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3卷 第6期 双月刊 2014年11月 doi:13.3969/j.issn.2095—6584.2014.06.005 以襄阳古城为例 张菊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襄阳441021) 摘要:襄阳古城的旅游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硬件因素,更有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独有人文历史价 值。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抓古城建设,持续开展文化植入渗透,是延长古城旅游生命周期高峰发展期的必选良策。 关键词:襄阳古城;旅游;人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584(2014)06—0005—05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不单是 权利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1]文化是城市的灵 魂,在建设旅游城市已经成为广大共识的今天,文 化植入尤其重要。 襄阳古城既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也具备现 代城市功能,具有建设旅游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分为探查阶段、参与阶段、 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2】 相关研究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多个因素相 关,包括市场需求、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等等。而控 制与调整旅游地生命周期则是旅游地必须时刻考 虑的问题,目的是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和引 去年以来,襄阳市政府提出要以文塑城、以文兴城, 导,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因素对扩展旅游地的生命 周期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以强烈的文化意识保护和传承文化,建一座有文化 味的古城。应该说对襄阳古城的建设定位准确,是 确保襄阳古城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是,如 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达到古城文化、结构、功能,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和城市环境的根本转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问题。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与两个案例 图1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图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理论认为,旅游地发展不 可能永远处于同一个水平,而是随着时间变化不断 (二)浙江瑶琳洞 瑶琳洞于1979年初探,1980年7月试开放, 1981年开发成熟,1988年纳入富春江一新安江国家 演变的。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 收稿日期:2014-09—06 作者简介:张菊芳(1979一),女,湖北随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 5 张菊芳 级风景名胜区,曾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浙江省十佳旅游胜地”,是溶洞型旅游地的典型代 表。瑶琳洞的年旅客量在开放当年为17.6万人次, 随后4年游客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40%,至 1984年达到最大,为125.39人次。从1980年代中 期至今,年游客量一直呈下降趋势,2002年游客量 为33万人次,随后趋于稳定。总体上瑶琳洞的旅游 吸引力已经步入衰落阶段。 以瑶琳洞为代表的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基 本相似,其原因主要由于洞穴封闭、资源普遍、景观 雷同,而且旅游功能开发单一,是一种封闭性的旅 游资源。游客不会因为旅游时间的不同而观赏到不 同的景致、感受到不同的体验,游客重复旅游的可 能性小;而且由于受地理因素限制,溶洞很容易被 一次性开发,以后很难再开发新的景观来增加吸引 力。同时,资源大量存在,竞争力强,许多溶洞景观 大同小异,参与性不强,仅以观赏性为主的溶洞型 旅游势必缺乏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锦绣阿房宫景区 景区选址位于西安阿房宫遗址南面300米处, 占地680多亩。1995年开工建设,2000年正式开 放。景区提出“东有兵马俑,西有阿房宫”的口号,并 推出“宫廷歌舞”、“编钟编磬”等演出,一度很受欢 迎。但在2003年后,由于受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 游客Et趋下降,提前进入衰退期。2013年更由于规 划等原因被拆除,建成到拆除仅13年。这是近年来 由旅游开发热潮带动起来的一大批“官”、“庙”微缩 景观、人造景观盲目上马后又“闭宫”的典型案例。 据媒体报道,锦绣阿房宫景区并非真正的阿房 宫遗址,为典型的人造景观,并没有纳人本地规划; 且运营以来效果并不好,甚至没有收回投资成本。 从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该景区存在先天营养不 良,对市场需求因素评估不足,没有产生积极经济 效应;同时社会效益以及环境因素对该项目都产生 了消极影响,导致项目最终失败。 (四)结论 以上两个旅游项目尽管性质不同,但都存在一 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文化内涵不深。瑶琳洞作为观 赏性景观本身不具备植入文化的基础,加之并不唯 一,衰落是必然的,即使具有唯一性,游客再次光临 6 的几率也不大,不过可能会延缓衰落。锦绣阿房宫 景区本身为人造景观,在所观赏、参与景观建筑上 没有历史厚重感,游人没体会,社会也不会重视,项 目失败有其必然性。 从实践看,观赏类景区如果不及时开发新的景 观、看点,普遍存在由于产品老化等因素导致游客 急剧下滑,近年来类似黄山、泰山等老景区均存在 这些问题。相对而言,如孔府、武当山等兼具人文历 史性质的景区则巩固期相对较长,这些景区由于负 载了历史、文化因素,不仅能吸引中远程游客,而且 有不少回头客源。 所以,在旅游开发上,必须结合实际,深入论 证,顺应地方文脉,扬长避短;运营后做好加工和提 升,深化产品内涵,延续产品期限。