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自贡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来源:爱go旅游网
四川省自贡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8高一上·石嘴山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B . 我们搞素质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C . 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丰富并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形式,使传统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D . 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2. (2分)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角 角色 搅拌 缴械投降 B . 泥淖 拘泥 呢喃 风光旖旎 C . 书籍 荆棘 极度 岌岌可危 D . 模样 模范 临摹 厉兵秣马

3. (2分) (2016高三上·磐安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沉湎 机率 蒸气机 得陇望蜀 B . 猩红 起迄 发帖子 为人处世 C . 九州 蛰伏 打圆场 拾人牙慧 D . 登录 蜚声 打哑谜 行迹可疑

4. (2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2013年山东省开始“智慧山东”试点,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城区”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________,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 1 页 共 14 页

②“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用无悔的信念诠释忠诚、坚持、爱心,用实际行动 ________社会正能量,以人格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③“与好书为友,放飞中国梦”读书会上,很多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喜爱的书籍,并________地讲述了书籍中精彩的部分。

A . 融合 传达 有声有色 B . 融合 传递 绘声绘色 C . 融和 传递 有声有色 D . 融和 传达 绘声绘色

5. (2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氓》《短歌行》是其中的名篇,但平仄和押韵不受严格限制;近体诗在唐代达到顶峰,对平仄和押韵要求颇高。

B . 中国古代史书有多种体例,主要有国别体(如《左传》)、编年体(如《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等,有些史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C . 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京味儿十足,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D . 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分别是《麦琪的礼物》《变色龙》《项链》。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

6.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第 2 页 共 14 页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缺乏独立意味,使得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而止于世俗的功用。

B . 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影响到后世的文学思想。

C . 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

第 3 页 共 14 页

理论,周敦颐明确了“文以载道”的宗旨。

D . 佛学的东渐和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借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才能体现出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B . 一些古代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厚黑原则,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 . 《红楼梦》体现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而拒绝暴力和权力,《红楼梦》彻头彻尾的悲剧背离了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性的意味。

D . 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民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小说的影响,民族也因此滋生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对人的思想、对社会会产生影响。

B . 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状态。

C . “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学的承载、阐明、传达“道”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的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宗旨。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之中。

D . 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这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7. (13分) (2017·沈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渡头

第 4 页 共 14 页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第 5 页 共 14 页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舱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第 6 页 共 14 页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舱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 . 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 . 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 . 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 . 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第 7 页 共 14 页

8. (14分) (2017高二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宫生传 高启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尚侠末矣! (选自《高太史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②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③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④庋:收藏。⑤周彝:周代青铜祭器。⑥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⑦钟、王:钟繇、王羲之。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逮壮,见天下大乱 逮:到 B . 有忤己,则面数之 数:责备 C . 明旦介客诣生谢 , 请结欢 谢:道谢

第 8 页 共 14 页

D . 故人皆多生 多:称赞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宫生的“任侠” 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B . 作者表现南宫生的“气节”,引的事例都很突出,叙述、描写生动、细腻,所以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C . 文章末尾推崇南宫生由进取变为隐退,这是旧时代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我们今天该批判地对待。 D . 南宫生壮年时见天下大乱,便发愤图强,想要建功立业,曾北走中原,溯游江浙,同各路豪杰共商救国大业。

(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②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 (4) 文末说“生之行凡三变”,联系全文,加以简述。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6高一上·会宁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第 9 页 共 14 页

(2)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五、 默写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二上·吉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 李煜的《處关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1. (3分) (2017高一上·九江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12. (5分) (2015高一上·西宁期中) 将下面几个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

①2013年12月10日在南非FNB体育场举行了曼德拉的追悼大会。 ②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追悼会上发表讲话。 ④奥巴马在讲话中赞扬曼德拉是“历史的巨人”。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第 10 页 共 14 页

13. (5分) (2019高二下·淄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 11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

6-1、

6-2、

6-3、

7-1、7-2

7-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8-1、

第 12 页 共 14 页

8-2、

8-3、

8-4、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答案:略

五、 默写 (共1题;共5分)

10-1、

10-2、

10-3、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1、答案:略 12-1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1

第 13 页 共 14 页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