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
0—3岁儿童社会性的显著特征
不同步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到各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因此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同步的。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最初是社会行为中亲子关系的发展。母亲及其他养育者对儿童的抚育行为激发两者间的亲密关系,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做出铺垫。随着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增多及儿童自身各个领域的发展,儿童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探索陌生环境、陌生人,与同伴间的交往也开始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各项能力的提高,亲社会行为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自我认识的发展早于自我控制,后者在2岁后开始出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情绪性和受到遗传的影响——1岁前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与周围人的沟通上,但由于受到儿童语言和动作发展的,通常是一种情绪性的沟通,沟通的手段也多是哭泣、反射、吸吮、抓握等。1岁后的儿童有一定的语言和动作技能,其社会行为仍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其社会交往的风格也受家庭教养环境和儿童本身气质的影响。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如难养型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易哭闹、易养型儿童则表现出友好等。
基于生理需要和反射——新生儿与他人的交往大多是出于生理需要的。对新生儿来说,引起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理因素。1岁以内儿童不同的哭声表达了他们不同的生理需要,从而引起他人的注意。伴随各领域能力的发展,1岁后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开始逐渐基于社会性的交往需求,但生理需求和反射仍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社会模仿——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习得的。新生儿已经开始关注成人的面部表情,出生2周的新生儿能够模仿成人的表情变化。儿童对成人的模仿贯穿于他们的成长期。他们关注成人的举动,并乐于“跟着做”。特别是2岁后的儿童,自我意识和性提高,特别热衷于模仿成人的行为。儿童的社会性各方面在这种不断重复的模仿中发展,也因此深受与其有着密切关系的养育者的影响。
不稳定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稳定上升的序列。由于社会性的发
1
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1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各年龄段都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如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影响,儿童在2岁之前,自我意识尚成形,会依照成人的指令有较多的分享行为,2岁之后所有权的意识增强,对物品的占有欲增强,分享行为反而减少。亲社会行为发展似乎显现出“倒退”的假象。
自我中心——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自我中心特点明显。儿童期是人、物不分的混淆期。1岁以内儿童的社会性围绕自身的生理需要和情绪进行,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2岁儿童开始出现“反叛”。他们由于社会化的发展还不成熟,行为上有冲动、易怒的倾向,经常跟成人“唱反调”,社会行为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中心性。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