卒”棋子,其行径即代表此集团的利益,于秘康有害无益。于是臆断秘康愤而作书与山涛绝交。《绝交书》的写作动机与政治有关,但其未必是针对山前人已发觉涛。(此点在前文引述戴氏《)m康集校注》释题言论中,从《绝交书》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窥其一斑:“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绝交书》第113页)细品味此二句,前句无疑言说山涛傍通众艺,多有许可,少有疑怪,性情宽容。后句是述己性情、,与世多殊。一偶’,字多为人误解,实非“偶然”之义,而是《尔雅》所释“遇”义,郭璞所说“值”义。(参阅戴氏校注)二人性情虽然相反,但是稽康对山涛的评议是持褒扬之意。“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此句稽意更为明朗,兼天下而能自得无闷的人,自古少有,而山涛归属其一。可见稽康是褒而非贬。下文中秸又举老子、庄周、柳下惠、东方朔、孔子、子文等人与山涛并称,是“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之人。(《绝交书》第115页)山涛形象在秸康心目中并非某些学者所认为的“若摇尾功狗”。“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人山林而不反之论”。(《绝交书》第116页)格康认为山涛出仕,亦是君子之道,勿用非议。这暗契二人金兰之交,也是认可山涛的政治选择。下文中,秘康罗列自己读书之思、生活举止(“七不堪”、“甚不可二”等本是述志,其目的无非是向山涛表明心迹—“直木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桶,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绝交书》第124-125页)而已。至于文中涉及“强越人以文冕”,“养鸳雏以死鼠”诸句,笔者认为稽意不在讽刺山涛,而是在渲染违逆“循性而动”的错误之举,说明“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绝交书》第123页)的正确途径。可见刘鳃《文心雕龙书记》称:..稽康绝交,实志高文伟。”]6[实是中肯评说。政治与个人选择确实有关。但若以此来用政治的束带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志向、交往等一并紧缚住,其结果只能上纲上线,广树对立派系,且他们之间若渊涧相隔,无法雷池相融;是与非,贤与不肖‘…被整齐划一,此举无异于弱视人际交往的共同之处,泯灭个人生活的缤纷多彩;残存的只是鲜明的政治烙印。对于《绝交书》中政治与个人交往,友情等,无疑是需要实是考察,以免用政治的墨镜遮蔽个体人生的多彩闪光点。稽康的哲学论文,通常是问答辩难的形式,诸如(明胆论》、《难自难好学论》。《绝交书》作为答复书信和它们一样是一篇不同玄学观碰撞的作品,并且又为山、格二人不同个性的舒展提供了舞台。思想与个性、个性与思想互相融渗、互相支持着双方的人生追求与抉择。对二人不同的玄学倾向,学界已有指出,如王晓毅先生(参见《中因文化的清流》)。但更多的是忽视或弱化山涛的思想倾向,客观上造成秸康思想、个性分析的单调与苍白。甚至主观预设其中某一人思想境界、人格追求甚高为前提,针贬另一人,诸如高华平《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①,这种横向比较忽视了玄学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及人物个性的发展与变化。山涛虽然没有哲学著作传世。但我们可以根据有关史料推知其思想与个性。《晋书山涛传》: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山涛传》、第1223页)(太平御览》卷447:山公中怀体默,易可因任,平施不挠,在众乐同,游刃一世,《文选王俭不亦可乎!171褚渊碑文》注:《山涛淳深慎嘿。山涛莫见其际。世说新语》:[81《赏誉》:“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赏誉》第423页)《识鉴》注引《名士传》:“晦呛为与道合,其深不可气,不能相生”,(《明胆论》第249页)但二者又可相互作用。落实到社会历史领域,则需要社会如自然界一样和测。”(同上第389页)魏晋品谈人物,多重在展现其内在思想与精神。山涛深谙老庄哲学,“隐身自晦”,“在众乐同”,和光同尘,谙于世俗又不滞于世俗。在山涛看来,人生若“天地四谐,营造“至德之世”,追求人的自然本性。这种主客二分,又具有经验论色彩的观念在处理“名教”与“自然”关系时表现为一种理性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如果说在稽康前期的论述名教和自然关系时还不突出,存有和时,犹有消息”,(《政事》第171页)人世像自然界一样更替,社会也是如此,不滞于一朝一代。落实于生活中,因时、因事而动,又不妄动。初为布衣,即预知“后当作三公”;(《山涛传》、第1228页)毋丘俭起兵,知其必败,劝积秘康息事;(参见《稽康传》、第1373页)别人相贿赂,照收不误,但尘封悬搁,案发后,与之无涉;((山涛传》第1228页)仕于晋,则竭力为其服务,“甄选隐居,搜访贤才,族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幕尚,风俗颇革”。(同上第1224页)仕途之旅以“道德为世模表”。(同上第1226页)在山涛身上显示了正始玄学名教与自然的调合,并且圆融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始政治玄学与人生处世哲学的融合发展。山涛游刃一世,官运亨通,于时势不违逆而作。《绝交书》中秘康称其“傍通”,誉之为“并介之人”,既能兼天下又能耿介自守,这实是对山涛思想及处世原则的肯定。就性情而言,秘康与山涛存在很大的差异:((康传》:“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o(K}康传》第1369页)《向秀传》:“祛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向秀传》第1374页)《三国志王集传》:“时又有谁郡祛抗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任侠。