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电一体化技术_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方向教学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_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方向教学标准

来源:爱go旅游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方向)

教学标准

(讨论稿)

一、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二、专业代码

三、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专

四、入学要求条件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

五、学制

三年制

六、职业面向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以3个核心岗位、2个相关岗位为准): 序号 核心工作岗位及 相关工作岗位 主要负责车间机电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并能进行相应设备技术改进工作。 岗位描述 职业能力要求及素质 1. 机械、电气部件保养; 2. 机械故障分析、处理; 3. 电气故障分析、处理; 4. 简单零件的设计与加工; 5. 电气部件选型; 6. 图纸的绘制; 7. 试运行与性能优化。 1 机电设备维修工 1

2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 主要负责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安装、单机调试和生产线联合调试。 3 制造系统运维技术员 负责先进制造系统的运行维护、协调、优化,保障系统在良好状态下运行。 负责保障销售给用户的设备能正常有效的使用,并能提供产品或设备长期有效的维修、保养、升级改进等后续保障工作。 负责产品或设备的销售,产品推广与客户关系维持。 4 售后技术员 5 营销员 1. 图纸深度研读; 2. 机械装配、电气装配; 3. 功能、性能、精度调试; 4. 程序编写与调试; 5. 控制系统调试; 6. 试运行与性能优化 1. 网络通信与调试; 2. 设备数据采集、监控与调试; 3. 运行策略编排及校验; 4. 生产信息数字化系统维护与管理。 1. 客户使用设备信息收集; 2. 制订客户访问计划; 3. 使用标准(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 4. 组织验收(验收报告等); 5. 故障诊断与排除; 6.编制升级、改造方案及计划。 1. 客户信息管理与沟通; 2. 产品介绍、推广; 3. 营销文件编制能力; 4. 为客户编制实施方案。 七、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生产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从事机电设备及生产线维护维修、技术改造、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与技术改造以及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培养规格

专业能力 (1)具备机械图纸的绘制及图纸研读能力; (2)具备电气图纸的绘制及图纸研读能力; (3)具备典型(简单)

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拥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2)能自觉遵守行业法2 方法能力 (1)具有获取产业、行业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具有借助词典阅读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加工能力; (4)具备常用低压电气元件的选择能力; (5)具备常用液压、气动元件的选择能力; (6)具备常用机电设备的选型、安装与调试能力; (7)具体液压、气动系统的搭建、装配与调试能力; (8)具备集成智能制造设备为子系统的能力; (9)具备生产物流系统自动化的调校与维护能力; (10)具备智能制造系统组网与设备监管能力; (11)具备智能制造生产信息数字化系统的维护与管控能力。 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3)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 3、职业证书

序号 1 2 3 4 职业资格名称 机修钳工 维修电工 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 AHK机电工 颁证单位 各省、市人事和社会保障厅、局 各省、市人事和社会保障厅、局 各省、市人事和社会保障厅、局 德国工商大会 等级 中级 中级 中级 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1、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3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分类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 主干 课程 课程名称 高职英语(一) 高职英语(二) 体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场交流与沟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心理健康 职业观与职业生涯规划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概论 技术物理 高等数学 专业导论 基础选修课 形势与政策 军事理论 军事训练 暑期实践 学时 学分 1 48 48 112 24 32 32 16 16 48 32 96 16 192 16 24 48 32 3 3 7 2 2 2 1 1 3 2 6 1 12 1 1 2 2 4 2 2 3 2 2 4 1周 2周 5 3 2周 基准学时 2 3 4 5 3 2 2 2 3 4 3 2 3 2周 2周 2 2 2 2 6 15 13/5 15/4 16/3 16/3 8/10 小计 机械制图与CAD 电工电子技术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液压与气压传动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 传感器与智能仪表 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调试 计算机监控技术 智能制造系统 工业生产自动化物流技术 生产运作与管理 832 128 96 64 48 48 80 48 48 48 48 48 48 48 51 8 6 4 3 3 5 3 3 3 3 3 3 3 18 12 4 4 3 5 4 3 3 3 3 6 6 6 小计

实践电工实训 课零件加工实训 程 机电综合实训 智能制造系统调试综合实训 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综合实训 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 4

