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媒介批评的定义、对象;
答:媒介批评是对⼤众传媒和⼤众⽂化的反思活动,是以⼀定的价值⽴场和理论为依据,对传播政治经济体制、从业者⾏为、媒介产品以及媒介消费中的利益、意识形态与权⼒进⾏的判断、阐释与评价的活动。构成:批评史、批评理论、批评⽅法与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的对象,包括传播政治经济体制、媒介从业者、媒介及产品、媒介消费者。2、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视⾓;
(1)传播政治经济学;(2)符号学和结构主义;(3)后殖民主义和⽂化帝国主义;(4)⼥性;(5)精神分析;(6)叙事学;(7)霸权理论;
(1)传播政治经济学:吸收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将新闻传播业置于社会整体中进⾏思考,建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
(2)⾃由资本主义与社会责任论:不质疑新闻传播体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认为新闻界的问题主要是媒介所有者与从业者没有履⾏职业操守和专业理念及社会责任。
(3)信息流通与后殖民主义:新闻信息的流通在国际、国内范围都是不平衡的;主张国家应该致⼒于消除“知识沟”;建⽴国际传播新秩序,实现信息的平衡流通。
(4)传播内容批评:解读渗透在媒体⽂本中的权⼒因素,批评既定的社会权⼒秩序。
(5)媒介⽂化研究:英国伯明翰学派;民粹主义,告别精英式的⽂化定义,呼唤通俗⽂化的出场,颠覆了既定的⽂化观念。3、美国媒介批评的实践的发展状况;
鉴于美国媒介批评实践庞杂的特点,从体制和内容两⽅⾯分别加以分析
在当代美国社会,新闻业受到法律法规、政府管理、⾏业⾃律、媒介批评的监督和制约。在这个看似完整的制约体系中,媒介批评既有来⾃新闻业内部的批评,⼜有来⾃⾮新闻业界的批评,这种监督机制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体制。美国媒介监督组织体制由四个⽅⾯构成:⾏业外监督组织的批评、媒介⾏业内部的批评、新闻委员会和业内专业组织的批评、个⼈的批评。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当代美国媒介批评的形式多种多样,⽽利⽤⽹络是媒介批评的⼀个重要形式。在美国的媒介批评⽹站中⽆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FAIR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个⽅⾯:;1.媒介批评的兼并与垄断;2.批评⼴告商对媒介的影响;3.批评政府对媒体的控制;
4.批评通讯政策的不合理性;5,批评党派之间的偏倚报道;6.批评新闻审查制度;
7.批评媒体⽚⾯追求轰动效应;8.批评媒体公关⾏业。
(1)近代报刊诞⽣后,出现了⼤量的媒介批评活动:
1.詹姆斯·利温顿在1777年⾄⾰命结束期间发⾏《皇家公报》,该报⼀直歪曲报道,
捏造新闻,杜撰故事,当时的爱国派批评它是“利温顿的扯谎公报”。
2.埃默⾥,《美国新闻史》:“那位遐迩闻名的博学权威塞缪尔·约翰逊⼀七⼋五年⼀
⽉⼆⼗⽇于《懒汉报》上发表的⼀篇评论中,含蓄地反映出早在⼆百年前,⼴告已
是辩论的题⽬与批评的对象,正像今天的情形⼀样。”
3.⼗九世纪后,出现了批评潮流,如1835年后,美国社会各界发动了对《纽约先驱
论坛报》的“道德战争”。
4.作家拉姆伯特·A·威梅尔于1852年出版了第⼀本报业批评专著《我们的报界帮或美国报纸腐败与犯罪全书》。
(2)20世纪以来,报纸开辟媒介批评专栏,记者、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的媒介批评,出现了埃尔⽂、李普曼、⾟克莱尔和塞尔吉等著名的媒介批评家。
(3)⼀些媒介组织设⽴媒介监督员。
(4)受制于新闻业体制,批评的空间与⼒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依靠这种在传播业体制容忍限度内的批评来解决问题。(5)批评体制:1.⾏业外监督组织;
2.新闻⾏业内部批评机制;(⾏业协会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委员会等)3.学术批评;(学术刊物哥伦⽐亚新闻评论。美国新闻学评论;)4.个⼈批评;(媒介⾃我监督专员)4、媒介批评的主要⽅法;
哲学的批评⽅法、实证的批评⽅法、艺术的批评⽅法。
还可以依据媒介批评的对象和职能采⽤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法,以及内容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等。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献研究;⽂本分析;内容分析;话语分析5、马克思、恩格斯的媒介批评的主要思想;
(⼀)对集权主义传播体制的批判,批评普鲁⼠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揭⽰媒介批评的基本特征是来⾃于⾮官⽅的批评;2、提出了开展媒介批评的原则是⾃由、平等、公平、公正;
3、提出媒介批评基本标准,揭⽰媒介批评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基本标准(⼆)对资本主义、⾃由主义报刊的批判。
1、揭⽰资产阶级⿎吹新闻出版⾃由是为了本阶级的私利;
2、对资产阶级报刊具有为本阶级服务的鲜明阶级⽴场予以揭露和批判;3、对⼀些资产阶级报刊⽤耸⼈听闻的写作⼿法招来读者的做法予以批判;4、对⼀些资产阶级报刊常常缺乏⾻⽓、缺少品德的报格予以痛斥;5、对资产阶级报刊违背“客观”、“真实”的原则予以揭露;
6、对资产阶级报刊活动⼀些带有新闻传播普遍规律的东西加以肯定。
(三)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阶级报刊理想的建构的评论,发展了其媒介批评思想:1、对报刊的批评就是对现实的批判;
2、⼯⼈阶级报刊是消除了民族和宗教偏见的真正民主的报刊;3、真正的⼯⼈阶级报刊要为捍卫共产主义真理⽽⽃争。
