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fi;湃贸易太謦学报 2010年第4期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 宋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研究行为决策理论的文献,比较行为决策理论与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不同 之处,梳理了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脉络,然后重点综述了国内外运用行为决策理论研究投资组合的成果, 同时也考虑了政府行为、消费行为等;在此基础上总结本主题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动态,尤其是结合中国 实际,展望了此主题应开展的实用性研究。本文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行为决策理论;投资行为;政府行为;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10)04—0085—07 一、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脉络 1953年提出的阿莱斯悖论和1961年提出的埃尔斯伯格悖论引起了研究者对人们实际的“决策过程” 的探索¨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部分心理学家和经济管理学家合作,其研究成果有效地解释了许多 古怪的经济现象,提供了一系列管理新策略,极大地推动了行为决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61年,被誉 为“行为决策理论”之父的Edwards教授 发表综述文章《行为决策理论》,总结了1954年以后的实验 研究,提出了“决策权重”的思想,对后续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 man和他的合作者Tversky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使行为决策理论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 J。他们对人 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行为进行了研究,注意到人们决策时依赖的捷径或直感思维有时很有 用,但常出现系统性偏差。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存在三类认知偏向——代表性偏向、易得性偏 向和调整与锚定偏向。他们提出了“预期理论”,将决策者本身的行为特征引入传统决策模型,对传统决 策理论进行了完善。同一时期,Hsee、Thaler、Shefrin等也提出“衡量能力”、“心理账户”、“行为生命 周期假说”等理论。这一阶段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扩大到了微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决策领域, 特别是对金融证券投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产生了“行为经济学”及其分支“行为金融学”。 行为决策理论于1983年由Herbert A.Simon引入中国,他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期 间,在北京大学系统地讲授了认知心理学,包括满意原则、启发式搜索等行为决策问题,并将讲课内容 整理为《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一书,成为中国行为决策领域的启蒙教材 J。随后,国 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国。但中国研究者没有局限于对国外研究的借鉴,他们发现了中西文化差 异对行为决策理论的影响,并对行为决策理论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提出了质疑,如Allais的确定效应、框架 效应和偏好反转经典研究等;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如使用动态决策模型、计算机模 收稿日期:2010—04—10 作者简介:宋奇(1986一 ),男,武汉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技术经济、投融资及项目管理。 85 拟技术和神经网络模拟等。 尽管行为理论派生了很多派系,如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行为财务学、行为投资学等,但目前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且所有派系里面都涉及决策问题,故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范围是很广的, 研究内容和对象存在交叉性。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不再关注“理性决策”的不足,但研究重点依然是将人 们在直觉决策中的行为特征引入理性决策模型,同时运用现代新理论和新方法,从不同视角研究,为决 策者提供更有实际意义的决策工具。然后检验新模型,寻找该模型的新推论,并进一步论证其对误,如 此不断深入。如徐绪松教授 提出,通过对国内外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行为研究成果的归纳、分类, 提炼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进一步通过调查问卷筛选出适合中国投资者的行为特征;针对筛选出的投资 者行为,在期望效用和收益一风险两个分析框架下,分别建立行为投资组合模型;应用分枝限界、动态 规划、智能算法求解投资组合模型;然后,利用基于Agent的仿真技术建立基于Agent的金融市场仿真模 型,验证行为投资组合模型的有效性。 二、行为投资组合决策理论 本文称运用行为决策理论来研究投资组合的理论为行为投资组合决策理论,这方面的文献关注投资 行为,并将投资行为变量引入投资组合决策模型。行为经济学提出“多心理账户”投资决策理论,认为 在不同心理账户中,人们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从本质上说,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的编码、 分类和评估的过程(Henderson和Perterson )。Shefrin和Statman 的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收入 分成三类——固定的薪酬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并按这些不同收入的现有价值来消费。Daniel等 通过试验,对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其不能完整描述决策者在面临奈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 为。Paul等 发现投资者具有“损失厌恶”心理,其风险态度取决于预期目标。若财富低于预期目标, 投资者自认处于“损失”状态,此时,避免“损失”通常是主导情绪,使得决策者愿意冒险,因而此时 决策者往往是风险进取的;反之是风险回避的。Benartzi和Thaler【14]利用短视的损失规避来解释股票溢价 之谜。Barberis、Huang和Santosll 研究了基于前景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定义 在消费和财富的变化之上,从而投资者不但规避消费风险,还规避财富的损失,这个模型可以解释股票 溢价之谜。Weinstein 发现,大多数人表现出对自己的能力和前景不现实的乐观。