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简要记录患者感觉最痛苦的主要症状(部位、性质)或体征,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宜用诊断或检查结果来代替。多项主诉者,应按发生顺序分别列出,如心悸三年,浮肿一天,喘息四小时。 现病史:围绕主诉详细询问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重点写明起病诱因、原因、时间、形式、始发症状,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部位、性质),病情发展与演变过程,检查、诊断、治疗经过,所用过的中、西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以及其它特殊疗法,治疗反应及症状、体征等病情变化情况,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二便等变化及现在症状(结合“十问”加以记录),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表现也应列入。 既往史:记录既往健康状况,按时间顺序系统回顾过去曾患疾病的情况,及传染病接触史等。 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居留地、居住环境及条件、生活和工作情况、饮食习惯、情志状态、特殊嗜好等。 婚育史:女性患者要记录经带胎产情况,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经期、周期、绝经年龄;生育包括孕、胎、产情况,配偶及子女的健康状态。 过敏史:记载药物、食物及其它过敏情况。 家族史:记录直系亲属和与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属的健康状态,如家属已死亡则应记录其死因、死亡时间及年龄。 中医查体: 神色形态:包括神志、精神、体态及气色。 声息气味:包括语言、呼吸、咳喘、呕恶、太息、呻吟、腹鸣及各种气味。 皮肤毛发:毛发的疏密、色泽、分布;肌肤温度、湿度、弹性以及有无斑疹、疮疡、瘰疬、肿块、浮肿等。 舌象:舌苔(苔形、苔色、津液),舌质(色、瘀点、瘀斑),舌体(形、态),舌底脉络(颜色、形态)。 脉象:寸口脉,必要时切人迎、趺阳脉,两周岁以下小儿科写指纹情况。 头面、五官、颈项:望、闻、切诊。 胸腹部:望、闻、切诊。 1 住 院 病 历 腰背、四肢、爪甲:望、闻、切诊。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望、闻、切诊。 西医查体: T: ℃ P :次/分 R: 次/分 BP : / mmHg 记录西医查体的阳性体征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体征。各科或专科专病特殊检查情况均可记录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住院号:
此。 辅助检查:记录入院时已取得的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特殊检查结果,如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sAg、胸透、心电图、内窥镜、CT、MR等。 中医辨病辨证分析: 把四诊所得的资料(与辨证论治有密切相关的)进行全面、系统、扼要的归纳,要求从四诊、病因病机、证候分析、病势演变等方面进行书写。 西医诊断依据: 指主要疾病的诊断依据,并非所有疾病。(症状、体征、与诊断主要疾病相关的辅助检查) 中医鉴别诊断: 与何病证相鉴别,鉴别要点。 西医鉴别诊断: 与何病相鉴别,鉴别要点。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病名 证名 西医诊断:病名 有几个病(证)写几个病(证),证类名称当另行写出,并与病名错过1格,以示从属关系。西医诊断写在中医诊断的下方,有几个病写几个病,凡超过2种以上诊断者,按主次先后顺序排列。 诊疗计划: 中医:治则及治法、代表方剂、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剂数(每日剂数和总剂数)、特殊药物使用方法等,中药处方书写时,每行四位中药,剂量写在右下角。针灸等治疗应写明穴位(部位)及手法,治疗次数等。 西医:各科诊疗常规、疾病的相关理化检查,治疗原则,具体用药(名称、剂量、用药方式、用药次数等)。 医嘱:指医师对调养、给药、食疗、护理等方面的要求。 实习医师: 指导医师: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