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对血脂和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03月至2012年03月本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和对照组(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每组各40例,治疗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超声变化情况。结果使用阿托伐他汀钙3个月时,观察组LDL、TG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6个月时,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TG、LDL均显著降低(P<005),而HDLC显著上升(P<005);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颈动脉IMT及其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1]。本研究中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评估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03月至2012年03月在本科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和对照组(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每组各40例。4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3岁,平均(55±75)岁;疾病种类包括,脑梗死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例。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4~75岁,平均(56±80)岁;疾病种类包括,脑梗死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超声检测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公司生产)01 g/d作为抗凝药物,均控制饮食,并给予活血化瘀、保护神经等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30047),两组共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行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13实验室检查取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4 ml置入冰箱中,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待查。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
三酰甘油(TG) 浓度,沉淀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4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阿洛卡SSD4000型超声诊断仪对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由本院同一位B超医师完成检查,测量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内膜厚度≥10 mm定为内膜增厚),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和颈动脉分叉处斑块面积。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脂水平的变化 使用阿托伐他汀钙3个月时,观察组LDL、TG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6个月时观察组TC、TG、LDL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而同期HDLC显著上升(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版块面积变化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3个月时颈动脉IMT及其斑块面积略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颈动脉IMT及其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面积变化不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观察组在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患者肝肾功能转氨酶升高,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停用阿托伐他汀钙后症状消失。
3讨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减少血流量或不稳定斑块脱落阻塞远端动脉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原因。脂代谢紊乱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液中的TC、TG、LDL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均有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阿托伐他汀钙属于他汀类药物(statins),此类药物可以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阻断,从而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同时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胆固醇清除增加,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此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分泌。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使IMT变小的作用[3]。本研究中,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6个月后血脂水平有明显改善,颈部动IMT明显下降,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和TIA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待更大样本和长时间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利军.他汀类药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 16(27): 21722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0.
[3]胡晓,楚兰,刘琦.阿托伐他汀钙抗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8,5(9):390-3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