人们都习惯于相信自 己在技能、智慧、远见与才能等方面都优于一般人。Heaton【17]研究了“过度乐观”这一行为因素对决策 的影响。模型研究发现过度乐观的决策者会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减少外部融资产生的优良项目。Cohen 等¨ 通过试验表明,有些投资者喜欢赌博。Bell_2oj、Loomes和Sugden_2¨研究了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 出了后悔规避的概念。Dodonova 研究了后悔理论在资本资产定价中的应用,建立的基于后悔规避的模 型可以预测市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过度反应,因此可以解释股票收益率过度波动的现象。Bernardl2纠分 析了上市公司公告发布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对企业的收益信息反馈缓慢,对于那些 认为较好或者比较熟悉的信息,投资者会更加重视,而对于那些与自己原先判断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 投资者则会刻意回避或忽略。Tversky和Heath 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十多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使用习惯 形成研究金融的论文。如Sundaresan 研究了基于习惯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Abell2刮使用习惯形成 解释了股票溢价之谜。Carroll 和Campbell_2 研究了习惯形成对资产定价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_2 通过引入行为变量,用数学方法对CAPM进行改进,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BCAPM)”。他们 假定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前者理性决策,后者则会犯各种认知偏差和 错误。后者的存在导致证券价格偏离价值,在无套利条件下,导致金融资产的定价和有效资本市场的不 一致。Zou 将财富偏好引入了增长理论,用以解释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Bakshi和Chen_3 首次 研究了基于财富偏好的资产定价理论,在Merton基础之上求解了基于消费偏好的消费一投资组合模型, 并得到了相应的资产定价模型。Gali 和Gollier_3 研究了基于嫉妒的资产定价模型。Stein_3 认为设定投 资回报率的方法有两个——NEER法和FAR法。若决策者拥有较长的管理考核期、不受资本结构约束, 86 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倾向于采用FAR法,以增加公司财富;反之则倾向于采用NEER法,以迎合投 资者的需要。Stein还研究了相联系的投融资决策中设定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并指出其投资回报率为前述 两方法所得的加权平均。Odeanl3 发现散户在卖出一种股票之后往往很快买人另一种股票,但平均来说, 即使扣除交易成本,他们卖出的股票比他们买入的股票表现得要好。Odean认为,这种过度交易行为可能 是因为投资者过度自信。Daniel等 利用代表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以及自我归因偏差建立了统一的理论 解释证券市场中的长期过度反应以及短期反应不足并存的异常现象。Epstein 在假设基础上研究发现, 当投资者面l临模糊不确定性时,投资者需求函数与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的偏好行为相矛盾。Shefrin 在 2001年对行为投资决策理论做了较多研究,例如他提出了两种毁损公司价值的行为因素:一是决策者的 认知缺陷和情绪影响,二是外部人员的语言或行为刺激。Shefrin还指出,即使经过高层讨论,公司仍可 能采纳有问题的投资决策,因为群体决策往往会放大个体的认知错误。此外,他指出当投融资决策相分 离或投资决策对资本结构无影响时,决策者可采用CAPM模型确定投资回报率;当资本结构与资本预算 相互联系时,决策者应将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与CAPM确定的进行加权平均。在Edwards的试验中,他发 现个人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更新自己落后的观念,但是调整速度与理性贝叶斯标准相比要慢H 。Polk和 Sapienza 研究了“市场对公司的错误定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外部投资者对公司投资方案的有偏 见的前景预测会影响到公司决策者对投资回报率的设定,并遵照股东的意志进行无效投资。 关于选择最优投资组合的决策问题,很多学者做了研究,并且形成了一些分析范式。Samuelson【4 和 Merton提出动态投资组合理论。而Markowitz l45 认为,最优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可归结为以投资组合的收 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双目标规划问题,即收益一风险占优。Roy_舶 提出安全优先(safety first) 分析框架,直接从某个角度提出做投资组合决策应该遵循的规则,如Young提出的最大损失最小化方法规 则等。从行为决策理论的角度研究最优投资组合的文献逐渐增多。如Lopes_4 提出了SPA理论,是一个在 不确定情形下进行决策的心理学理论。s代表安全性(Security),P代表升值潜力(Potentia1),A代表财 富渴求(aspiration)。SPA理论不仅仅是一个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更是一个一般决策行为的分析框架。 Shefrin和Statman 创立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ftolio Theory,BPr),利用心理账户研究了投资 者选择证券投资组合的决策模式。还有一些研究通过修改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来反映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然后采用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框架来建立行为投资组合模型。这方面国内学者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Shefrin和Statman的行为投资组合理论框架下,中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有部分研究者已成 为行为投资组合决策理论的先行者和代表者。马永开和唐小我 副从实用性角度建立了行为证券组合投资 决策方法。姜继娇和杨乃定 针对投资者多心理账户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引入诱导有序加权平均 (IOWA)算子描述投资者心理账户的权重确定过程,并建立了经过IOWA算子调整的BPT模型。马永开 和唐小我 引入了因素模型对行为投资组合投资决策模型进行了简化。姜继娇和杨乃定 提出了一种基 于认知风险价值的行为投资组合模型。姜继娇和杨乃定 还在BPT的框架下,引入均值一熵度量证券投 资组合风险,由此建了一种机构投资者行为投资组合决策模型。有的研究者通过引入行为变量,对现有 投资组合模型进行改进。如杨春鹏 将投资心理(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纳入到证券投资风险的度 量中,提出了两种基于行为金融的认知风险度量方法,更直观、更接近于现实的证券投资。