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曹学峰
【教学目标】: 1.理解注重礼仪对与人和睦相处、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 意义;
2.初步掌握与人交往中德有关礼仪规范要求,并能自觉的指导自己的行为; 3.用所学礼仪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
【教学背景】:家庭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礼节、仪式。我国传统的家庭道德标准是:人际和睦,勤俭持家,艰苦朴素,讲究礼仪。这是巩固和维护家庭正常关系的纽带,也是增强凝聚力和工作、学习效率的强大精神支柱。通常所说的:“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可见,“和”(互相谦恭有礼)是关键。为了建设团结和睦的家庭,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家庭礼仪。
【教学重点】:学会感恩,宽容温馨,健康生活,团结邻里的要求。
【教学难点】:家庭礼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教学思路】: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师生互动—课堂练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谈话讨论法。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以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的感人事迹导入课程。谢延信原名刘延信,是一名普通的员工。1973年与同村的谢兰娥结为夫妇,随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女刘变英,但不幸的是,妻子在女儿出生40天后撒手人寰。妻子临终前拉着延信的手说嘱咐:“俺走后最不放心的是咱闺女,咱爹娘和傻弟弟,你今后要多替俺照顾好爹妈和咱兄弟,俺在九泉之下会感谢你。”从此之后35年里,刘延信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故去的妻子和三位亲人身上。为了让岳母一家人坚信自己绝不会放弃他们,刘延信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谢延信。他对待工作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践行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辈子信守诺言。
【导入新课】:尊重他人,融洽人际关系第
第一节 家庭礼仪
【讲授新课】:一、学会感恩 二、宽容温馨 三、健康生活 四、团结邻里
一、学会感恩
师: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和睦、婚姻的美满,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社会风尚的重要前提条件。
讲究家庭美德,维护家庭的和睦、保持新型的家庭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学会感恩。
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言、师点评
(一)在家庭中,晚辈应当尊重长辈
应做到:
对于长辈的关心,晚辈应该表示理解和感谢。见到长辈的朋友,晚辈要表示尊重。长辈给予自己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之后,也要表示感谢。
应避免:
直呼长辈的名字,跟长辈开过头的玩笑等,这些都是失礼或不妥的表现。
师点评:一个和睦相处的家庭,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是融洽的,彼此可以畅所欲言。但在这个时候不要忘了对长辈应有的尊重。
(二)对长辈的关心要以关心来回报
应做到:
晚辈要至少记住父母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到时专门向他们表示祝贺,使长辈感受到晚辈的爱意。
晚辈要体贴父母、长辈,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处理个人的生活琐事,减轻父母的劳苦;同时要善于理解父母,尽可能帮助家长排解苦闷和麻烦,要懂得不能因为自己的琐事再给他们添麻烦。
应避免:
无视父母的辛劳,讲吃讲穿,或常常纠缠不休地和父母要零花钱,这些都是不妥当的表现。
师点评: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过早地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生活上要尽量节俭。父母有身体不适,做子女的更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你他们,应努力体贴父母和慰藉自己的父母,以报答父母平日的养育之恩啊。
(三)生活中对父母要讲究礼貌懂礼节
应做到:
有事出门之前,要告诉长辈一声,并且说“再见”。办完事或放学回家,也要告知长辈,以
免其操心。
父母严肃批评子女时,子女应恭敬地站或坐,表示虚心接受教诲的态度。晚辈如果感到长辈真的有错,也不该与之争吵。
应避免:
晚辈长辈彼此看不惯,在家庭中“熟不拘礼”,这些都是失礼或不妥的表现。
师点评:其实啊,我们和父母两代人都应该互相关心,平时多谈心,做家长的不要以家长自居,做子女的也要善解父母的心意,多听一听爸妈的观点和意见,各自克服自己的片面性。家庭礼节的核心其实就是“爱”与“尊重”。我们只要记住这两点,一切事情都能办好。其实现在中国的家庭关系稳定、和谐令许多外国人佩服的。当外宾到中国人家中做客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表现出这一点,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家庭的荣耀。
二、宽容与温馨
师:家是人生的港湾,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起点。轻松的家庭氛围有益于缓解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消除其紧张感,从而使其拥有一个好的心境,家庭不和容易导致心理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自觉地努力营造轻松的家庭气氛。有必要考虑制定一些“家规”。这些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并遵守的家庭仪式,可使家庭氛围更加浓厚。同学们你们说呢。
(一)互敬互爱
应做到:
夫妻共同承担对家庭、家庭成员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妥善处理好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夫妻还应该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让互谦,互谅互慰,建立和谐和睦的家庭。 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不仅在物质上要赡养,在精神上也要尊重与关爱父长辈。