尤其要注重文化 植入,用建筑凝聚人文、历史理念。 二、襄阳古城现状 (一)古城历史 襄阳城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南岸,三面 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所看重。楚 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 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 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池” 之说。 《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 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 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由于特殊 的地理位置,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 争的硝烟不断弥漫,《三国演义》中有31回故事发 生在襄阳;本地名人辈出,不少文人骚客驻足,留下 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 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 诗篇《汉江临泛》。可以说,襄阳城承载的历史厚重, 尤其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二)开发现状 襄阳古城建成以来,历经沧桑,时兴时废,保留 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 新城。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 凰山诸峰,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 “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古城墙体高约1O米, 文化植入与旅游城市开发 厚1.3~1.5米,全城周长7 322米,原有阳春、文昌、 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 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 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 000多个。现仅剩临 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 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 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 围环绕着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 目前,襄阳城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f-1、小北 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f-3;古城四方角楼分别有 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古城中建有鼓楼(昭明 台)、谯楼,以及襄王府绿影壁等。从:ttl'-]到昭明台 建有仿古步行街,古色古香;近年来,城外护城河建 设也基本就绪,可绕城泛舟而游,可见城垣高筑、垛 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 不胜收。 (三)发展前瞻 相较于目前国内开发已经比较成熟的丽江古 城、凤凰古城、平遥古城以及西安城墙等,襄阳古城 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古城规模适中,较凤凰、 平遥等都大气,旅游有纵深;但又没有西安城墙过 于大、长不利于游玩的弊端;二是文化底蕴更深厚, 襄阳古城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襄阳史 称“铁打的襄阳”,缘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 岘天设,山川环卫。也缘于襄阳地处南北分界,自古 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之称,历 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3 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小 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 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 复襄阳之战、李自成攻襄阳之战、以及解放战争中 的襄樊战役等。可以说,襄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 争史,而每次战争无不在襄阳城墙上留下烙印。三 是护城河独一无二。襄阳护城河宽度是中国护城河 最宽的一条护城河,有“中国第一护城河”之称。四 是相得益彰的景观群。襄阳城内,有北街仿古一条 街、昭明台博物馆、王府绿影壁;襄阳城外有古隆 中、习家池、米公祠、真武山、鹿门寺、岘山风光等, 加之即将建成的“唐城”影视基地,尤如点缀在城墙 内外的点点星辰。这些风景区蕴含的人文历史、才 子佳话无疑将为襄阳古城墙增辉添彩。除此以外, 尚有许多诸如汉广亭、岘首亭、羊杜祠、汉主庙、呼 鹰台等等人文胜遗尚未开发。 可以说,襄阳古城旅游开发潜力很大,以古城 为纽带,汇内连外,将成为一颗旅游璀璨明珠。 三、文化植入与襄阳古城开发 据媒体报道,《襄阳城墙文化保护规划文本》 (201 1-2030)已获国家文物部门批准,未来20年襄 阳古城保护的方向是减人口(城区企事业、机关单 位外迁)、矮建筑(城内建筑最高不超昭明台)、弱交 通(减少私家车,限制货车通行)、通城墙(恢复城门 和城门楼)、连活水(汉江一南渠一护城河水系连 通,护城河一圈泛舟),方向明确。关键是如何以文 塑城、以文兴城,在文化植入的精、准、细上做文章。 (一)原则 襄阳古城不同于一般城市旅游建设,因为其本 身具有较多的人文历史资源,更有楚文化、三国文 化的厚重历史,尤其是历史文化作为一种不可:再生 的资源,代表着古城的灵魂。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 景区,它承载着城市功能。所以在开发建设上,一定 要拓宽思维,不能把古城的保护开发仅仅看作:黾为 了发展旅游经济,而应把这项工作当作文化人类学 的一项重大工程,从文化延展的本身出发去保护历 史文化古城,留存历史、弘扬文化、服务民生。旅游 经济作为衍生产品,随着古城的建设自然会有效益。 一是要突出特色。