徐绪松、杨 小青、陈彦斌 提出了风险度量半绝对离差,建立了均值一半绝对离差投资组合模型。朱道才 在阐述 单因素、多因素CAPM模型基础上,对近些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基金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徐绪松、 侯成琪 引提出了非正态稳定分布条件下的投资组合模型:均值一尺度参数模型。徐绪松、陈彦斌 提出 了基于相对财富和习惯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徐绪松、马莉莉和陈彦斌 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角度 研究不同风险资产的配置问题,引入“损失规避”这个概念,建立了基于损失规避的最优投资组合模型, 并对中国上海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邹辉霞(2007)[59 J建立了基于实物期权和投资者行为的风险投 资决策模型。徐绪松和马莉莉 建立了基于“后悔规避”的投资组合模型并做了实证分析,发现基于后 悔规避的投资组合模型的组合前沿存在两基金分离的现象。周爱保和赵鑫(2009) 研究表明,中国金 87 融行业管理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现象,这对投资决策、公司的并购及管理者薪酬和晋升都会产生影响。 周焯华和黄珂 川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代理关系下的有限套利模型和行为资产组 合理论,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基金投资收益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代理关 系和心理账户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影响显著;对于基金的代理人——基金经理而言,建立有效的基金 经理人信用评级制度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可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的研究者 研究了实体经济的投资问题,如韩金山、刘严和谭忠富_62 建立了考虑羊群效应的博弈均衡模型,探讨电 力行业如何弱化羊群效应。在消费行为方面,戚译和李文娟 实证研究发现两种自我概念归因以及参照 群体对炫耀性消费有显著影响。结合中国特有的不完全市场经济及儒家文化的特殊背景,开展对决策者 行为的研究将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其他行为的行为决策理论简述 除投资行为及投资者组合外,还有很多行为也受到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者的青睐,比如政府行为、消 费行为等。 政府行为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中国学者对政府行为关注得比较多。关于政府腐败行为,Sah (2005)I64]假定官员与平民的行为均遵从贝叶斯决策,发现他们决定参与贿赂的信念受上一期腐败规模的 影响,因而腐败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加而蔓延。田银华等(2008) 通过腐败选择行为模型发现,对 于面对损失具有风险偏好倾向的腐败者,虽然位卑权小时廉洁守法,升职后却可能走向腐败。他们还对 “59岁现象”给出了一个较好的解释,同时发现在一个弹性的惩罚制度环境中,行为人的风险偏好与认知 法则都会导致腐败蔓延。 研究消费行为的文献指出,消费者在行使消费决策时面I临诸多选择,并不总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 即便做出有限理性决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受注意力流向的影响,可能发生改变而瞬间凭直觉做出购买 决策,导致偶发性购买行为。Sproles,E.K.和Sproles,G.B. 评估了消费者决策风格与他们的购买行 为的关系。贾鹤、王永贵和刘佳媛 "等对消费情境下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 分析了参照群体的概念、参照群体影响的维度和参照群体影响的调节因素,梳理了有关参照群体影响的 实证研究。参照群体影响是一个多维度的构念,关于它的测量,以Park和Lessig(1977)的研究最具代 表性。硼]。他们将参照群体影响划分为信息性(informationa1)、功利性(utilitarian)和价值表现性(value expressive)三个维度,并开发了相应的量表。 目前很少有人从群体大小影响欺骗行为的发生的角度做过实证研究,Lina Zhou和Dongsong Zhang 首创性地调查以电脑为中介的二人和三人欺骗行为的不同表现。实证结果显示,欺骗行为产生的信号视 群体规模而定。与真言者相比,欺骗者在二人中显示出较低水平的愉悦感和语言复杂性,而在三人组中 显示出较高水平的认知复杂性和首创性。此研究对检测以电脑为中介的交流中的欺骗行为有重要意义。 Segal 加川认为,动态决策过程中备选项随机出现的序列特征对人们的搜索行为和心理具有重要影响。 Seale和Rapoport 也发现,序贯观察与选择过程中备选项出现的序列特征信息对动态决策行为具有十分 显著的影响。而Zwick等 直接研究了这种序列特征信息的影响作用。 2003年的SARS事件期问及其后,中国一批研究人员进行了公众在SARS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和风险沟 通研究 ,为中国建立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与应对系统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由于东西 方文化差异和中国目前转型时期的特殊性,未来该领域尚需从中国管理实践中提炼问题开展研究、探索 的角度出发,进行大量工作。 吕泉、武亚光和李卫东 将发电商的交易决策问题的求解分解为市场预测和方案选择两个连续的心 理过程,然后分析了在这两个决策过程中发电商所可能体现的源于有限理性的行为特性。 四、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动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及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 88 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的心理动机变得越来越复杂。这需要研究者从实际出发研究人的复杂心理动机 和行为,无论是实验方法的引入还是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其目的都在于构建决策理论更为真实合 理的行为基础,以期提高解释力和科学性。而投资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越发重要,由于其存在风险规 避、提高收益的问题,投资组合就更加重要,所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投资组合仍是行为决策理 论关注的焦点之一。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对中国投资决策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了解并掌握中国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特征,把握其认知偏差的规律,才能为个人、企业和 政府的投资决策提供指导。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政府行为、消费行为等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从研究内容上看,行为决策理论的再评价和实验改进,需进一步重点研究,以弥补经济学、金融学、 管理学等不完美的地方,建立一个完善的行为决策效用模型来描述人们的决策。