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90周年。中国政府举办了一次规格极高的纪念活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13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讲话。同一天,毛泽东还在《人民日报》上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题发表文章,对孙中山的一生作了概括总结:“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56年,我们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提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对孙中山的历史贡献作了充分的概括。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孙中山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对孙中山的称谓有:伟大领袖、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伟大革命家、中国民族革命的领袖、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等。这些称谓,均是在伟大人物这个层面上评价孙中山的。毛泽东还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把孙中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一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历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把旧民主主义性质的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了,从而科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在对中共七大报告作口头解释时说,我在报告里尽量把孙中山的好东西抓出来了。“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因为孙中山这面旗帜,是由孙中山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和贡献树立起来的,是一面革命的旗帜,一面振兴中华的旗帜,在整个中华民族,包括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举起这面旗帜,无论对推进中国的革命事业还是革命胜利后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且意义深远。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不论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还是在革命取得胜利之时和胜利之后,都一向把自己视作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在庄严的筹备建立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1955年10月,毛泽东对工商业界代表谈话说:“从孙中山起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后来我们接手,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1961年9月,毛泽东同蒙哥马利谈话中,蒙哥马利问:你所讲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指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毛泽东答:“对,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孙中山没有完成这个革命,我们接过来,到1949年把它完成了。”毛泽东还注意从孙中山奋斗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先行者的失败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教训,使后来者减少前进途中的挫折、弯路和失败,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之一。毛泽东正是善于吸取前辈教训,将先人的失败变成后人成功之母的卓越领导人。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始终是从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历史接力运动的意义上,把自己、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的。
文中还写道:“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的确,有少部分人责备求全,过分放大了孙中山的缺点,称其能力不足,为无用之人。但是,人无完人,我们谁也无法抹杀孙中山在中国历史进程上的伟大功绩,既然如此,何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继承先人的优良品质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毛泽东在文中处理得恰到好处。
读了这篇文章,了解了毛泽东眼中的孙中山,伟人心中的伟人,作为中华子孙的我们真是获益匪浅啊。除了对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及历史人物(孙中山)的客观评价外,我认为从中收获到的还是孙中山先生为人博学、谦逊的优秀品质。正如我们中大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使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如此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今仍然需要的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