(二)勤俭持家
应做到:
将家务劳动合理分工,每个家庭成员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在充分合理消费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消费效益,要少花钱和不花冤枉钱,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限制积压性消费,节制有害性消费,不吸烟,不酗酒。
应避免:
盲目性消费,盲目追求高消费,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自然资源,这些都是不适当的表现。
师点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注重礼仪的行为,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人生第
一课堂。家庭中良好的礼仪氛围,对于儿女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家庭成员都要自觉培养热情礼貌,热爱学习,积极锻炼,主动交流,遵守纪律,热爱劳动,不懒惰、注意节约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前提条件,也能培养下一代的生活能力和敬老习惯。大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啊。
三、健康生活
师:在20世纪中叶之前,人们普遍把健康认为是没有疾病的状态。现在所说的健康,应该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满足没有疾病或体质强健。因此,健康的生活应该包括躯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完美地进行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有正确的消费观,审美观。保持健康的生活,是保障家庭美满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健康生活呢?大家讨论一下。
(一)参加健身运动
应做到:
加强自己的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高睡眠质量,使思想活跃,缓解精神紧张。
(二)创造轻松的气氛
应做到:
保持良好的心态,客观公正的对到周围的任何事物,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寻找泄压的办法和方式。
师点评: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活动室促进健康的主要行为之一,大家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方式,强度,时间,次数啊。多参加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另外,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紧张程度的家具,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环境的变动,人事关系的紧张,噪音,拥堵等污染环境的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也随之增加,这对保持健康的生活极为不利,祖国医学总结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断,健康的生活需要张弛有度,大家记住了吗。
四、团结邻里
师:搞好邻里关系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家庭美好生活和谐的重要条件。因为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要有邻居,尤其是在城市当中,每家每户都存在邻里关系。有关资料表明,邻里矛盾是城市人主要人际关系的矛盾之一,所以应该努力搞好邻里关系。常言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亲,万金买邻”。邻里关系好,等于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一)尊重邻里
应做到:
加强互相帮助;互谅互让,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孩子之间吵架,不要波及大人;邻里间不用互相猜疑;处理邻里间的矛盾不要“以牙还牙”;注意文明礼貌;文明喂养宠物。
应避免:
邻里间采取“关门主义”,与邻里打了照面也不予理睬;邻里间东游西窜,说长说短,揭人家隐私,这是失礼或不妥的表现,更容易引起事端。
师点评:常年与邻里相处,见面要热情打招呼,问好问安,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们,尤其是要以诚相待。邻里有了困难,要主动帮助解决,邻里有人生病,要主动前去探望问候;邻里遇到危险灾难,要勇于出面救助;遇到邻里有喜庆事,宜热情祝贺。大家明白了吗。
(二)邻里之间要互相谦让
应做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邻里之间多走动,逢年过节互相拜访。
应避免:
在家里尤其是夜间大声喧哗,放声高唱;不分时间地在楼上敲敲打打;将纸屑,垃圾、污水 直接从阳台往下倒,在楼道内堆放物品。
师点评:与邻里相处,要主动保护环境卫生,应多为别人着想,以他人利益为重,互相真诚相待。这样会给大家带来许多愉快,使你的生活空间更加宽阔,和谐,美满。
【教材分析】:学会感恩,宽容温馨,健康生活,团结邻里这些都是教材中主要讲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这四点做起,居家克己,做好正确的待客之道,养成文明谈好交流的习惯,行礼有仪,学们肃清,长幼有序,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应从这几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其施教,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并认识到尊重他人,融洽人家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案例举例教学法,用典型的案例(谢延信赡养岳父母)抓住学生的兴趣,使授课过程更加生动让学生易接受理解,印象更加深刻。
2.上课采用师生,生生互动,形象生动,让学生能自由讨论,能够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
3.在授课环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大家都来讲述自己家里面关于家庭礼仪的部分,让大家都有机会分享,听取别人的做法,吸取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