从心理和认知角度探讨 组织决策行为也值得探讨。不仅要研究个体,还要研究二人、群体和其他社会组织,这与人的观念、认 知、判断、态度、感情、福利、动机、选择和绩效有关,其中观念、态度、感情是认知和判断的基础, 而动机、绩效与选择紧密相连。研究者应发展和测试新的行为理论,检验未测试的核心问题;另外,要 预测和发现各理论问的矛盾,整合不同的理论、主张,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得出开辟新领域和产生重大 持久影响力的结论 。 在实际应用方面,国内研究为数不多,仍停留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上。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转 型期间,应用研究将非常有利于把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引入行为决策理论的相关知识和研究 成果,研究投资决策过程在中国显得十分迫切。行为决策理论特别能为高风险行业提供有益的投资组合 启示,帮助决策者认识自身的行为特征与公司风险的互动关系,从而保证公司财富的保值增值。政府及 相关职能机构只有深入了解公司实际的投资组合决策行为,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维 护经济秩序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解决中国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改革 成本,中国的学者应该重视中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个体和组织决策行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 色”经济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研究方法上,基于ACE的仿真方法正形成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分析工具 可以为Agent的这种实用化建模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得基于ACE的仿真方法实用化。 总之,运用行为决策理论对投资组合的研究在国外是研究热点,也是将来的方向;在中国则刚刚起 步,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中国学者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大胆采用新 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普劳斯.决策与判断[M].施俊琦,王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Edwards W.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1,(12):473—498. [3]Tversky A,Kahneman 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974,(185):1124—1131. [4]荆其诚,杨玉芳.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博学大师——贺伯特,A.西蒙院士[J].科技导报,2001,(5):14—16. [5]徐绪松,马莉莉.基于后悔规避的投资组合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1):94—98. [6]Henderson Pamela W,Peterson Robea A.Mentla Accounting and Categorization[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2,(51):92—117. [7]Hersh M Shefrin,Meir Statman.Behavioral Capitla Asset Pricing Theory【J].Joumal of Financila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4,(29):323 —349. [8]Anscombe F J,Robe ̄J Aumann.A Definition of Subjective Probability[J].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1963,34(1):199—205. [9]Paul Slovic,Amos Tversky.Who Accept Savage Axiom?[J].Behavioral Science,1974,(14):368—383. [10]MacCrimmon Larsson.Utility Theory:Axioms Versus Paradoxes[M].Dordreeht Hollnad:M Allais and OHagen,1979. [11]Curley S P,Yates J Y.The Center and Range of the Probability Interla as Factosr Affecting Ambiguity Preferences[J].Orgnaizationla 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85,(36):272—287. 89 [12]Cudey S P,Yates J Y.An Empiircal Evalution of Descirptive Models of Ambiguity Reaction in Choice Situation[J].Journal of Mahtemaitcal Psychology,1989,33(4):397—427. [13]BemaseoniM,Loomes G.Failures ofReduction Principlein all Ellsberg2type Problem[J].Theory and Decision,1992,32(1):77一100. [14]Benartzi S,R H Thaler.Myopic Loss Aversion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1):73—92. [15]Arbersis N,M Huang,T Santos.Pw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1):1—53. [16]Weinstein,RaymondM.The Favorableness ofPatients’AttitudestowardMentalHospitalization,Journal ofHealthand Socila Behavior,1980,21 (4):397—401. [17]J B Heaton.Manageir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Financila Management,2002,(31):33—45. [18]CohenM,J eart2yves J rey,Said Individual BehaviorunderRisk and underUncertainty:An experimental Study[J].TheoryandDecision, 1985,18(2):203—228. [19]Hogarth R M,Einhom H J.Venture Theory:A Model of Decision Weights[J].Management Science,1990,36(7):780—803. [20]Bell David.Regret i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3.Operation Research,1982,(30):961—981. [21]Loomes