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物体滑行时t间AvAg
-----培养学生能力的捷径
江苏省东台中学 张曙东 (《物理教学》1996.11)
高考把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重视。目前正处在
世纪之交、知识爆炸的时期,知识日新月异,今天书本上学和知识,明天可能已被更新,面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靠的下是现知识,而对未来人的能力,这样才能去下断发现、不断创造。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途径很多,“一题多解”可谓培养学生能力的捷径。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地回顾、再现、应用,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变”可由浅入深,下同层次地挖掘、全方位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 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样可起到举一反三、 纲举目张、事倍功半的效果。以下略举两例敬请同行斧正。 [例1].A、B两木块靠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它们与水 平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0.25,B 的质量为0.2千克,一颗水平飞来的子弹依次穿过A、B,在子弹穿 过A的过程 中A和B一直没有分离,子弹在B内的时间t为0.01秒,穿出B后,A和B都继续向前运动,当A刚停止时,B
和A之间的距离S为1米,B的速v为5米/秒,子弹在两木块中阻力恒为f,重力加速度g取10米/秒2,求;(1)f的大小,(2)在子弹进入B的过程中,木块B前进的距离SX
[剖析] 本题由于地面有摩擦力,故相互作用力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不能由动量守 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必须另辟蹊径。 [分析和解]
(1)方法一:运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
设子弹刚穿进B时,A、B物体具有共同速度vA刚穿出B时B物的速度为VB,B的质量为子弹在B中 穿行时(如图2所示),B的加速度
afmgmfmg;则
vfAvAatvA(mg)t (1)
则B物体滑行时间tvAAtAtgtvvvBgtBvBg(gt)(2)联立(1)(2)解得:fmv0.25t0.01N100N.
方法二:运用动量定理
对B全过程由动量定理得:
ftmAgtAm(vvA) (1) 对A由动能定理有:
mAgtAmAvA,即gtAvA则有mgtAmvA (2)
将(2)式代入(1)式得:fmvt(计算过程略) (2)方法一:运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 B的总位移sAvB2tvBvBv2(vAgt) A滑行的总位
sv2A2g 由位移关系sv2B-sA=s得:AvBvBvvAvA2t2(gt)2gs(svt 将vBvAfmg2)2gmt代入上式,可解得:vAftmv 由(1)问的结论fmvt得:ft=mv代入上式,化简得:
vmgs1gt(gs1ft2v2gt) 1 s221fmgsXvAt2(mg)tf1fmv2mt2(mgsf2f)
代入已知量有:s0.250.2101X100110020.20.0120.03(m)
此法思考简单,但运算量较大.
方法二:由动能定理求解
由动能定理,对B的全过程有:fs1Amg(sAs)2m(v2v2A) 对A:m1AgsA2m2变形有mgs12AvAA2mvA代入上式,化简有: mgs1mv2 sX2f (计算略)
方法三:图象法
图3 中阴影区域的面积表示A停止时,A、B之间的距离s,由图3可知:vv s112vt1v2vt 、s2v(Agt), 由s1 +s2 =s得:
12vtv(vAgt)s 解得:vgsAv12gt
s1XvA(fmg)t22(同方法一,略) 方法四:运用相对运动
子弹在B中穿行时,B相对于A做初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aff11f2mggm,则子弹刚穿出B时,A、B之间的距离s12at22mt; 子弹穿出B后,A、B的加速度相同故B相对A做匀速运动,速度为v=5m/s,则从子弹穿出B后A静止的过程中,A、B间增大的距离s2v(vAgt),由s1+s2=s得:
1f2mtv(vAgt)s 由(1)问的结论fmvt,代入上式有: v1Agsv2gt(与方法三相同,以下略) 方法五:由能量守恒求解
B相对A而言,多发生的位移克服阻力做的功和最终的动能,应等于子弹对木块B的作用力在位移sX 上所做的功,有: fs2Xmgs12mv mgs1mv2 sX2f(与方法二相同,以下略)
例1中的多种解法,几乎涉及了力学的全部基础知识和常见的多种解题方法,多角度
思考发散式思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2] 在两平行金属板(假定板足够长)之间,用一长为l的轻绳拴着一质量为m的带电量为q的小球,小球可看作质点,如果小球在两极板间平衡时,轻绳与铅直线间的夹角为,如图4所示,求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
[分析和解]小球受重力mg,电场为Eq,绳的拉力,由于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故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必沿绳的方向有:tgEqmg 场强Emgqtg [变1] 如将小球拉至水平,且绳被拉直,如图5所
示,由静止放手后,小球将作什么运动?经多长时间,轻绳子刚好被拉直?
