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A. 先加适量的盐酸将溶液酸化,再加AgNO3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Cl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可能有CO32- D. 向待测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待测液中一定有NH4+
-
参考答案:
CD
A.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由于加入盐酸引进了干扰离子氯离子,所以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故A错误;B.加入氯化钡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该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原溶液中不一定存在SO42-,可能含有银离子,故B错误;C.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可能含CO32-,故C正确;D.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物质变蓝,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故D正确;故选CD。
2. 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足量的NaOH溶液,第二份加足量的盐酸,若放出等量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 ( ) A. 1:2 B. 1:3 C. 2:3 D. 1:1
参考答案:
D
铝与NaOH溶液或盐酸反应都是产生氢气,实质类似,因此欲放出等量的气体,两份铝粉的质量相等。
3.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CH3可以电离出H
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参考答案: C 略
4. 与氢氧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A.CH4 B.NH4+ C.NH2- D.Cl- 参考答案: C 略
5. 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B.是否能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参考答案: C 略
6. 下列叙述与胶体无关的是( )
A.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m~10﹣7m之间 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 C.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 D.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
参考答案:
D
解: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大小,直径在10m~10m之间的为胶体,故A正确;
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这是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性质,故B正确;
C.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C正确;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与胶体性质无关,故D错误; 故选D.
7. 在反应aBrF3+bH2O=cHBrO3+dHBr+eHF+fO2中(a、b、c、d、e、f是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若0.3molH2O被氧化,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是( ) A.0.15mol
B.0.2mol
C.0.3mol
D.0.4mol
﹣9﹣7
参考答案:
A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分析】在反应aBrF3+bH2O=cHBrO3+dHBr+eHF+fO2中,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为:溴元素由+3价升高为+5价,溴元素由+3价降低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所以BrF3既起氧化剂也起还原剂作用,同时水也起还原剂作用.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守恒计算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
【解答】解:在反应aBrF3+bH2O=cHBrO3+dHBr+eHF+fO2中,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为:溴元素由+3价升高为+5价,溴元素由+3价降低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所以BrF3既起氧化剂也起还原剂作用,同时水也起还原剂作用.若0.3molH2O被氧化,氧原子提供电子物质的量为0.3mol×2,令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x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则: 0.3mol×2=xmol×[3﹣(﹣1)] 解得x=0.15 故选:A.
8. 下列含有羟基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显中性的是
A.HONO2 B.KOH
C.HOCH3 D.CH3COOH 参考答案:
C
9. 在四种不同情况下,可逆反应A(g)+2B(g)C(g)+D(g)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 v(A)=0.15 mol/(L·min) B. v(B)=0.6 mol/(L·min) C. v(C)=0.4 mol/(L·min) D. v(D)=0.02 mol/(L·s)
参考答案:
D
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如果都用物质B表示反应速率,则分别是0.3、0.6、0.8、2.4,所以选项D中反应速率最快,答案选D。
点睛:明确反应速率的含义和计算依据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但换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10.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金属铜投入稀硫酸中:Cu+2H+=Cu2++H2↑ B. 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O2-+2H+=H2O
C.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CO32-+2H+=CO2↑+H2O D. 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 CaCO3+2H+=Ca2++H2O+CO2↑
参考答案:
D 【分析】
A、将铜屑加入稀硫酸溶液中不反应; B、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C、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 D、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A项、金属铜为不活泼金属,将铜屑加入稀硫酸溶液中不反应,故A错误; B项、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MgO+2H+═Mg2++H2O,
故B错误;
C项、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故C错误;
D项、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
+
-
+
=Ca2++H2O+CO2↑,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从化学式、离子符号、电荷守恒以及是否符合反应实际的角度分析。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萃取操作时,振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放气,放气是通过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进行的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稀HNO3有不溶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某无色溶液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分层后,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则原溶液中有I―
D.某无色溶液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则原溶液含有Na+无K+ 参考答案: C 略
12. “1998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是合成一维纳米氮化镓,已知镓(Ga)是ⅢA族元素,则氮化镓的化学式可能是 ( )A.Ga3N2 B.Ga2N3 参考答案:
C.Ga3N D.GaN
D 略
13. 将30 mL 0.5 mol·L―1的NaCl溶液加水稀释到500 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0.3 mol·L―1
B.0.05 mol·L―1
C.0.03 mol·L―1 D.0.04 mol·L―1
参考答案: C 略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 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一定得到金属的单质
C. 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D. 四氯化碳和水混合后,可用分液的方法来分离
参考答案:
D
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电子的转移,特征为化合价的变化,故A错误;B、金属阳离子铁离子被还原后,化合价降低,可以生成单质也可以生成低价阳离子,如铁盐可以生成亚铁盐,故B错误;C.酒精与水混溶,应用苯或四氯化碳作萃取剂,故C错误;D.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故选D。 1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焰色反应可鉴别K2CO3溶液和Na2CO3溶液 B.利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溶液和胶体
C.运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D.广范pH试纸测得某碱性溶液的pH为12.5
参考答案:
D
【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A.Na、K的焰色反应分别为黄色、紫色; B.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 C.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利用蒸馏法分离; D.pH试纸测定的数值为正整数.