钳工实训 800 48 48 48 72 72 72 528 50 2 2 2 3 3 3 22 8 12 12 3周 12 3周 18 3周 7周 15周 小计 创新思维与方法 机械创新设计 拓展课程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自动化夹具设计 产品测量与评价 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市场营销 小计 学时合计 888 32 32 32 32 32 48 32 32 128 2648 37 2 2 2 2 2 3 2 2 8 146 2 2 2 2 3 3 3 3 3 6 6 4 4 4 28 26 19 19 22 2、核心课程介绍

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方向)专业主干课程方案 (1)电气与PLC控制技术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3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 建议学时 80 教学目标: (1) 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基本应用; (2) 熟悉常用电气控制线路; (3) 熟悉典型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线路; (4) 熟悉PLC的配置、选型及相关规范; (5) 掌握PLC的基本指令,熟练应用PLC的功能指令; (6) 掌握PLC编程方法; (7) 能够进行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 (8) 了解RFID通讯原理及电气装调,掌握RFID与PLC通讯及控制; (9) 掌握数控设备自动化改造能力,智能化改造与调试能力; (10) 掌握Ether-CAT、Profinet等组网应用; 学习内容: (1) 常用低压电器; (2) 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 (3) 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停控制、调速控制、制动控制电路; (4) 典型机电设备控制要求及控制线路(车床、油压机、注塑机等); (5) PLC的结构与组成; (6) PLC工作原理; (7) PLC的基本指令; (8) 顺序控制编程方法; (9) PLC功能指令; (10) 模拟量应用; (11) PLC、PAC组网通信; (12) 典型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 5

(13) RFID通讯原理及电气装调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2)传感器与智能仪表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动检测系统; (2) 熟悉常见工业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电路; (3) 熟悉常用传感器及智能仪表; (4) 具备传感器及智能仪表的选型、安装、调试能力; (5) 熟悉传感器及智能仪表标定及校验方法; (6) 了解自动检测系统的典型应用。 学习内容: (1) 检测系统的组成; (2) 认识温度、流量、压力、物位等常见工业测量的工程案例; (3) 合理选用传感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4) 压力、温度、位移、速度等检测方法; (5) 压力变送器、流量计、 (6) 各种工程常用仪表的使用、安装及校验; (7) 仪表供电、供气回路图识读; (8) 管路仪表流程图识读。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4 传感器与智能仪表 建议学时 48 (3)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4 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 建议学时 48 教学目标: (1) 熟悉交、直流电动机的选用; (2) 具备直流调速系统的分析与调试能力; (3) 掌握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参数设置和使用方法; (4) 熟悉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安装、接线和调试; (5) 掌握交流伺服系统的接线和使用方法; (6) 了解典型机电设备(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机械)的电气传动系统。 学习内容: (1) 直流电动机的特点、用途和主要技术参数; 6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交流电动机的特点、用途和主要技术参数; 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交流调速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通用变频器的工作原理、选用; 矢量变频器的控制原理、选用; 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步进驱动器; 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伺服电动机、伺服驱动器的选用; 伺服驱动系统应用实例; 典型机电一体化装置中的电气传动系统。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4)工业机器人应用与调试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4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调试 建议学时 48 教学目标: (1) 熟悉工业机器人的硬件结构和操作过程; (2)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校准方法; (3)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通讯连接方法; (4) 熟悉使用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并能根据不同的任务编写不同的调试程序; (5) 能够识读工业机器人故障代码,分析常见故障原因,进行常规故障排除。 (6) 具有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的初步设计能力 (7) 具备机器人码垛、搬运、装配、喷涂等编程能力; (8)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础离线仿真编程、离线轨迹规划; (9) 熟悉工业机器人的虚拟仿真控制与基本建模 (10) 掌握工业机器人网络应用与设置 (11) 掌握工业机器人与视觉识别的组合典型应用 学习内容: (1) 工业机器人硬件结构及安装、调试方法; (2) 工业机器人示教器使用方法; (3) 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纵; (4) 工业机器人编程语言; (5) 工业机器人的I/O通信; (6) 工业机器人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7) 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调试; (8) 工业机器人弧焊工作站调试; (9) 工业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调试。 (10) 工业机器人离线仿真编程 7