re[9]《世说新语品藻}};gasp,叔夜俊伤其道”。(《品藻》第520页)《容止》:“祛叔夜之为人,严严若孤松之独立。”(《容止》第609页)《诗品》.\"#中散诗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计直露才,仿渊稚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0」《文心雕龙才略》评秘文:“师心谴论。”j1l[稽康祟尚老庄任自然,其容:土木形骸;其行:远迈不群;其言:峻切师心;其意:远而疏……清高狂傲名士形象得以展现。他对世事多讽议,不滞于传统观念,以致《绝交书》言称:“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这是其性情所致,也是其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稽康哲学迥异于山涛揉合懦道,追求名教与自然统一的政治、处世哲学。在宇宙论上,秸康接受了秦汉以来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论。“浩浩太素,阳耀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太师篇》第309页)“元气陶砾,人生0,焉”、(明服论》第249页)’天地合德,万物资(原作“贵”生;寒暑代德,无行以成”。(声无哀乐论》第197页)太素分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化物。气为物之本,循气可推究物之理。这种“理,11UP“自然之性”。诸如声音是音乐之本,气的运行;“明”与“胆”分别源于阴阳二气,“明胆异正始玄学相似之处,那么在后期的《绝交书》中则最大限度地与之相区别。《释私论》是秘康前期之作,言:“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能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释私论》第233页)无私无欲,率真而顺道。而在《绝交书》中人伦之礼、朝廷之法成为羁绊;被统治者歪曲的汤武周孔应当非薄;六经多为抑引人的不良工具;人的自然本性应不可剥夺。显然在《绝交书》中,稽康批判地撕破名教的虚伪与罪恶。深人品味,这种否定的、批判名教的言辞中,稽康对生命的欲望何等的强烈,这是人性从压抑中觉醒时的悲戚呼唤。依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气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n[12]在名教的强大的威慑下,哲人只能希求陋巷叙阔,浊酒素琴,陈说平生,“离事自全,以保余年”。(参见《绝交书》第128页)稽康在《绝交书》中的叛逆言辞,无非是为其个性、玄学观力争合理存在的理由。这是其哲学中自然人性观发展的结果,也是与其“汗直师心”的性情互动影响的结果。迥然别于山涛“淳深”谙世,圆融时世与玄思,整合名教与自然;这是两种玄学观发展到极至的不同表现,也是两种不同的个性逆向发展到极至的结果。《绝交书》则是这两种玄学观及二人不同性情碰撞的骚站,在这里不存在精神境界的高低,不存在理想追求的是与非,任何抬高与贬低一方的评说,笔者认为都是不尊重文本及历史事实。余论综上所述,政治与私人关系、个性与思想的联系是《绝交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两个方面又相辅相成,相渗相融,不可分离。此外,关于《绝交书》的理解,要言之,有以下两点亦需注意:首先,《绝交书》实是一篇鲜活的人物“对话录”。以稽康为明线,山涛为暗线。这篇对话录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交往的需要,而非刻意追求玄远晦奥,掩盖个人意图。我们可于平易的生活画面中抓住二人的思想倾向,体察人生况昧;可于细微的生活事件中,窥视历史洪流。但不可究其一点,牵强附会,过度诊释文本内容。其次,稽康《绝交书》之后,尚存《与吕长梯绝交书》、《幽愤诗》二诗文。笔者认为,《与吕长梯绝交书》,言简意赅,尹仅是表达秘康仗义执言,痛斥包藏祸心的吕长梯,毅然与之绝交而已,其内容远没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丰富。《幽愤诗》多抒发秘康的牢狱之思。“惨”、“愧”、“负”、“疚”等词汇的运用,以及“不训不师”、“凭宠自放”、“乐道闲居”等生活片断的回忆与希求,某些程度上是稽康自悔,自我行为的颠覆及向过去哲学思想的回归。这显然无法表达稽康生平中行为与思想的最强音。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讲,《绝交书》无疑是稽康后期思想、行为、精神的最光辉的亮点。(下转第107页)77位为“大学预备教育”,把过去的升学率竞争演变为名牌大学录取率的比拼,这样的观念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从政府到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学校和师生家长,都应该树立新的人才观、评价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上名牌大学能成才,上普通大学也能成才;上大学可以干大事,不上大学照样能千成大事。海尔集团的张瑞敏、青岛港的许振超、香港的成龙、上海的刘翔、当年中国女排的姑娘及她们的教练袁伟民,哪一个是北大清华培养的?哪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没上大学不是照样创造奇迹,为国争光吗?当然,我们丝毫没有贬低大学教育的意思,问题是对人才、对学校评价要多元化,不能仅以升学率这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校。而作为学益有限。可将达标创建变为底线评价,即设定软硬件底线指标,要求区域内所有高中均达标,检查时侧重查非重点高中,这样的政策导向更有助于高中均衡发展。结对帮扶即政府指定名校与非重点高中结成对子,期望通过名校带动一般高中。