Graham,Sugden Robert.Regret hTeoyr: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ait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yt[J].,rIle Economic Journal,1982, (92):805—824. [22]Dodonava Anna.Application of Regret Theory to Asset Pricing[Z].working paper,Universiyt of Iowa,2003. [23]Bernard V L Stock Price Reactions to Earnings Announcements:A Summary of Recent Anomalous Evidence and Possible Explnaations//Ad- 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C].Russell Sage Foundation,New York,1993. [24]Tversky A,Heath C.Preferences and Beliefs:Ambiguiyt and Competence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P[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91,(4). [25]Sundaresan Suresh M.Intetremporlaly Dependent Preferences nad hte Volaitliyt ofConsumption nad Welathh[J].The Review ofFinnacila Stud— ies,1989,2(1):73—89. [26]bel Andrew B.Asset Prices Under Habit Formation nad Catching Up with hte Joneses[J].Ameircna Econoimc Review Papesr nad Proceedings, 1990,(80):38—42. [27]arroll,Christopher D.Solving Consumption Models wiht Multiplicative Habits[J].Economics Letters,2000,(68):67—77. [28]Campbell John Y.Asset Pricing at the Milennium[Z].NBER Working Paper7589,2000. [29]Shefrin Hersh,S ̄tman M.Behaviorla Portfolio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35(2):127—151. [30]Zou H.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Long—Run Growth[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279—293. [31]Zou H.The Spirit fo Capitalism nad Savings Behavior[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nad Organization,1995,(28):131—143. [32]Zou H.The Spirit of Capitlaism,Social Status,Money,and Accumulation[J1.Journal ofEconomics,1998,68(3):219—233. [33]Bakshi Gurdip S,Zhiwu Chen.The Spiirt of Capitalism nad Stock Market Prices[J].Amerieal Economic Review,1996,(86):133—157. [34]Gali J.KeepingUpWihtthe Joneses: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J].Journalof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4,26(1):1—8. [35]Oilier Christina.Equilibrium Portfolios with Heterogeneous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z].Working Paper,2003. [36]Jeremy C Stein.Rational Capitla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dd[J].Joumal of Business,1996,(69):429-455. [37]Odean Terrnace.Volume,Volatiliyt,Price,and ProfitWhenAuTradersAreAboveAverage[J].Journal ofFinance,1998,53(6):1887—1934. [38]Daniel Kent,HirshleiferDavid,SubrahmanyamAvanidhar.InvestorPsychologyand SecuriytMarketUnder2andOverreactions[J].Journal ofFi— nance,1998,53(6):1839—1886. [39]Epstein L G.Are Probabilities Used in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0,91(1):86—9o. [4O]Hersh M Shefrin.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J].Journal of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1,(14):1l3—124. [41]Barberis N,Thaler R H.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Z].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02. [42]Polk C,Sapienza The Real Elect ofnIvestor Sentiment[Z].North Western Universiyt Wo ̄ing Paper,2002. [43]Samuelson Paul A.Lifetime Portfolio Selection byDynamic StcohasticProgramming[J].Review of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69,(51):239— 246. [44]Markowitz Harry M.Porft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52,(7):77—91. [45]Markowitz Harry M.Porftolio Seleciton:Efifcient Diversiifcation ofInvestment[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59. [46]Roy A D.Safety FisrtandTheHolding ofAssets[J].Econometrica,1952,20(3):431—449. [47]Muermann Alexander,Olivia S Mitchell,Jacqueline M Volkmar ̄Regret,Porftolio Allocation,and Pension Guarantees[Z].working paper,Uni- versity of Pennsuylvania,2004. [48]马永开,唐小我.行为证券组合投资决策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3,(1). [49]姜继娇,杨乃定.