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经济工作・ECONOMIC PRACTICE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建议 文/李云岭 作为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 非税收入的能力,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的轨道。当前的工作重点,则是创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模式,按 照国际通行做法,改革现行分散征收、自主使用的非税收入管理 正常运转既是实现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收 入征管体制的重要途径,又是严肃财经纪律,推进反腐倡廉和依 法理财的有效手段。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政府对非税财政收入形 成的财力管理相对薄弱,亟需尽快的加以规范和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主体不明确,征收行为不规 范。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 收,票据开据不规范,多人收费、多人开票现象普遍。同时,现行 执收执罚行为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有些 办法,建立“征收、预算、使用三分离”的新型非税收入管理模 式。一是统一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职责 权限集中于专门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彻底解决非税收人 征管政出多门、程序混乱等问题。应像税收那样,将征收管理权 限集中于财政机关,明确代表政府管理一切财政性资金是财政 部门的基本职责,强调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惟一主体。在 征管改进手段方面,建议财政部门成立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以抓 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擅立项目强行收费(罚 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 费。二是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 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 多用、多罚多返”。加上“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思维影响,非 税收的力度来管好非税收入。在征收管理上,要借鉴税收征管模 式,按照“费政”与征收管理、入库与资金管理、预算安排与使用 管理三个环节实施管理。二是要通过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 专户等途径,将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增强非税收入 使用上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政府预算在非税收入资金调控与管 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而且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 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倾向,导致相关管理部门刻意压低 理中的作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于预算年度开始前,要认真核定 执收单位非税收入年度计划,财政部门据此编入单位的部门预 算,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彻底实现收支脱 钩,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保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 非税收入基数,让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三是诱发财政供 养人员数量急剧膨胀。“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恶性循环不断 在各地演绎,这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某 资金需求。此外,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将非税收入纳入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体系。三是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健全非 税收入监督机制。要尽快结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无法可依的局 部门的收费项目取消或是收费标准降低,人员工资发放和公用 经费保障的压力就会向财政集中。而从稳定的大局考虑,用收费 供养的所谓预算外资金开支人员,财政要承担兜底责任,这就成 为了财政供养人员膨胀的一种方式。财政供养人员膨胀不仅增 加财政支出,而且还会引起由于人浮于事而导致政府行政效率 低下。四是法制不健全,监督乏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 面,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步伐,实现依法管理非税收 入。为消除“按需取费”和“收费养人”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规 范非税收入的征缴办法,明确征缴程序,减免缓程序,收入质量 的考核等。同时要建立定期将非税收入征、管、用情况向人大报 告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建立稽 到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等环节,都还没有一套完善、统一、 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 方性规章,但由于执行不力、监督不严等原因,使这些法规形同 查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在查处乱收费方面,维护广大群众的利 益,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依据分类,结合实际,对那些 收费项目较多、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收费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加 虚设,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 较大的随意性,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 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对 大对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 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对检查中发现的不按规定征收政府非税 收入、不按规定使用统一票据等违纪行为,除按有关规定对单位 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北迁安市财政局) 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 的过程。笔者以为,改革的目标,是强化财政职能,增强政府调控 100 经济论坛2008・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