(四)提出关于党报⼯作的⼀系列原则和⽅法,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产阶级党报理论。1、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2、党报党刊必须遵守和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按党的精神进⾏编辑⼯作;3、党报党刊应真正代表和捍卫⽆产阶级⼈民⼤众的利益,成为他们⾃⼰的报刊;4、党报党刊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监督下开展⼯作。6、“五四”、“新⽂化运动”时期中媒介批评的成就与缺陷;
成就:开创了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先河、营造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由和学术民主⽓氛、推动和反思新⽂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缺陷:对传统⽂化简单的全盘否定、多元化批评思想带来的混乱和谬误、⾃由主义批评思想带来的悖谬⼆、论述题
1、中国媒介批评理论建设及实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理论:著作、教材、论⽂等;现状包括背景、渠道、组织形态等;发展趋势包括⽹络、微博等的发展)理论建设:
中国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第4期的《现代传播—北京⼴播学院学报》发表了主编朱光烈的⽂章《批评,从我开始》,⽂章对“媒介批评”这个概念作了定义性的阐释: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应是以媒介为研究对象的批评。这是迄今为⽌我国报刊⽂献资料记载中最早刊载有关媒介批评概念的研究性⽂字。近年来,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益获得重视。2000年11⽉,教育部委托起草的《⾼校“⼗
五”新闻传播学科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将“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归⼊“21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架构”。2001年,国内出版了两部媒介批评专著,即刘建明的《媒介批评通论》和王君超的《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法》,这标志着中国⼤陆媒介批评理论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03年,两篇以媒介批评为研究对象的博⼠论⽂相继通过答辩,分别是复旦⼤学新闻学院谢静的《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和中国传媒⼤学雷跃捷的《媒介批评论》,其后⼜有⼀批相关内容为题的硕⼠论⽂通过答辩。
除了有长篇⼤论的著作、毕业论⽂等,还有为数不少的短⼩精悍的期刊论⽂。根据CNKI 统计,从1997年到2007年⼗年间,发表的关于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学术论⽂共计六⼗余篇。这些⽂章从理论、实践、历史、⽅法等不同维度对媒介批评理论作了微观或宏观的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成果为提升中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做出了贡献。
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两条研究路径:⼀是⽂学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的由传统的⽂艺学转向⽂化研究,尤其是⽇常⽣活中的⽂化研究。⽂化研究作为⼀种综合理论对媒介批评做出了⾮凡的贡献。⾸先,⽂化研究对于媒介及其⽂化的反思和批判,为媒介批评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养料;其次,⽂化研究还为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法和视⾓;此外,⽂化研究对于中国媒介批评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启⽰意义。⼆是新闻传播学界发⽣的由传统新闻学研究转向传播学研究,尤其是转向传播学中批评学派的研究。这个转向经历了以下的嬗变过程:由零散⾃发的研究到系统⾃觉的研究、由纸质媒介批评研究到电⼦媒介批评研究、从纸质媒介批评研究到电⼦媒介批评研究、从新闻学学理的批评研究到传播学学理的研究再到⽂化批评研究、由界外批评研究与界内批评研究分离到逐渐靠拢乃⾄合流。当前中国媒介批评实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媒介批评已形成了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媒介批评体制,其主流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展的。这主要表现在:
1、由党委宣传部门、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各职能部门建⽴的⼀套完整的阅评制度:中宣部新闻局定期编辑印⾏“新闻阅评”,并挑选⼀些阅评⽂章在内部刊物《内部通信》刊登;国家⼴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各省市⼴播电影电视厅,也建有视听评议制度。2、由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播影视部门建⽴的对媒介的管理制度:党委宣传部和国家各级新闻出版局、⼴播影视局,对新闻事业实⾏双重管理制度。这些部门或以单独、或以联合名义,通过“通知”“意见”“规定”的⽅式,对新闻单位进⾏指导、约束。