(11) 工业机器网络通讯应用 (12) 工业机器人视觉组合应用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5)计算机监控技术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4 计算机监控技术 建议学时 48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2) 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口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 (3) 了解计算机通讯技术; (4) 了解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5) 掌握组态软件、触摸屏的应用。 学习内容: (1) 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口技术; (2) 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讯技术(串行通信、并行通信、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 (3) 组态软件及其应用; (4) 触摸屏及其应用; (5) 典型案例。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6)智能制造系统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5 先进制造系统 建议学时 48 教学目标: (1) 了解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现状及发展趋势; (2) 了解智能制造系统技术、敏捷制造技术、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3) 了解智能制造系统的相关案例; (4) 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5) 了解MES系统与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法及原理; (6) 掌握计算机主控系统操作、维修、故障诊断等相关能力; (7) 具备各数字化加工单元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的自动化集成、信息对接、设备改造与维护等能力; (8) 具备基本加工设备的装调、运行与维护能力; (9) 掌握自动化装配工作站的装调与维护能力; (10) 掌握WebAccess HMI/SCADA组态与监控应用能力。 8

学习内容: (1) 先进制造系统总论; (2) 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 (3) 先进制造模式(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可重构制造、大量定制、成组技术、精益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制造); (4) 智能制造装备; (5)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6) 典型产品的制造系统; (7) SCADA组态与监控应用。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7)工业生产自动化物流技术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5 工业生产自动化物流技术 建议学时 48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流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 (2) 熟悉典型的物流自动化系统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料搬运系统、生产物流自动化系统等; (3) 了解物流自动化系统应用。 (4) 具备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5) 掌握立体仓储系统操作能力; (6) 掌握无轨运输小车的分类与应用 (7) 掌握工业机器人分类与应用 (8) 熟练掌握AGV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应用、装调能力; (9) AGV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系统集成能力; (10) 具备柔性制造系统物流传输选型、自动化控制及布局设计能力; (11) 具备柔性制造物流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 学习内容: (1) 自动分拣技术; (2) 自动导引小车; (3) 自动化立体仓库; (4) 生产物流自动化系统; (5) 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6) 典型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9

(8)生产运作与管理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5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 (2) 熟悉企业层运作; (3) 熟悉车间层执行过程; (4) 熟悉生产现场控制。 (5) 掌握数字化车间信息采集与监控过程 (6) 掌握现场生产管理数据分析处理 学习内容: (1) 生产系统设施规划与布置; (2) 库存分析与控制; (3) 主生产计划; (4) 物料需求计划; (5) 企业资源计划; (6) 车间作业计划; (7) 车间信息化管理。 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考核要求: 理论占60%,实践占30%,平时占10% 生产运作与管理 建议学时 48

九、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师资条件

建立适应本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结构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骨干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掌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够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可设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各一名。 (1)校内专职教师要求

①专业带头人;校内专业带头人除满足专任教师必须的基本条件外,应具有5年以上累计企业工作经历和深厚的专业背景;能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统筹规划

10

和组织专业建设,引领专业发展;主持专业教学改革、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②专任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现代职教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能够独立进行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主讲任务;能够调配、规划实验实训设备,完善符合现代教学方式的教学场所;能够设计并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创新项目;能够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设专业技术培训班;能够胜任校企合作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任骨干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具有中高级以上资格证书。专任骨干教师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专业课程的能力,能够指导新教师完成上岗实习工作。专任青年教师要具备在企业实习一年的工作经历,并经过教师岗前培训。 (2)企业兼职教师要求

兼职教师包括校内教学课程任课教师和实训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具有工程师、技师职称 的技术人员,现岗在企业及连续工作5年以上,在专业技术与技能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学法培训合格后,主要承担校内视讯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 (二)实习实训条件

本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备的实训室与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的名称及数量如下。

