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0期
胡 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 100192 )
摘要: 商务智能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课程,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方法与技术, 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够较好地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 以对数据有更好的解读, 并最终服务于企业决策。对商务智能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以及综合、 设计类实验,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以致用。另外, 对不同的实验设置阶段, 选用不同的考核方法, 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商务智能; 实验课程设计; 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 (2018 ) 10-0271-02
一、 实验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实验过程设计: 目前课程根据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把实验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 一是较为基础的验证性实验, 二是强调创新的综合、 设计类实验以及开放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一般以课堂教授、 方法介绍、 方法演示、 方法模仿的过程进行, 对理论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再现,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需要给学生提供较为明确的实验方法、 步骤与结论, 具有可重复性。 综合、 设计类实验, 通常在独立实验教学环节进行, 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实验目标较为明确, 学生需要根据给出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路线, 并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 适当根据情况调整实验思路、 调整参数设置、 解读实验结果、 综合所有创新性的问题, 完成实验报告。 创新的开放式实验主要是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方面的实验, 往往没有明确的实验指导, 要求更高层次的创新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活动中, 一般在随堂课程中使用验证性实验, 在独立实践环节中使用综合设计类实验。然而学生的学习态度、 能力和对实验熟悉程度不同,如果在验证性实验中没有跟上进度,也通常容易在后续综合设计类实验中疲于应付,照搬实验方法, 不懂实验原理, 无法正确解读实验结果, 也不能对已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
2. 学生规模与实验课表现: 学生人数非常多, 实验指导教师疲于应付, 学生差异较大, 造成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在实验活动中无成就感, 感觉不到收获, 印象不深刻。学生大多数比较被动, 不会提前进行实验课的预习, 基本上在实验课上按部就班地遵循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缺乏实验结果分析, 缺少对实验参数意义的分析与调整的思考, 进而在接下来的综合设计类实验中没有好的思路, 对实验结果没有深刻的理解。
3. 工具选择: 一般的实验课程的工具可选择类型较少, 而商务智能课程的工具非常多, 开源和需要购买的工具都数不胜数。出于各类学校条件的不同, 可以广为选择。这既是好处, 也带来了实验设计的新问题: 是侧重一个软件的介绍和熟练使用, 还是同时要求大家广泛了解其他类型的工具?
4. 实验成绩评定: 虽然有实验数据的存留, 但是实验数据和基本问题类似,无法排除实验作业中的抄袭情况, 这种情况下的评定过程也就不科学严谨, 评判标准也不可信, 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下降。
二、 实验设计的改进
1. 调整实验流程, 强调学生主动性。 (1 ) 时间安排: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验课时
间的安排也应随之变化。由原来的学生定时定点集中上实验课, 可以调整为部分环节集中上课, 部分时间实验室开放, 学生在规定的时段内上实验课。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当缩短实验讲授的时间,在讲授中以难点为主, 兼顾实验中的背景问题分析、 实验参数设置、 实验结果解读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实验方法、原理、 工具、 实验操作步骤等, 在课前就提供给学生, 作为预习环节。 (2 ) 流程安排: 在整体比例上减少基础的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 设计类实验,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在验证性实验之前, 增加预习与考核环节, 提高学生后期的自主实验能力。基本的实验流程为验证性实验、 综合设计类实验、 开放性实验的流程, 其中开放性实验主要安排给感兴趣的少数同学, 结合不同教师的科研情况有不同的安排。在实验设计流程中, 重点安排大部分同学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类实验。学生在验证实验过程中, 往往由于教师提供的实验过程较为具体, 就按部就班地照搬实验过程, 缺乏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另外, 学生在实验课前, 对软件和工具本身也不熟悉, 不知道每个步骤设计的原因和带来的结果的影响。因此在验证性实验开始之前, 增加一个学生自学、 按组讲解的环节, 进行实验预习效果检查与考核, 教师和不同的学生组之间都可以评分, 为后面学生能够独立实验打下基础。在综合设计环节中,可在每次独立实践环节中选择一个较为复杂的背景,考核不同组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创新性与科学性。 也可以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数据的问题背景, 由学生按组自由选择, 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的展示与讲解。
2.实验工具的选择兼顾全面和深入的实验要求。实验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挑战。一方面是考虑工具的多样性, 尽可能多地介绍不同类型工具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只选择一个工具,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知识点, 理解问题分析的主要思路。 通常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在课堂上对不同工具进行简要介绍, 在实验中选用一种通用工具。由于不同的工具擅长处理的问题不同, 因此还可以根据实验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实验, 如数据获取与转换、 数据的分析与挖掘、 数据可视化, 以此选用不同的工具完成。 这样可以兼顾对工具的全面了解和深入应用,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将来进入数据分析与挖掘、 商务智能等工作与研究领域打好基础。
3. 实验指导人员的工作准备与身份转换。随着技术的发展, 实验指导教师应该随时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仅包括基本专业知识、 知识应用的能力, 还包括与实验教学相关的知识领域。在丰富知识、 开拓思路的基础上, 实验指导教师应在实验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包括实验大纲修订、 实验设计与调整、 学生考核方法设计等工作。确保在实验过程中, 指导教师由扮演讲授者和答疑者转换到指导者、组织者与观察者, 尽可能地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指导教师还应设置好公平有效的考核方法, 激励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在实验流程的设计中, 对每个步骤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 尤其是关键步骤应对学生进行介绍, 有利于实验顺利地进行。分析、 解决实验教学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并实时调整, 提高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 学生差异化管理与考核。对于比较基础的验证性实验, 要求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数据处理手段,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实事求是地撰写实验报告。 此时的评定方式应尽可能地量化, 保留实验数据, 杜绝实验作业中的抄袭现象。
综合设计类实验,对不同类型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对多数同学而言, 能够完成实验并解读结果, 完成完整的实验报告即可。对接受能力更强、 更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条件, 引导学生用不同模型实验, 或更多选用通过自动模式进行实验结果的比较, 比较不同参数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对实验选择的商业背景展开深入的分析, 尝试寻找属性之间的新关系, 验证关系的科学和有效性, 通过全方位地思考和实验, 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在开放的实验环节,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资料和渠道,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验证自己的研究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部分的考核依据是学生分组的讲解情况和回答教师问题的情况, 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