【解答】解:A.Na、K的焰色反应分别为黄色、紫色,则用焰色反应可鉴别K2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故A正确;
B.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则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溶液和胶体,故B正确; C.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利用蒸馏法分离,则运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故C正确;
D.pH试纸测定的数值为正整数,则广范pH试纸测得某碱性溶液的pH为12或13,不可能为12.5,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和检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混合物分离提纯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实验室用需配制250mL0.1mol/L的Na2CO3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配制25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实际应称Na2CO3质量/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___ _____;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量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3)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若没有进行A操作 ;若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 ;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如何处理?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 ;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实验步骤②)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 。 参考答案:
(1)2.7g,250,(2)B、C、A、F、E、D(3)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容量瓶盛放热溶液时,体积不准,也易导至容量瓶炸裂。(4)浓度偏低;偏低;偏高。(5)宣告实验失败,洗净容量瓶后重新配制;宣告实验失败,洗净容量瓶后重新配制。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用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其主要缺点是什么?
国际上认为“氢能源将是21世纪中后期最理想的能源”。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
参考答案:
煤、石油、天然气等作燃料,缺点是资源有限、不可再生、污染严重。 氢能源则来源丰富、燃烧值高、不污染环境,且可循环使用。
18.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族,B、C同周期。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甲为气态,其中A、B原子数之比为4:1。由A、C组成两种化合物乙和丙均为液态,乙中A、C原子数之比为1:1,丙中为2:1;由D、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丁和戊均为固态,丁中原子数比为1:1,戊中2:1。
(1)B位于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第 族。 (2)乙、丙、丁、戊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键的是 (3)由A、C元素组成的10e-阴离子的电子式为: 。 (4)写出乙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成
C
单质气体的方程 (填化学式)
式: 。 (
5
)
写
出
丙
和
丁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
参考答案:
(1)IVA(1分) (2)H2O2(2分) (3)(4)2 H2O2分)
19. A、B、C、D均为中学所学的常见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及其他物质已经略去): A
B
C
D
(2分)
2H2O+O2↑(2分) (5)2Na2O2+2H2O=4Na++4OH-+O2↑(2
(1)若B使品红溶液褪色,则C、D的化学式分别为C ,D 。 写
出
D
的
浓
溶
液
与
Cu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2)若A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稀溶液能使蓝色的湿润石蕊试纸
变红,则C为 (填写化学式)
写
出
A
B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写出C
D的离子方程
式:
(3)若A为活泼金属元素的单质,D为强碱,焰色反应显黄色,则B是 (填写化学式)
C可作为呼吸面具的填充剂,C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参考答案:
(
1
)
SO3
;
H2SO4
(
各
1
分
,
共
2
分) 2H2SO4(浓)+Cu CuSO4+SO2↑+2H2O (2分)
(2)NO2;(1分) 4NH3+5O2=4NO+6H2O (2分,不写条件不扣分)
3NO2+H2O=2H++2NO3—+NO (2分,写成4NO2+O2+2H2O=4H++4NO3—也
对)
(3)Na2O (1分) 2Na2O2+2CO2=2Na2CO3+O2 (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