(1) 校内实训室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台虎钳、工作台 钳工工具、常用刀具 1 钳工实训室 通用量具 台式钻床 摇臂钻床 砂轮机 11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名称 数量(台/套) 40 40 10 4 1 2 平板、方箱 电工电子综合实验装置 2 3 4 电工电子实训室 电工操作台、万用表、双踪示波器等 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 三维CAD实训室 计算机及CAD软件 机电设备装调综合实训室 PLC系统调试实训室 PLC与变频器应用实训室 典型机电设备 通用拆装工具 PLC控制系统实验台 5 数字万用表、压线钳、剥线钳及电烙铁等 计算机及相关编程软件 可编程控制器实训装置 通用变频器 各种电气控制电路模板 电机拖动与控制综合实验台 伺服电机及控制器 通用变频器 电工工具及常用拆装工具等 7 电机拖动与控制实训室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压线钳、组套工具、电锤、喷灯、弯管器 常用的低压电器 教学网孔板、低压配电柜、照明控制箱、照明灯具、管件、桥架、电缆、固定卡件 模拟机床电气故障排除实训装置 普通车床及刀具 普通铣床及刀具 8 零件加工实训室 钻床 磨床 机加工常用工量具及工装 数控车床及刀具 9 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室 数控铣床及刀具 系统维修实验台、拆装工具、相关测量工具、测量仪表及拆装工具等。 编程软件、计算机、万用表、相关拆装工具等。 10 11 12 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六自由度机械手和工作站 计算机及相关专用拆装工具等 6 2 20 20 20 40 4 20 20 20 20 4 4 4 10 10 10 20 20 20 20 20 4 20 20 10 2 20 10 10 20 配套 6 6 4 20 1 20 机电设备故障诊典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平台 断与维修实训室 相关测量工具、测量仪表及拆装工具等 智能制造系统运典型智能制造系统实训平台 行与维护实训室 相关测量工具、测量仪表及拆装工具等 说明: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的数量按照标准班40人/班配置。

12

(2)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根据企业实训实习的需求,选择行业特点突出、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作为高效依托型、合作紧密型、动态遴选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高效依托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应达到2~3个(按同级2个并行班计算)。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开展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具体参考标准见表2。

表2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参考标准

高效依托型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参考标准 ①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并被聘为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②企业每年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不少于5名,实习时间达半年; ③企业每年接受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学生不少于2批; ④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和企业为订单学生提供专门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培训;或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按学徒制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⑤学校每年聘请承担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的企业高技能人员大于2名; ⑥学院优先承担企业人员的进修培训; ⑦结合企业需要,专业每年为企业提供免费现场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不少于2次; ⑧校企的相关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 ⑨企业每年接纳并指导专业教师现场挂职实习不少于5名; ⑩学院为企业展示产品、推广技术、宣传企业文化提供活动空间和展示窗口。 合作紧密型校 外实训实习基地参考标准 ①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 ②企业每年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不少于3名,实习时间达半年; ③企业每2年接受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学生不少于2批; ④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和企业为订单学生提供专门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培训;或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按学徒制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⑤学校每2年聘请承担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的企业高技能人员大于1名; ⑥学院优先承担企业人员的进修培训; ⑦结合企业需要,专业每年为企业提供有偿现场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 ⑧企业每2年接纳并指导专业教师现场挂职实习不少于2名; ⑨学院为企业展示产品、推广技术、宣传企业文化提供活动空间和展示窗口。 动态遴选型校 外实训实习基地参考标准 ①结合学校需求,企业人员可参与专业建设和咨询; ②企业动态接受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时间达半年; ③企业每2年接受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学生不少于1批; ④双方可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和企业为订单学生提供专门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培训;或有意向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按学徒制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⑤结合学校需求,学校可聘请承担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的企业高技能人员; ⑥学院优先承担企业人员的进修培训; ⑦结合企业需要,专业不定期为企业提供有偿现场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 ⑧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可接纳并指导专业教师现场挂职实习。 (三)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要求 (1)公共基础课

13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课

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应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大力整合,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合理规划,集综合项目、任务实践、理论知识于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和知识点,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2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内容。加强专业教学管理对稳定专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1)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关注兼职教师任课管理、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管理、实验实训管理和毕业设计管理等;

(2)教学业务管理的重点关注校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嵌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课件、顶岗实习现场教学档案管理等;

(3)教学质量管理重点关注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过程管理、课程质量管理、教学检查和考核管理等;

(4)教学检控管理重点关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依据和实施、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

3 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建议

14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行业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知、能、素的评价,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的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认证水平和职业资格通过率的评价,专业技能竞赛参赛成绩的评价,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等,形成独具学校特色、开放式、自主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 教学考核建议

a) 职业基础课程建议采用笔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70%;

b) 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采用技能测试、笔试相结合的方法,部分课程可以采用口试形式。笔试或口试占40%,技能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工艺评测和过程评价占60%;

c) 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主要采用技能测试,重点关注功能测试、工艺评测和过程评价;

d) 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评定委员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周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总结、毕业设计、带队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鉴定报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鉴定和答辩情况,综合定性给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评定等级;

e) 学生毕业前应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