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来源:爱go旅游网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潘帅英

(喀什师范学院 外国语系 讲师 新疆 喀什 844007)

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翻译这一概念。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Pan Shuaiy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lecturer, Kashgar, Xinjiang, 844007)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meaning carried by on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univers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made the translation possible, but the individu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brought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ries out to mak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that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culture from the thre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载体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尘不染”是反映我国佛教观念的词汇,“灵丹妙药”和“回光返照”则与道教有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反映了我国的政策,“闹元宵”和“赛龙舟”则反映了我国的民俗。由于“贝”曾为原始生活的货币,汉字中不少与“钱”或“贸易”有关的字都带有偏旁“贝”。如:贩、财、购、贸、贷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饮食器具,该偏旁出现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盏、盘、盖、盂、盅等。这些字都承载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信息。

1.3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特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 Nida)则将文化简名扼要地定义为 “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

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象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传达。

3. 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

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食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l),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3.2 音译加类别词

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 音译加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或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To present children with newly printed cash as Ya suiqian or gift money which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

3.4 直译

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liver brach),纸老虎(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等等。

3.5 意译

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辛亥革命(the 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等。

3.6 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信息体现于语言之中。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传达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信息。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字面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任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 文化与翻译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 翻译通讯,1984,(1):27

[5] 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潘帅英,1978年3月出生,性别:女;籍贯:河南濮阳,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

主要从事工作: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投稿日期:2011年6月29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