基于IOWA算子的行为证券组合投资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 [5O]马永开,唐小我.多因素行为证券组合投资决策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3). [51]姜继娇,杨乃定.基于均值—熵的机构投资者行为投资组合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2). [52]姜继娇,杨乃定.基于认知风险价值的行为证券组合模型[J].系统工程,2006,(1). [53]杨春鹏.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投资“认知风险”度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79—84. [54]徐绪松,杨小青,陈彦斌.半绝对离差证券组合投资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3). [55]朱道才.基于CAPM的基金投资行为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5,24(12):91—93. [56]徐绪松,侯成琪.非正态稳定分布条件下的投资组合模型:均值一尺度参数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9). [57]徐绪松,陈彦斌.基于相对财富和习惯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04,(6). [58]徐绪松,马莉莉,陈彦斌.考虑损失规避的期望效用投资组合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5):43—47. [59]邹辉霞.基于实物期权和投资者行为的风险投资决策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98—100. [6O]周爱保,赵鑫.决策行为与认知偏差——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4):135—138. [61]周焯华,黄珂.行为金融视角下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2009,28(11):66—7O. [62]韩金山,刘严,谭忠富.中国电力投资市场羊群效应的博弈模型[J].电网技术,2006,30(8):46—49. [63]戚译,李文娟.自我概念归因与炫耀性消费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9,28(4):118—122. [64]Sah R K La and Persistent Diferences in Corruption Aetbss Countires and Regions[Z].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hicago,2005. [65]田银华,龙朝阳,易菲.基于行为决策理论的腐败行为分析及其治理[J].当代财经,2008,(2):7—12. [66]Sproles E K,Sproles G B.Consumer Decision—making Styles as a Function of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s,r 1990,24(1):134—147. [67]贾鹤,王永贵,刘佳嫒.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影响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6):51—58. [68]Park C W,esLsig V P Students and Housewives:Diference in Susceptibilityto Reference Group Inlfuence[J].Journla ofConsumer Research, 1977,4(3):102一llO. [69]Lina Zhou,Dongsong Zhang.A Comparison of Deception Behavior in Dyad and Triadic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Synchronous Computer—Me— diated Communication[J].Small Group Research,2006,37(2):140—164. [70]Segal Uzi.The E11sberg Paradox and Risk Aversion:An Anticipated Utility Appmae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new,1987,28 (1):175—202. [71]Segal Uzi.Two2stage Lotteries without the Reduction Axiom[J].Economet rica,1990,58(2):349—377. [72]Scale D A,Rapopo ̄A.Sequentila Decision Making wit h Relative Rank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 he Secretary Problem[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7,69(3). [73]Zwiek R,et 1a.Consumer Sequential Search:Not Enough or Too Much[J].Marketing Science,2003,22(4). [74]谢晓非,等.SARS危机中公众理性特征初探[J].管理评论,2003,15(4):6—12. [75]时勘,等.中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风险认知及心理行为[J].心理学报,2003,35(4):546—554. [76]谢晓非,等.SARS中的心理恐慌现象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628—639. [77]吕泉,武亚光,李卫东,林歆.电力市场中发电商有限理性问题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8(2):270—276.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Review SONG Qi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Through looking up pertinent literature from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discourses the history of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development,of which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about in- vestment behavior is a emphasis,but government behavior,consumer behavior and other behaviors are contained.Then,summarize the research trends.This paper can give a reference to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investment behavior;government behavior;consumer behavior (责任编辑:焦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