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放缓,但是通胀仍然随时面临着反弹的可能。近期,成品油价格的连续两次提升,部分农产品价格急速上涨,都随时可能让刚刚缓步下行的CPI再度攀升至相对高位。
第一、首先从国内来看,上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此数据低于2011年第四季度的8.9%,也远低于2011年全年9.2%的经济增速度,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数据显示,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虽仍出现了0.1个百分点的正增长,但14.8%的增速也与2011年16.3%的季度水平相差甚远。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经济动荡使我国出口受到冲击。欧债危机趋于恶化导致欧洲经济走向衰退,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乏力,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面临增长下滑与通胀上升的艰难局面,国际组织普遍下调了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国际整体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2011年9月,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开始出现大幅下滑。今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下滑到7%以下,增速比去年12月下滑了一半,加重了我国经济下滑的压力。
另外,随后公布的进口贸易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比2011年同期增长7.3%,而此前经济学家普遍预计的进出口增速约为15%,现在回落至个位数,贸易顺差仅为6.7亿美元,明显低于预期,也显示进出口贸易形势的严峻。由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出现明显回落,说明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令大宗商品将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
深圳经济数据出现负增长 特区成立以来罕见
深圳市统计局3月26日在其官网上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深圳的主要经济数据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这种现象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是非常罕见的。但令人担忧的是, 一直占我国近1/8进出口总值的深圳, 今年在外贸方面也出现了负增长的格局。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占比较高,对深圳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国际外需因素,这就是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深圳经济影响是必然的,那时深圳出口负增长也是正常的。但是,深圳却在国际金融危机过去三年后,出口又出现负增长,深圳整个经济主要指标出现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更严重的罕见负增长,似乎预示着情况要复杂的多,经济形势要严重的多。
深圳是全国进出口外贸形势的缩影,对全国来说颇具代表性。深圳经济呈现特区成立以来首次罕见负增长,说明中国大陆整个外贸形势乃至整个经济形势都非常不妙,比我们预测和想象的要严重的多。特别是出口大有恶化迹象,这需要引起格外重视。因为,我国出口对经济拉动力已经持续几个季度呈现负值。如果出口恶化,外需彻底乏力,而投资又不可持续,消费又接不上力,那么,中国整个经济确实堪忧。
从整体来讲,出口形势危急,而国内几大传统行业如钢铁、机械重工、煤炭、制造业等皆处于困境。钢铁行业亏损严重,很多钢铁龙头企业都开始开辟新战场,如武钢宣布养猪,而宝钢去年1/3的利润来源竟然来自于非主营业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资源类的价格也出现大幅下滑,去年下半年铁矿石滑到谷底。然后就是所有跟生产相关的铜、铝、锌、镍等产品的成交量和价格都处于谷底。
我国工业利润三年来首降 企业经营困境难以改善
国家统计局2012年3月27日公布,今年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上次出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还是
在2009年的1至2月份。时隔三年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说明当前工业企业经营困难,考虑到要素成本较快上升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都很难在短期内化解,预计工业企业全年都将面临较为困难的经营局面。按照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的安排,当年发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数据4次,统计时间段分别为1至2月份、1至5月份、1至8月份和1至11月份。历史数据显示,2009年1至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随后在1至5月份和1至8月份仍然下降但降幅缩小,直到1至11月份才恢复上升。
CPI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而近期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引发的宏观政策的调整,更可能对未来物价走高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从国际因素看,伊朗等地缘政治引发的国际原油价格的动荡使得今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高位徘徊,而从1季度看,欧美经济尚未摆脱低迷的表现,欧美短期内不仅不会对其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反而随时有可能推出诸如QE3等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举措,这使得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将在今年贯穿始终;