特色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也 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按照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存在的前提,也是得以发展的 基础。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突出特色,襄阳古城的定 位,笔者以为,最主要应该是战争人文历史,以战争 史实整合其他文化,这是其独有的竞争优势。相应 的,定位一旦明确,所有的建筑、遗产本体开发都要 围绕这一色调开展,突出厚重、冷色,而不是飘逸、 绚丽。不仅如此,还要注重营造好周边环境,通:过环 境来保证和塑造文化遗传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 性,使其充分发挥重要的文化职能,留下城市的历 史传统,留下历史的文脉。襄阳古城、山东周村、山 西平遥等1O座中国古城镇联合成立中国十大古城 镇联盟,基于这一平台,对于襄阳开展特色建设应 该大有促进。 7 张菊芳 二是要体现美学。无论是吸引游客,还是提升 城市凝聚力,美的因素都不容忽视。体现美不仅仅 是注重文化遗址本身,同时更要注重整体,包含城 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等等,甚至居民的生活活 动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环境物件。通过整体美来延续 文化、历史,体现特色。比如,“唐人街”、“民俗巷”等 固然能体现一定的中国特色与风格,但它并不能真 实、全面地反映该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正如日本 著名的环境色彩规划家吉田慎悟先生所说,“无论 是建设一条街道,还是一座城市,它都有历史的连 续性,我们要强调用色彩表现出来。”强调的就是通 过城市建筑的造型风格来体现特定的文化意味,这 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建设中通过对新兴建筑造型风 格和色彩的限定来达到与古建筑的和谐统一,起到 保护作用。 三是要注重和谐。开展城市旅游开发,说到底 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无论是对于城市居民、还是游 客。保护历史文化本身就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建设必须把现代化城市建 设和尽量保护原有风貌结合起来,坚决不能出现 “拆真名城、建假古董”,将古城建设成为一座现代 化的、依照古图再建的复制品。必须特别注重保护 古城镇的原生态生活和居民利益,不能简单地为了 建设古城损害居民利益,在游客增长、经济增长的 同时引来当地居民的反感,为古城的长久发展留下 隐患。必须把握“和谐”的思想理念,从本地的实际 出发,在现有条件下,统筹规划古城居民的活动,平 衡人与环境的关系,使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率,最终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方式 1.建设承栽: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历史的记忆、 文化的积淀,是植入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近年来,襄 阳古城的改造和恢复建设全面启动,仅2014年就 部署了东、西、南门修复,拱辰门、魁星楼、狮子楼恢 复性建设,北门绿地公园、长门遗址公园建设等十 大工程,应该说,这种以重点景区带动古城建设的 思路值得肯定。但是在建设中必须注意三点:一是 建筑中必须赋予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复古复原, 要让游客既有看头也有嚼头。比如在恢复门楼、打 通城墙建设中,就应该适当建设一些历史人物场 8 景,并配以图文说明,创作创造一定数量的壁画、襄 阳不同时期的复古图等,镶刻在适当位置,把襄阳 城墙打造为战争历史博物馆,在城墙旅游中了解历 史、感受文化;而不是看完城墙后再去看博物馆。二 是景点必须互为依托、互为映衬。不要把各个景点 割裂开来,要在共同的主题、风格下突出特色。比如 城墙根的草木维护和建筑要和城墙和谐,体现古香 古色,护城河周边环境要有特色,不能是千篇一律 的酒店、旅馆和灯红酒绿;既要让游客在环城游览 中感受到现代文明,也能体会到古雅清静的自然风 光。比如在广场、公园建设上,假如长门遗址公园旁 边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喷泉广场,势必会冲淡古城色 彩。三是注重建筑之间的衔接。这一点对于古城旅 游来非常重要。如果从一个景区出来,要驱车很久 才能到另一个景区,这样的古城开发建设就是失败 的。总体目标是游客徒步旅游古城,而且不感到无 趣。所以除了重点景点建设外,必须突出交通要道、 小街小巷建设,保证通畅,把一些半头巷打通,成为 链接重点景点的支线。设置相当数量、统一的路标、 景点指引标识,保证外地游客不需导游即可自行在 古城旅游。 2.环境营造:除了景区,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 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回头客源,优美的环境不仅可 以使人流连忘返,而且会多次故地重游。古城旅游 环境营造,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保证人气。古城 首先是一座城市,而不是单纯封闭收门票的景区, 所以必须保证有相当的人气,即使在游客、外地人 很少的情况下,也能感觉到城市的气息,同时又不 能显得拥挤。襄阳提出外迁机关事业单位是对的, 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像襄阳四中这种聚集人较 多、又不适宜游客进出的单位,完全可以外迁;而类 似人大、军分区、襄阳日报社这样的单位则没有必 要,在古城内部有一定数量的单位,对于城市的管 理、维护有益处,而且很多单位本身已经成为一种 古城历史。二是保持古风。古风的形成,除了建筑特 色外,最关键的就是业态结构。现代化色彩不能太 浓,业态布局合理,注重人性化。比如,古城内仿古 一条街,目前除了几家古器店外基本就是现代城市 都有的商业步行一条街,大量的饮食、服装店,不仅 与建筑风格、古城应有的氛围不匹配,甚至可以说 文化植入与旅游城市开发 玷污了建筑。在业态调整上一定要有长远眼观、不 (三)步骤 拘泥于当下商业利益,具体讲,在北街商业格局上, 要突出人文、历史,在招商上要注重引进文化、绘画 一1.规划先行:目前,襄阳古城规划已经完成,下 步就是在全面落实的同时,要注意随着经济社会 等行业,以及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入租,除了 特色商品店,可以有一些文化培训,甚至一些旅馆, 间杂一些特色饮食店,在古色旅店人住感受古城历 史,又能满足日常生活,对于游客还是有吸引力的, 发展进行调整。第一要与全国、全省的旅游格局相 匹配;第二要与襄阳城市的发展相匹配,比如,最近 市区完成深南大道改造,现在进行襄樊大道改造, 古城原先承担的一部分交通要道功能可能淡化,那 么相应的建设就要适当进行调整。 2.市场介入:开发古城必须引入市场化机制, 否则不仅活力不足,政府也一时不会有那么大的财 当前即使降低一些租金也要维护好格局,一旦形成 规模效益就会凸显。