3、新闻媒介内部建⽴的媒介批评监督制度:从党委系统来看,各新闻单位⼀般都建⽴了纪律检查部门,⼀旦发现党员⼲部违反党纪和新闻⼯作者职业道德,则给予教育和批评,乃⾄组织处分。
4、来⾃社会的⾃发的、或有组织的批评监督,是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分重要的⼀个⽅⾯:这种批评的机制的组成是灵活多彩,丰富多彩的,如:读者的来信、批评和建议,批评⽹站的设置,民间组织的批评活动——“百花奖”“⾦鹰奖”⼆.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是专业性和⾮专业性批评相辅相成的。中国媒介批评实践来⾃两个⽅⾯。⼀是专业性的,⽽是⾮专业性的;
1、专业性的批评主要来⾃学术界、⽂学艺术界、新闻界的专业⼈⼠开展。其特点是:系统性和理论性强,⼀般具有学术研究
价值。其中近些年⼀些⼈⽂社会科学专业的博⼠、硕⼠以期刊、⼴告等⼤众传媒和⼤众⽂化现象为批评对象撰写学位论⽂的现象也引⼈注意。
2、⾮专业性的批评常常来⾃于⼈们⾃发的媒介批评⾏为。三.电视批评成为热点
从90年代来,随着电视在我国的影响⼒⽇益增强,甚⾄有“第⼀媒体”之称时,对电视的媒介批评也⽇益尖锐。⼀些电视批评的专著开始出版问世,如欧阳宏⽣的《电视批评论》、时统宇的《电视影响评价》、张锦⼒的《解秘中国电视》四.⽹络批评迅速崛起
随着⽹络的发展,⽹络批评也在迅速崛起。出现了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清华⼤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它除了翻译⼀些国际媒介批评学术⽂章外,还开辟了“当代中国媒介批评”“当代美国媒介批评”“李希光批评”等批评频道;⽽央视国际⽹站,也专门开辟了“电视批判”频道,定期开展“电视批判”论坛五.媒介批评出现商业炒作的苗头
先在⼀些媒介批评的⽂章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轰动的效应,不惜采取谩骂、恐吓、和⼈⾝攻击的下作⽅式,对⼀些知名媒体、栏⽬、或演艺⼈员进⾏贬损、侮辱,完全丧失了媒介批评的科学品质和批评媒介时弊,提升⼤众⽂化的功能,沦为了商业化的炒作的始作俑者。
2、⽐较法兰克福学派和⽂化研究学派的媒介批评的异同;(法:精英主义;⽂化:民粹主义、乐观、西⽅后现代;)同:1.在哲学观和⽅法论上,都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场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属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流派;伯明翰学派的学术⽴场则受到新马克思主义的明显影响,包括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影响;
2. 伯明翰学派运⽤的社会理论和⽅法论模式、政治观点和策略,反映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典型⽴场。
3.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都注重阶级和意识形态分析,包括媒介⽂化中的阶级问题及其意识形态表现的相互作⽤。4.与法兰克福学派相似,伯明翰学派也关注⼯⼈阶级的整体性、⼯⼈阶级⾰命意识淡漠的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命⽬标失败的背景。
5.与法兰克福⼀样,伯明翰学派认为,⼤众⽂化在使⼯⼈阶级融合到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种新的商品和媒介⽂化正在成为资本主义霸权的新模式。
两种学派不仅聚焦于⽂化与意识形态的交点,⽽且还把意识形态标准当作⽂化批评研究的关键所在。双⽅都把⽂化看作意识形态再⽣产和霸权的模式,都认为⽂化成为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种形式。
伯明翰学派先驱,特别是雷蒙德·威廉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都认为⾼雅⽂化是反抗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主要⼒量。伯明翰学派逐渐把视⾓转向媒介⽂化消费⽅⾯的反抗成分,⽽法兰克福学派⼤多倾向于把⼤众传媒当作意识形态控制的统⼀性和强有⼒的形式,这⼀差别逐渐扩⼤,最终形成两种流派。
异:(1)⽴场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精英主义,“⽂化⼯业”理论,商业流⾏⽂化的批判;伯明翰学派,民粹主义,提出重新理解⼤众⽂化,重新审视⼤众传媒,肯定⼤众媒介消费中受众的主动性,认为⼤众⽂化是⼤众颠覆和反抗资本的有⼒武器。(2)⽂化价值观不同:伯明翰学派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对⽂化的⾼雅和粗俗的⼆分标准。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评、颠覆和解放特征仅局限在⾼雅⽂化的“特权”产品中,⽽所有的⼤众⽂化都具有⾼度意识形态化和同⼀性的特征,产⽣欺骗被动的⼤众消费者的效果。伯明翰学派反对,认为⼤众⽂化消费中,受众也并⾮消极牺牲品,也可以抗争和颠覆;
(4)法兰克福学派不同,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化反抗资本主义统治的霸权形式进⾏评估。
(5)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专注于社会批判研究,伯明翰学派集中于当代⽂化研究,对⼤众传媒的关注更多。
与法兰克福不同,伯明翰学派没有充分地关注于现代派及先锋审美运动的研究。相反,在很⼤程度上,却仅限于媒介⽂化产品,仅限于成为⾃⼰后来⼯作中⼼的⼤众⽂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从“⾼雅”⽂化转移到⼤众⽂化上来,聚焦于⼤众研究的合法化和媒介⽂化产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