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篇
阅读理解七选五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结构的理解,注重对语篇和段落结构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求考生能够从篇章和段落上去把握文章的结构与层次,在理解文章基本结构和把握全篇文脉(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完成试题。
【考情分析】
近三年选用的文章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给人以“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感觉,但都突出了生活化的特点;就体裁而言,除了2017年全国卷Ⅰ及2018年全国卷Ⅲ采用了记叙文外,其余均为说明文。这就意味着以后阅读理解七选五还可能会选用记叙文,但说明文还会是命题的首选。
1. 试题阅读总量(包括文章、文章中的试题序号、选项及序号)在230词到310词之间。 2. 文章结构比较清晰,有时提供标题和小标题,有些阅读材料甚至出现了编号或项目符号,
所提供的文章段落数在2到5之间,大部分采用了“总—分”结构,即在第一段(或第一、二段)引入所要说明的主题后,在其余的段落中从某一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说明,有时还会有一个总结性的段落。
3. 从题目设定和选项设置的角度来看,所留出的5个空白中有1至2个空设在小标题、主
旨句或首句的位置,用于考查考生概括段落主旨的能力,其余3至4个空设在段落之中,用于考查细节过渡衔接句和线索句,需要填入的句子与上下文之间大多通过语意和词汇联系起来。所提供的7个选项大多是完整的句子,其中祈使句和陈述句居多,错误选项与文章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正确选项会形成一定的干扰,另外,正确选项之间也会形成相互干扰。
【考题分析】
根据考题位置可以分为段首题,段尾题和段中题;根据考题特点可以分为主旨概括题和句际关系题。
【答题流程】
1. 读全文。 速读全文,了解大意。
2. 看位置。 看题目位于段首,段尾还是段中。 3. 找联系。 寻找题目前后在词汇、意义上的联系。 4. 思逻辑。 思考题目前后在行文上的逻辑关系。 5. 析选项。 分析选项的特征、预测选项在文中的位置。
【答题技巧】 1. 依据词汇线索
(1)词汇复现 词汇复现指相同词汇的重复使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复现或同一范畴词的复现。英语的线性思维表现为第一句话的宾语往往是第二句的主语,或者前后句有相同或重
叠的词语。这种前后句语义的衔接常以句中关键词(常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组)复现的方式来实现。解题时可以利用这些词作为解题线索。 (2)代词线索 代词主要是为避免重复,用于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物,有时也用于指代前面提到的概念。巧妙利用这样的指代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2. 依据上下文逻辑和衔接关系
文章由段落组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各段、句之间形成一定的语义逻辑关系。做阅读七选五要理清这些关系,并据此选出正确答案。
(1)总分关系 “总分结构法”中的“总”是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分”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一篇文章在总体布局上,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它们通常都称作“总分结构法”。 (2)解释关系 从逻辑意义上来看,句子与句子之间常常有解释关系,往往作者提出观点,紧接着对这个观点进行解释说明。因此,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表达的意思至关重要。 (3)例证关系 前后的某句是为了证明另一句而举的例子。例证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思维过程基本是归纳(从例子到观点)和推理(从观点到例子)。常见的表示例证关系的标志词语有: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等。
(4)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的标志词语有:and; first(ly); second(ly); then/next; to begin with;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 finally/last等。
(5)转折关系 表示转折的词暗示前后说的是同一件事。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语有:but, however, yet, while/though/although, or/otherwise, instead, nevertheless (然而), still等。 (6)对比关系 表示对比的词暗示设空处与其后有相反的意义。表示对比关系的标志词语有:while, if not, some...others等。
(7)因果关系 表示因果关系的标志词语有:so, therefore, thus, consequently (因此), as a result (of) 等。
3. 依据设空位置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充分利用设空位置的暗示作用,结合语篇逻辑是解答“七选五”的有效途径。
(1)设空处在段首 在每段的第一句设空的内容通常是该段的主旨句,解题时需要认真研读该段内容,然后从选项中查找与下文相关的内容,从而确定答案。
(2)设空处在段中 要注意分析设空处前后的逻辑关系。设空处除了可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外,也可能是补充前文的具体事实、事例和说明的句子。因此,首先需要依据信息词将部分选项排除,然后把剩下的几个可能正确的选项依次代入设空处,最终确定哪个选项和设空处前后内容语义连贯、逻辑关系清晰,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设空处在段尾 段尾句多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总结、概括句。解题时,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该空是归纳本段主旨还是引出下一段的内容?如果在选项中找不出与前文关联的内容,此时可考虑与下一段开头是否体现出了衔接。认真阅读下一段的开头几句,看是否能与选项紧密连接起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