其次,从国内影响物价的短期因素看,尽管对于CPI有着重要影响的猪肉价格连续10周回调,但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三,从影响物价的体制性因素看,中国目前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能源、物流服务等的价格,已经进入了一个上升的周期,这个周期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在收入分配改革、能源价格改革等的推动下,价格的上涨成为物价的主基调;
第四,去年价格主管部门为了控制物价,对部分商品价格和服务的上调进行了控制,
在今年物价形势稍为缓和的情况下,这些商品和服务补涨的可能很大
刚刚公布的数据表明:PPI和CPI依然背向而行,而且呈现加剧趋势。这是必须改变的状况,否则“滞胀”。尽管,现在说“滞胀”还为时尚早,但趋势不好。
先来看PPI。从PPI当中企业购进价格角度看,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5.1%,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2.4%,木材及纸浆类价格上涨1.1%,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0.9%;最基本的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但与此同时,尽管也属于原材料,但需要一级加工生产的原材料价格;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4.2%,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4.0%,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1.9%;都在下降。这说明原材料加工企业的情况还在恶化。
从PPI当中的企业出厂价格情况看,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跌;生产资料价格下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这说明生产生活用品的企业,其生产成本的上涨正在向下游传导,这是典型的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
之所以出现生活资料生产企业好于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情况,那是因为生活资料的市场需要刚性,而生产资料生产在下游企业需要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涨价。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的日常开支越拉越大,必然挤压交通、通讯等较大的开支,这一点,从CPI数据中清晰可见。
食品方向的价格尽管涨幅放缓,但依然在涨,而且只要燃料动力、粮食等“最基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刚性的前提,那不只是食品,所有食品价格上涨恐怕都将刚性上涨。这是成本推动物价的基本特征。
重视PMI创新低释放的经济放缓信号
汇丰中国公布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数据显示,3月PMI初值为48.1,创4个月以来最低,这已经是PMI连续第5个月位于荣枯分水岭50.0下方,而3月PMI终结了此前连续3个月的升势。其次,新订单指数创四个月来新低显示不论国内需求还是外需都在继续走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69亿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分别比去年同期放缓1.1和0.5个百分点。商务部监测的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8.3%,比去年同期放缓9.7个百分点。出口形势更不乐观,2月份出口增长速度仅为4%,而去年全年出口增长20.3%。数据证明内外需确实都在走低。
再次,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汇丰PMI指数更多关注中小企业。汇丰PMI创4个月新低说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但没有好转,而且仍在持续恶化。最后,制造业生产活动的放缓已经开始影响就业市场,就业指数录得2009年3月以来的低点。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中小企业不景气,整个就业形势就可想而知了。
而从全球货币扩张而言,今明两年的大宗商品市场极有可能纷纷重回2008年高点。由于危机之后,欧美日和新兴经济体都在执行量化宽松政策,货币的高速扩张带来货币贬值。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只能尽情追逐资产泡沫的红利。现在的WTI和布伦特油价分别爬上了110美元和120美元。特别是目前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加上美联储可能实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油价很有可能在上半年就能创出147美元的前期最高位。如此之下,国内的通胀反弹趋势也就板上钉钉。
其次从全球经济来看,经济增长乐观预期也在逐渐减退。今年以来,尽管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复苏好转,但从美国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美国连月来利好的经济数据也在减少,再度给美国经济敲醒了警钟。上周公布的美国新增就业增幅为今年来最低,失业津贴申请人数增加。在欧债危机方面,尽管目前希腊问题出现了转机,但危机又转向西班
牙、意大利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 想想现在已是危机震中的西班牙。西班牙现在不只是衰退,而是全面萧条,总失业率达到23.6%,相当于美国在大萧条谷底时的水平,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甚至超过50%。这不能继续下去-市场已意识到这一点,而这是西班牙借贷成本再度走高的原因。另外,公开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金融危机后依然增长较快的金砖国家近来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下滑。
中国经济放缓超预期、美国经济复苏放缓迹象增多、欧洲债务危机再起,预示着目前利空氛围浓厚。另外,从政策放松预期来看,由于3月份国内CPI增速为3.6%。另外,美国是否会推出新的量化宽松预期政策也值得重点关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