[分析和解] 小球由静止放手时,球仅受重力、电场力,不受绳的拉力,此二力为恒力其合力亦为恒力,故小球将沿与竖直方向成(合力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小球从A点释放到B点绳被拉直,如图5所示,由数学知识可知AOB=2,则小球在竖直方向下落的高度h=Lsin2, 由于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故由分运动和合运动的等时性可知:所求时间
t2Lsin2g [变2]如果要让小球从静止释放时,刚好能立刻做圆周运动,那么应将小球从何处释放? [分析和解] 当小球刚静止释放时,若小球所受合力垂直,此时绳处于竖直状态,小球运动后绳对球立刻施加力的作用,故小球立刻做圆周运动。
如图6所示,有=,即将小球拉到与水平方向成角静止释放。
[变3]若把小球拉至水平位置,部小球的初速至少是多大时,小球放手后也能立刻做圆周运动?
[分析和解]当小球处在水平位置时,若电场力刚好提供向心力,就能保证小球从开
始就立刻做圆周运动。则有:Eq=mv2L,结合例2的结论:Eq=mgtg可解得:v=gLtg,
故小球的初速度至少为gLtg。
[变4] 在例2中,若线拉紧后随即摆动,求:(1)拉紧瞬间悬点O受到的冲量I, (2)小球摆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3)小球摆到最低点时,轻绳受到的拉力T。
[分析和解] (在例2的基础上求解)
(1)设线刚被拉紧的瞬间速度大小为v,小球所受的合外力Fmg合=
cos…..(1)小球运动的位移S=AB=2Lsin。…..(2) 由动量定理得:F1合.S=
2mv2…..(3) 联立(1)、(2)、(3)解得:v2gLtg
绳刚绷紧随即做圆周运动,即小球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n=减为0,绳对球的冲量I由动量定理得:I=m vn=mvsin=2mgLtgsi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O点受到的冲量大小I=I=2mgLtgsin.方向沿绳向下
(2)球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 球在B点绳绷紧的过程中损失的动能△
Ek=
12mv2n=2mgLtgsin…..(4) 球从A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EqL(1+sin)+mgLcos-△Ek=12mv2m…(5) 联立)4)、(5)两式,结合Eq=mgtg解得:
vm2gL(1costg2tg.sin2) v2gL(1tg.co2s) (3) 球从A到最低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v2gL(1tgcos2)…….(7) 球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v2T-mg=L…..(8) 联立(7)、(8)两式,解得:球在最低点绳受到的拉力
T=mg(3+2tg. cos2)
[变5] 若将小球拉至水平,至少以多大的速度下抛,小球才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分析和解]
小球能否做圆周运动,取决于球在“最高点”是否符合做圆周运动的条件,由于同时存在电场和重力场,故“最高点”已不是竖直方向的最高点,而是平衡位置的对称点D,如图8所示。
在D点,球刚好做圆周运动条件:
mgv2cosmL….(1) 由A到D运用动能定理有:
mgcosL(1sin)12mv212m2D…..(2) 联立(1)、(2)两式,解得:v=
gL(32sin)cos
小球至少以v=
gL(32sin)cos的速度下抛。
在例2中,通过适当变换条件,,由浅入深引出了
一系列的讨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出题提供了范例,这个全方位地去探索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
如教者通过精心选例题、并布置相应习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热情,将“一题多解” 和“一题多变” 在讲和练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珠连璧合、相得益彰”。笔者在
教学中加以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失为一条捷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