但实践中形式和象征意义往生及家长,也应该认识自我,找准个人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校,完全不必不顾个人实际硬要上名校。作为非重点高中学校,则应力争办出特色,与名校错位竞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三,要调整政策。目前,对教育均衡发展已达成共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通过划片招生、禁办重点班等予以初步落实。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起步未久,主要政策为指标分解、示范引领、达标创建、结对帮扶、名校扩张等。指标分解是指在高中招生时拿出重点学校部分指标分解到各初中。但因为只拿出少数指标且附带较高分数要求,名校招收的依旧是一流的生源,生源不均衡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应该仿照初中划片招生,使生源基本均衡,促进公平竞争,调动所有高中积极性,以百花齐放取代一枝独秀。示范引领即政府强力介人,重点打造名校,树立标杆和样板,以期典型引路。但因名校受政府扶持过多,其发展并非完全凭借内力,其经验也就不具有普适性。应以专家引导代替之。校际差异永远存在,均衡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把差异做为宝贵的资源,由专家出谋划策,学校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之路更为现实。达标创建即设定各类学校标准,鼓励学校努力争创高一级学校。这种政策容易使政府更多关注代表地方形象的“窗口”学校的建设.薄弱高中从中受往大于内容和实际价值,结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应该以联合办学取而代之。仍是政府干预,强弱携手,但要实质性联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捆绑评价,促使名校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尽到义务,真正带动弱校发展。名校扩张即将名校改建、扩建或办分校,美其名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扩建后的,’巨型学校”稀释了优质资源,同时又把有限的优质生源悉数招至门下,加剧了非重点高中的生源危机,导致了新的不均衡。应该对名校扩张冲动进行约束限制,对已经扩张形成的几十个班几千名学生的“巨型学校”下决心进行拆分。因为巨型学校关心的是“规模经济效益”而非“教育效益”。但有违教育规律的盲目扩张最终将导致“规模不经济”和质量下滑,政府若在扩张中推波助澜最终将难辞其咎。第四,应合理布局。高中有别于义务教育,合理规划建设至关重要。边远山区、牧区,交通不便,高中难以发展。一般乡镇,人口有限,居民收人不高,硬要设高中不利于学校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地方在调整高中布局,趋势是将高中设在县城以上,非大规模乡镇尽量不设高中,这是很有道理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将高中集中于城市(含县城),有助于高中保持适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由来已久,原因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我们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但我们不能因难止步。只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转变观念、调整政策、合理布局,并持之以恒扎实推进,就能逐步还清历史欠帐,实现高中均衡发展的目标,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教育者的一份力量。(上接第77页)注释:月,第1360页.①高华平《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第212-213页:“山涛、王戎原本属于‘俗物’,醉心于名利场,于酒色亦有所欲,但为了猎取更大的功名,故假‘自然’而行之。在魏晋胜负未了,釉、阮遗世而具有高名之时,山、王亦尾随而入‘竹林’一旦曹马大势已定,则山、王以为韬光养晦[3]鲁迅.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第108页.[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679页.已足,先后投奔司马氏门下,藉交游釉.阮为资,为司马氏效命,既获林下之高名,又享能臣之利禄,优哉游哉,名利双收。……山涛本为名利之徒,其预‘竹林’,乃工于心计之表现,一为博取高名,二为等待时机。”参考文献:[1〕戴明扬.裕康集校注(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1月,第’112页.[2〕房玄龄等撰.晋书釉康传.中华书局,1974年11[5]王晓毅.裕康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44页.仁6][11」刘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第456,700页.[7][81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杜,1997年1月,第635,636页.[9」陈寿著.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1973年11月,第605页.仁10」许文雨编著.钟嵘诗品讲疏.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8月,第68页.仁12〕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94页.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