三是保障权益。就是要特别为 游客的旅游需要着想,让游客充分享受到自己赢得 的服务。比如在游客出行线路上,古城就应该以城 墙为支撑,科学设置便道,对内可以通过城墙到达 城内重要景点,对外可以通过城墙连接到古隆中等 风景区,真正使襄阳古城成为城区甚至本区域风景 区的中转站和游客的集散地。 力。市场介入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 系,协调好公司利益和古城发展的关系。不能完全 由政府限制,也不能完全由公司操作。一定要统筹 好,可以参照西安曲江模式,但一定要加大监管 力度。 3.居民认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一 个旅游地发展到顶峰,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负面因 素,导致居民的反感,并进一步影响到旅游地的发 展。居民认可不仅关系旅游,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 3.把握进度:对于已经论证成熟的项目,能开 发的就尽早开发;而对于没有开发条件,或者尚有 挖掘价值,有异议的景点,则要放缓节奏。要克服一 次性建好的思想,循序渐进,一定要为后续开发留 实践。博得居民认同,一是要兼顾居民利益。在开发 出空间、为后续文化挖掘留下余地,否则就是对历 史的浪费。比如,对于明末李白成攻占襄阳城,并在 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这段历史,目前没 建设期,要注重听取居民的意见,尤其是涉及拆迁 安置等问题,不能侵占群众利益,否则就会带来负 面因素,影响城市氛围。在整治小街小巷结构上,要 给予居民一定的补贴,引导居民自行按照规划修缮 有体现,就可以留出一定的空间,待论证成熟后 考虑。 房屋结构,符合古城特色,既是改善居民条件,也是 吸引游客的一个吸引点。在旅游成熟期,对于影响 居民日常生活的,要适当让利于民,保证居民乐意 4.配套跟进:在抓好重点景区建设的同时,要 及时启动交通、标识、小巷改造、氛围营造等工作, 不能等景区完成后再来做这些工作。同时,要及早 启动文化收集整理,“山水借文章得显,文章凭山水 支持旅游。二是要提升居民素养。除了现代文明市 民所需要的友善、好客等基本素养外,更要注重灌 输襄阳古城理念,引导居民认同历史,并自发地为 以传”,尤其是对于襄阳古城,必须有厚重的文化支 撑。同步开展营销工作,让古城的建设与宣传同步 开展;积极开发古城特色产品,让游客有能带的走 的记忆,比如能带走的襄阳牛肉面等。 成为襄阳人自豪,将城市居民培养成免费的义务导 游员、宣传员,自觉投入古城维护中。 参考文献: [1]朱铁臻.文化:让城市彰显独特魅力[J].创意城市,2012(12):32—34. [2].旅游地生命周期 q ̄[EB/OL].(2014-07-10)[2014—09-10].http://baike.baidu.corn/view/2127163.htm?fr-=aladdin. [3]新浪博客.日本的城市色彩规划【EB/OL].(201l一04—20)【2014—08一l o].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Oace8cO100qhf7.html (下转第l3・页) 9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中需密切关注的三个方面 Three Aspects in the Social Serv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Xin—zhi (Scientific Research Section,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Hubei438002,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services,it is necessary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following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to serve the SOC iety, linking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inheriting the past and forging ahead into the futur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et the needs of service,promot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all elements of social services.Watching closely and practicing earnestly in this three aspects helps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learning and research,to ser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tter. Key wor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ocial service;following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to serve the society; linking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inheriting the past and forging ahead into the future (审稿:李庆编校:漆福刚) 【上接第9页) Cultural Implantation and Tourism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Xiangyang city ZHANG Ju——fang (Xiang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gyang Hubei 441021,China) Abstract:The tourism value of xiangyang ancient city not only lies in its unique hardware factors,but in its cuhural history value.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ulture and sustained elllture penetration is the best policy to extend the peak period of tourism life cycle of the ancient city. Key word:Xiangyang city;tourism;humanities (审稿:邹丹编校: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